切换到宽版
  • 10392阅读
  • 43回复

[浙江]关于台州撤地建市的六个问题『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1-10
摘自1995年4月14日《台州日报》

胸怀全局,放眼未来,同心同德建设新台州——关于撤地建市的六个问题

编者按:为了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撤地建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建设自己美好的家乡,本报特约请有关权威人士编写了有关撤地建市的六个问题,经市委同意,今予发表。希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从台州长远发展和台州人民的全局利益出发,认识撤地建市的正确性,抓住机遇,把握未来,积极投身到新台州建设的宏伟大业上来,为把台州建设成为浙江中部沿海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台州为什么要撤地建市?
      撤地建市,是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发展,就是遵循了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变,与之相适应,也开始了由农村向城市化转变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台州是一个农业经济占主体蹬地区。1978年,在全地区14.7亿元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了54%,所谓的工业,也都是一些小酒厂、小化肥、小农机等零星小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台州经济迅速发展。进入80年代,以农民股份合作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不断发展。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台州、发展台州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县市人民群众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台州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到1993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已居全省第五位,其中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6.7%。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台州城市化步伐也在加快,到1993年,全区8个县级行政区域,已有4个县级市,167个乡镇中建制镇已达60%。但是,由于台州长期以来实行地管县体制,没有一个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足够凝聚力和带动力的中心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一是台州的城市发展形不成合理的完整体系,城市化水平难以有大的提高。台州撤地建市前尽管有4个县级市和较多的建制镇,但由于没有中心城市,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缺少有力的支撑点。从全省来看,在宁波至温州相距近800公里的海岸线上,中间没有中心城市,整个浙江沿海的城市网络出现了空缺,制约了沿海区位优势的发挥。二是制约了台州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经济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的作用,而这些要素只有通过中心城市才能得到大规模的有效集聚,没有中心城市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就很难改变“散、小、低”的经济格局。三是严重制约了台州的对外开放。由于没有中心城市,使得台州的投资环境受到影响,台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难以提高,对外开放遇到了许多障碍,如在发展对外友好交往、争取某些金融机构的设置和国家有关项目布点立项等方面难以办成。四是难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由于地区不是一级实体,缺乏宏观调控能力,难以通过有效的手段来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加快重点地区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兴办全区性的重大项目也显得非常困难。此外,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原来的港口管理体制严重不顺,作为县级椒江市难以行使港口城市的管理职能,对设在椒江的地属涉外机构无法协调,而地区设在临海,管理和指导也很不便,这种现象不改变,势必严重影响港口的开发建设和对外开放。再如台州中心城市长期不确定,也难以实施高起点的规划,影响椒江、黄岩、临海等地的建设。这些问题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变革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加速中心城市的形成。
