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 实
我省有关专家提出了构建合肥城市经济圈、马芜铜城市经济圈的设想。我认为,在构建合肥城市经济圈、马芜铜城市经济圈的同时,还应着手打造淮南蚌埠城市经济圈。
打造淮南蚌埠城市经济圈,是优化我省经济布局的需要。我省已提出并初步形成合肥、马芜铜、黄山(旅游为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圈。要优化全省经济布局,必须同时规划建设以淮南、蚌埠为中心的淮蚌城 市经济圈,在全省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各城市经济圈相互协作、协调发展的局面。
打造淮南蚌埠城市经济圈,是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需要。目前,提高我省城市化水平,必须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建设“大合肥”,统率全省,加快发展城市网络。建设“大合肥”统率的全省城市网络仅有沿江城市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蚌埠、淮南等皖北城市的支撑。
打造淮南蚌埠城市经济圈,是培育经济增长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需要。打造淮南蚌埠城市经济圈,可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从而加快全省的发展步伐。从人口、经济总量等方面看,皖北地区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皖北发展不快,全省发展难快,必须加快皖北地区发展。蚌埠和淮南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较高、区位优势明显,可以率先加快发展,形成皖北地区发展的突破口和龙头。
打造淮南蚌埠城市经济圈是迎接东部辐射、加快融入长三角的需要。迎接东部辐射、融入长三角,已成为我省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迎接辐射,必须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经济圈为载体。淮蚌两地和沿江地市同处长江三角洲扇面的外围,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到长江三角的距离逐渐相对缩短,淮蚌和沿江城市均将成为中西却地区迎接东部辐射、融入长三角的前沿。
综观淮蚌两市的各方面条件,也已具备了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城市经济圈的基础。
从人文环境看,淮蚌两市山水相连,同跨淮河两岸,共饮淮河水,其中淮南市的一部分曾属蚌埠市所辖。两市的人文习俗、文化底蕴相同。花鼓灯等淮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在两市及周边县域广为流传。
从地域环境看,淮蚌两市相距仅50公里,随着蚌埠机场的外迁、淮南主城区的东进,两市距离越来越近。在淮蚌两市城区周边20余公里内分布着寿县、凤台、怀远、凤阳、长丰等县城。这些县城都可以发展成为淮蚌城市经济圈的卫星城。
从经济联系看,两市经济交往密切,文通方面共用一个机场,淮河四季通航,商贸、人员交往频繁,除铁路、水运外,客运班车每10分钟一班;两地企业相互渗透、互为市场,如蚌埠丰原集团到淮南收