    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也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一种大趋势。早在80年代初期,国务院就明确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三大更是把确立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8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初具规模的城市都纷纷实行市管县体制。至1992年底,仅我国沿海的44个市地已有40个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各方面指标居于中等偏上的台州成为仅余的4个之一。有关专家断言,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的发育和形成,只有当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实现。现在,椒黄路一带为台州经济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心城市的雏型已经基本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时地变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争取撤地建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以加速中心城市的发育,带动台州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台州中心城市为什么要建在椒(江)黄(岩)路(桥)?
        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呼唤着台州必须有自己的区域中心城市,而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选择并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它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和条件,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有较强的城市综合功能。国务院规定设立地级市标准为五条,即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人以上;市区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0%以上;市区国内生产总值25亿元以上;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5%以上,且要超过第一产业;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根据目前的条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最有可能成为台州中心城市的,就是椒江、黄岩、路桥。这一带工业发达,商贸繁荣,交通便捷,城镇密布,电厂、港口、机场、大型市场、骨干企业高度集中,已初步发育成为台州的经济中心。1993年,椒黄路所在椒、黄两市工农业总产值达149.8亿元,占全区的37.3%,其中工业产值达136.4亿元,占全区的39.1%;第三产业达14.4亿元,占全区的36.5%;财政收入达5.4亿元,占全区的41.2%;城镇人口达25.2万人,城镇人口的比例远远高出全区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椒江、黄岩、路桥一带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椒(江)黄(岩)路(桥)对整个台州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华东电网骨干厂——台州电厂一、二、三期工程的完成,为全区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现在台州电厂四期工程已经上马,为台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路桥民航站的开通,有力地改善了台州的对外交通条件,明显促进了台州的对外交往。海门港的对外开放,为全区的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带动了整个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以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市场的建成,为全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开辟了广阔的销售市场,是台州区域经济的重要依托。随着今后路桥民航站的扩建,甬台温高速公路和甬台温铁路、金椒铁路的建成以及椒江、黄岩、路桥一带连接全区各地的交通状况的改善,椒(江)黄(岩)路(桥)作为台州中心城市将足以带动整个台州的发展。
    临海1300多年来一直是台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台州的陆上交通枢纽。这几年临海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但对照设立地级市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且作为主要中心城市的功能尚不完备。同样,黄岩、椒江作为台州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县级市,其各项指标仍然与地级市的标准有较大距离。而把椒江、黄岩、路桥组合为一个地级市,不但在指标上都已达到或超过国务院的规定标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三地具备建立组合式城市十分难得的天然条件。一是三地相距较近,间隔十几公里,完全符合城市的空间半径;二是三地功能互补,联系紧密。椒江一直是台州对外交往的重要商埠,黄岩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工业基地,路桥是台州的商贸重镇。近年来,在椒江、黄岩、路桥一带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使椒江、黄岩、路桥三地的互补性、整体性越来越强,且发展余地很大,椒江、黄岩、路桥谁也离不开谁,只有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会有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带动整个台州区域经济的发展。选择在椒江、黄岩、路桥建立中心城市,决不是勉强凑合,同样是由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至于中心城市为什么要称台州市,这是因为台州是一个沿用了1373年,能够完整地代表台州所属县市的一个地理概念,台州地区变为地级市,沿用台州之名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沿用台州市名称,还能更好地和椒江口外的台州湾、台州列岛等统一起来,使地名更加规范。

三、台州撤地建市经历了怎样的决策过程?
      撤地建市从提出设想到实现目标,经过了长期酝酿、科学论证和决策审批三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8年为酝酿阶段,提出了市领导县设想,并开始实施行政中心转移。1980年,鉴于海门港在台州经济中的突出作用,设立了海门特区。1981年以海门特区为基础,建立了椒江市,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市,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椒江的发展,为地改市作准备。1983年1月,浙江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省政府负责同志部署机构改革工作时,明确提出全省地市都要实行市管县体制。台州倾向于在椒江设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此后,绍兴、宁波、嘉兴、湖州、金华、衢州、舟山都实行了市管县体制。1983年6月11日至14日,地委召开了区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椒江市建设步伐,为将来实行市管县体制逐步创造条件。在那次会上,地区机关和其他7个县的同志都表示,要关心和支持椒江市的建设;椒江的同志表示,要责无旁贷地把各方面工作做好,共同为实现撤地建市而努力奋斗。1985年《上海经济区城镇布局规划纲要》也指出,椒江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筑港条件好,为仅次于宁波、温州的第三大港,目前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尚小,可与紧邻的黄岩城关镇、路桥镇组合成一市,形成台州地区的经济中心。1985年5月2日,原省委、省政府领导听取台州关于行政中心转移问题的汇报后指出,台州地区行政中心向椒江转移,是必然趋势,势在必行,并指示经济部门可先行转移,为整个搬迁创造条件。从1985年起,地区一些经济部门陆续迁往椒江。1987年,地区在椒江建造9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为机关搬迁创造了条件。1988年至1991年底是第二阶段,主要是科学论证,明确提出建立椒黄路组合型地级市。1988年6月省政府负责同志专门就台州行政体制问题作出批示:“请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同年lO月,省城乡建设厅组织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台州撤地建市进行了3个多月的论证。当时提出6个方案进行比较,形成8万多字的论证报告,结论是:通过诸方案比较分析,在椒黄路一带建立组合式城市作为台州中心城市,比较科学合理。1989年6月,省政府组织20多个厅局的领导一起听取论证材料汇报,认为发展方向正确,应逐步过渡。1989年7月,地委、行署向省委、省政府写出正式报告。省委、省政府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治理整顿阶段,书面答复:维持原状,暂不搬迁。第三阶段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后,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地委在贯彻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时,形成了“依托港口,形成中心,拓展两线,全面开放”的思路。大家认为,不把中心城市搞起来,台州下一步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1992年下半年,地委、行署向省委、省政府作了两次口头汇报。省委、省政府对这件事非常慎重,要求听听多方面意见,先统一认识。1992年下半年,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同志来台州考察,认为台州中心城市一定要建,建在椒黄路一带是基本可行的。1993年1月31日,地委召开扩大会议,地区几套班子所有领导、地区机关各部门负责人、8个县市的县市委书记、人大主任、县市长、政协主席参加,大家围绕撤地建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总体方案,分17个组进行了认真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一是台州必须有中心城市;二是这个中心城市应当放在椒黄路。这次会议作出了《关于争取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决议》。接着,地委、行署向省委、省政府再次写出报告。1993年3月,省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常委会会议进行研究,基本同意上报的方案。5月份省政府负责同志与地区领导同志一起专程赴京,向民政部汇报了撤地建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方案,民政部领导表示,浙江省决策问题很慎重,台州撤地设市只要符合国务院规定的标准,民政部一定会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来审核。1993年8月2日,省政府向国务院写出正式报告。在此期间,陆续有人写信向国务院、民政部反映情况。为了慎重决策,民政部负责同志带人来台州实地考察4天。之后,省政府又补充上报了3个文件,就有关问题作了说明。这样,国务院于1994年8月22日以国函(94)86号文件批复台州撤地建市。我们可以这样说,台州撤地建市是经过台州广大干部群众长期酝酿、民主讨论,有关专家反复调查、科学论证,省委省政府慎重决策,民政部认真审核,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因而是科学的、正确的。

四、台州市将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未来的台州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是全市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台州市在全省所处的地位、城市性质以及这个城市成长发育的内外部条件,由此来把握台州市的未来走势,以及所能够达到的城市化水平。

  根据1994年8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浙江省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所提供的结论,未来的浙江省将拥有五个省辖一级中心城市,即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其中杭、宁、温为省辖一级主区,金华和台州为省辖一级亚区,这五大城市的职能分工分别为:杭州市是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国际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全省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和省会城市;宁波市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浙江省新兴的经济中心;温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城市,浙南地区的经济、交通、文化、旅游中心;金华市为浙江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浙江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台州市是浙江中部沿海重要的外贸口岸和工业城市,浙中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从这份研究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台州市在整个浙中沿海乃至整个浙江所处的重要位置。从城市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来看,台州市成为中心城市的条件也是完全具备的。台州位于全国海岸线的中段,有着全省最长的大陆海岸线和以海门港为中点,健跳、大麦屿港为两翼的良好的港口资源;同时,位于台州区域内最大河流椒江水系的入海处,扼温黄平原之咽喉,有着较大的城市腹地。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增长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主导产业正在形成,经济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为中心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上这一带有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发展为中心城市完全符合国家宏观的城市布局。可以预见,台州市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为了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台州市的总体规划,1994年9月,原地委、行署即成立了台州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委托省城乡规划院承担具体规划编制任务,同时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院、上海城市规划院、华中理工学院、同济大学的规划专家进行咨询。1994年11月,完成了《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大纲》,争取1995年6月拿出总体规划的正式文本。根据专家的规划论证,台州市的性质定为浙江中部沿海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1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目前为36.9万人,规划到本世纪末达到55万人,2010年达到85万人,2020年达到100万人。台州市的城市形态为“集团式组合型城市”,椒江、黄岩、路桥均为台州市的主体城区之一,椒江为台州的行政中心和重要口岸,将突出能源、外贸基地职能,侧重发展临港型工贸产业,并逐步成为台州的科技、金融、文化、教育、信息中心;黄岩为台州的工业基地,将侧重发展模具机械、精细化工、轻工业等优势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路桥为台州的商贸区,要继续发挥市场优势,形成较大规模、较高层次的商品内外销售基地。三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构成台州市的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效能。未来的台州市还将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为了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增强城市功能,一是要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在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金椒铁路、甬台温铁路,增加路桥机场的航线和航班;加快海门港的开发,以此带动和辐射全市;加紧建设椒江大桥,密切南北两岸交通联系。三区区际联系道路,采用两环双通道的方式,即在大环线基础上,增设内环线,作为区际联系的快车道。这样绕三区一周将控制在半小时之内。二是加快城市中心区的建设,位于椒江的城市中心区总范围15—1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用地3平方公里。通过中心区的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面貌,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三产发达,.集行政管理、科技、文化、信息、金融、贸易等于一体的中心区。同时,通过中心区的建设,改变组团式城市“松而散”的缺陷,利用中心区强大的辐射力,紧密联系椒江、黄岩、路桥三区,以达到增强城市凝聚力的目的。当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解决资金问题,主要不是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来吸引全社会和国内外的建设资金。城市的建设资金并非消费性的支出,而是生产性的投入,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撤地建市的契机,大力吸收国内外的资金和民间资金,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乡,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还有同志担心,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将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会不会造成耕地浪费?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一方面要保护耕地,防止滥用耕地,严格按规划搞建设。另一方面要认识中心城市建设势必带来人口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城市人口的集聚,意味着土地使用效益的提高,从长远和总体上来看,不仅不是土地的浪费,而是土地的节约。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将通过利用海涂围垦造田等途径,增加新的耕地资源。

五、撤地建市对台州今后发展将有哪些重大影响?
      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是台州历史上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顺应了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必将对台州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为台州今后的腾飞提供崭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撤地建市,有利于迅速扩大台州影响力,提高台州在全省、全国的地位,为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台州处于中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发展迅速,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沿海40多个地市中居于中上水平。但台州的知名度却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对此我们每一个台州人都深有体会。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台州是行署建制,不是一级行政实体。8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不少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继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我们更是拉开了和人家在影响力、知名度上的差距。因为不是一级行政实体,使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没有台州的名字;也因为不是一级行政实体,区域内大量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只能以县市为单位进行,所具有的也只能是县一级的影响力。撤地建市,在浙江中部沿海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这不仅为全省所瞩目,也为全国所关注,台州在省内外、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必将大为提高。这实际上是整个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软环境的极大改善,其实质意义会远远超出硬环境建设。可以预见,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部的一个地级市,对于国内外投资和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布局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国内外投资者不愿来,重点建设项目搞不下来的情况。
    第二,撤地建市,增强了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有利于统一规划和建设一些事关台州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协调各县市搞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如民航站、码头、公路、港口、引水工程等,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致使许多从长远和全局看应上马的项目无法上马。撤地建市,从根本上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台州区域经济有了相应的一级行政实体,可以从台州全局考虑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海门港将在几年内完成港口整治和港区建设,计划到本世纪末形成1000万吨吞吐量,10万只国际标准集装箱的吞吐能力。在建设好海门港的同时,健跳港、大麦屿港的开发建设亦将摆上议事日程,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浙江中部沿海将形成一个以海门港为中心,健跳港、大麦屿港为两翼的组合港。路桥民航站将进一步扩建成中型航空港,并积极创造条件开拓新航线,增加航班数量。陆上交通建设,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将建成以椒黄路大环线为中心,以甬台温高速公路、金椒铁路、甬台温(玉环)铁路、上虞到三门汽车专用道、三门经杜桥到椒江汽车专用道为骨架的交通网,使中心城市与各县市的空间距离缩短到一个小时左右的行程。此外,三门核电、三门火电、天台抽水蓄能、大麦屿火电等重点建设项目也争取上马。这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将彻底改善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为台州今后的腾飞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第三,撤地建市,完善了台州的城市体系,有力地增强了区域内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由于没有区域中心城市,50年代以来台州曾经“两撤两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地级台州市的建立,形成了区域内的强大发
展极,有力地增强了台州区域内部的凝聚力,将有效地激发起520多万台州人民的爱乡之情,同心同德建设自己美好的家乡,这是今后台州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撤地建市,形成了中心城市一次中心城市一县域城市一重点集镇的较为合理的城市体系,这一城市体系,功能比较健全,布局比较合理,分工比较明确,以此为载体布局社会生产力,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将有力地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心城市的建立,并通过它的有力调控,必然要推动原有产业的升级换代,使台州尽快完成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的转换;中心城市的建立,必然要带动一批新兴产业,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将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四,撤地建市,不仅三区直接受益,其余6个县市同样将因此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椒江、黄岩、路桥组合为中心城市后,规划到2010年,将发展成为拥有80多万人口的较大规模城市,作为城市主体部分的椒江、黄岩、路桥三区,其发展水平和层次都将因此实现新的跨跃。椒江从一个县级市成为台州中心城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黄岩从一个县级市成为台州中心城市的主体城区之一,其市政建设、环境保护、交通通讯将按中心城市的水平来规划和建设;路桥从一个建制镇升格为地级市的主体城区之一,将建成中心城市的商贸区。台州市的建立还可有效地解决三区原来难以独自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大环线的建设问题、城市供水问题、环境保护问题、黄岩西部山区的发展问题等。中心城市的建立,对其他各县市也形成一个新的发展动力。临海作为台州市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今后台州的发展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台州的次中心,临海市今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一些旨在带动北翼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中心城市将为临海提供更多的条件。温岭作为中心城市南侧的县级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更多地借助于台州市所创造的区位优势和在全国、全省的地位,使自己更快地朝着中等城市方向发展。玉环、三门县将以大麦屿、健跳港作为台州组合港的重要港区,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两地的火电、核电、港口上马后,将真正形成以台州市为中心,以玉环、三门为两翼的能源基地和组合港区。天台县是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台州市的建立,将为天台山开辟广阔的旅游市场。随着上虞一天台一三门汽车专用道的建成和与三门火电、核电配套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的建成,天台县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也将更加密切,并将由此获得强大的发展推力。仙居县是台州的西大门,台州市建立后,建设金椒铁路,打通台州西大门,为台州组合港开辟更广阔的腹地已经摆上议事日程,仙居潜在的资源将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依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天台、仙居、三门经过努力,可以建成台州市较为发达的县份。
    总之,台州撤地建市,不仅符合椒江、黄岩、路桥三地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台州520多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是在21世纪到来之前,台州广大干部群众依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为自身创造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十分珍惜这一机遇,努力用好这一机遇,建设台州,发展台州,创造台州光辉灿烂的明天。

六、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后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建市之初会有哪些困难?
        如何克服?
      自去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台州市以来,围绕撤地建市做了八件事:一是召开各种会议层层统一思想认识。二是开展了对外宣传工作。三是建立了三个区级班子,调整充实市一级班子。四是黄岩、路桥机构分设和人、财、物分家。五是搞了市与区事权、财权的初步划分。六是进行了市级机构改革。七是党政首脑机关搬迁。市级领导机构和综合部门于1月初搬至椒江办公。八是召开了台州市成立大会,举办了招商会。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和事权划分的方案。二是抓紧完成《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积极筹备召开市首届人代会、政协会和市第一次党代会。
    建市之初,百业待举,我们必然会遇到不少矛盾和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问题。撤地建市极大地激发起全市人民建设台州,发展台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把握未来,万众一心,艰苦创业,把台州建设成为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已成为全市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实际行动。但是,撤地建市作为台州历史上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涉及到机关搬迁、机构改革、区划变更、利益格局调整,如果不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上看待撤地建市,对撤地建市的正确性就会缺乏足够的认识。当然对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认识允许有一个过程,我们要把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深入地做下去。二是新台州建设的基础条件问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新台州建设的基础薄弱,条件较差。表现在,城市建设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等都与省内其他地级市有较大差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亦滞后于经济发展,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三是机关工作如何尽快适应新体制的问题。撤地建市后,地区机关部门转为市级机关部门,如何在业务水平、办事效率、工作作风上适应新的转变。在市区关系上,既要增强市级宏观调控能力,又要充分调动区一级积极性。所有这些问题和困难,将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客观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首先必须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群众对撤地建市的认识,在全市上下形成建设新台州的强大合力。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撤地建市问题上确立三个认识。第一,台州撤地建市,顺应了台州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提出的调整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台州市的建立,将克服过去因为没有中心城市而对台州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为台州今后特别是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这不仅符合椒江、黄岩、路桥三地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台州520多万人民的利益,这是台州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第二,做好建市各项工作,实现平稳过渡,这是当前台州的大局。在大局面前,任何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都要服从整体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过渡时期,一些工作、生活上的暂时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对此,广大干部群众也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正确对待,自觉克服。第三,体制变更和行政中心转移对一些局部地区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影响和局部不适应问题,但是,从长远看对整个台州都是十分有利的。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工作,实现撤地建市的平稳过渡,加快经济发展,这些局部的暂时影响和不适应问题都会消除,一些生活上、工作上的实际问题也是会很快得到解决的。
    其次,必须进一步弘扬台州式硬气,艰苦创业,建设台州。建设新台州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而且又是在一个基础较为薄弱、条件较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台州的各项事业办好。作为建市之初的党员干部,历史决定了我们只能是艰苦创业的一代,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自觉克服建市初期所遇到的工作、生活上的困难,靠艰苦创业、实干苦干的辛勤汗水来换取台州美好的明天。
第三,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从台州实际出发探索市领导县的新路子。要正确处理市区关系,以充分调动三区和各县市的积极性。市级机关要牢固确立“平稳过渡”的思想,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转变职能,抓好本级,指导全市,服务基层。各县市区都是台州市的组成部分,县市区的同志都要放眼全局,善于从台州长远发展和台州的整体利益来考虑问题,有利于全局的话多说,事多做,为新台州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撤销地级市—合并小县—省县直辖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1-10
好长好长~~~~ 我只看了每点的标题 呵呵`````帮你顶一下吧
1级:省 自治省 直辖市 行政特区
2级:市 自治市 县 自治县
3级:镇 街道 乡镇撤并 城区多设街道办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1-10
总结一下,哪些目标实现了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1-10
枭雄一世 
突然冒出来了!
浙江黄岩市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1-11
临海人
愤愤不平啊

80W人口

大麦与港 我看到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1-11
      那黄岩人不服气不仅被撤市,而且被分走了强镇路桥,应该做何解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1-11
填海造地,建设新城。
临海、黄岩皆大欢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1-11
引用第5楼在水一方于2008-01-11 20:14发表的  :
      那黄岩人不服气不仅被撤市,而且被分走了强镇路桥,应该做何解释?

记得,不是分走了路桥镇,而是东部发达的九镇,如果真的只是划个路桥镇黄岩怕什么,照样强,
可是划走黄岩东部九镇就不一样了,金清镇横街镇新桥镇在黄岩是排在城关镇和路桥镇后的第三四五名的强镇.这一划,黄岩就跌入深渊了.
浙江黄岩市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1-11
黄岩的强镇和全国的的所有县都一样,都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带.西部山地的乡镇都不强
成立椒江市,划走了强镇海门镇(海门还属黄岩时,路桥不敢称第一强镇),洪家镇三甲镇下陈镇
成立了路桥区,又划走了强镇路桥镇金清镇横街镇新桥镇
浙江黄岩市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1-11
民国时,黄岩县民间就流传着赶集市日的顺口溜:

县城三六九,一六下梁走,二七洪家场,三八路桥市,四九横街加葭止

有集市的地方必是工商业发达的乡镇,从这里可以看来黄岩的强镇来,但可惜,除了一个县城还是黄岩的外,下梁路桥横街已经属于路桥管辖,洪家葭止成为椒江管辖,黄岩剩下的差不多都是穷地方了
浙江黄岩市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1-12
1994年划归路桥区的东部10个乡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6.43亿元,留在黄岩的中西部16个乡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5.73亿元。

路桥区的财政总收入在2004年才超过黄岩。
[ 此贴被mehmed在2008-01-12 01:1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01-13
引用第10楼mehmed于2008-01-12 00:17发表的  :
1994年划归路桥区的东部10个乡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6.43亿元,留在黄岩的中西部16个乡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5.73亿元。
路桥区的财政总收入在2004年才超过黄岩。

从此点可看出,黄岩同志只管呐喊,不管工作。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1-13
引用第7楼渔樵老叟于2008-01-11 23:24发表的  :
记得,不是分走了路桥镇,而是东部发达的九镇,如果真的只是划个路桥镇黄岩怕什么,照样强,
可是划走黄岩东部九镇就不一样了,金清镇横街镇新桥镇在黄岩是排在城关镇和路桥镇后的第三四五名的强镇.这一划,黄岩就跌入深渊了.

94时你把院桥排在哪?院桥现在就在高速公路出口处,交通比末端的金清好,现在情况怎么样?你怎么解释?路桥要向椒江“纳贡”30%,你们就5%,要吵也应该路桥先吵,行政区划本来就是往当时认为最合理的方向变动的,放在历史长河中是动态的。如果按你说的,中国这么多朝的首都就应该是在同一个地方了。上海深圳就应该是小渔村了?

如果不成立台州市,台州人口不形成积聚,台州还有被其他地方分掉的可能(建国后就曾被宁波温州分掉,影响了台州凝聚力,在城建上在人口积聚上也与其他地方拉开了差距),长远来说,成立台州市难道对台州不利吗?对黄岩不利吗?

就按你们说的,恢复黄岩县(不含椒江,椒江在黄岩手里不过是转了一二十年,谈不上黄岩的),按现在的经济状况和规模及以后的可建设用地情况,以路桥镇作为县城建设怎么样?你们怕要不同意吧?

就见你们吵,有能力就先把自己这块地的经济搞上去,不要盯着别人碗里的!
[ 此贴被长白游侠在2008-01-13 21: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5-04
台州设市是为了形式。其实不具备条件。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05-06
黄岩大可不必计较,因为即使不划出路桥等镇,黄岩在设区的同时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城市了,而应该与椒江一起作为台州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05-06
临海也可以改成区嘛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5-06
我们可以这样说,台州撤地建市是经过台州广大干部群众长期酝酿、民主讨论,有关专家反复调查、科学论证,省委省政府慎重决策,民政部认真审核,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因而是科学的、正确的。

1995-1997年间,黄岩、临海民怨载道,告状信、检举信、大字报纷飞。这就是民主讨论,慎重决策、科学酝酿的结果。
撤销地级市—合并小县—省县直辖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05-08
       
淘宝小店新开,请多捧场。http://shop61662756.taobao.com/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05-08
终于明白当初为什么台州从临海搬到椒江了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05-09
撤地设市之前,台州地区公署驻在临海?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05-10
引用第19楼mouclo于2008-05-09 21:10发表的  :
撤地设市之前,台州地区公署驻在临海?

是的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8-05-10
大凡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行政区划怎么调整没有关系啦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8-05-10
黄岩终于成为了台州中心城市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倒是临海损失比较大,不过临海城区离海也太远,也没有作为台州市中心的条件呀
明显傻逼的言论就像一个粪坑,如果你回喷的话,无异于向里面投掷了一块石头,激起更多的XX,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无视它,或者直接水了这个帖子,把那些傻逼言论稀释在茫茫帖海之中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1-04
那黄岩人不仅被撤市,而且被分走了强镇路桥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1-05
能写出这么多理由,真佩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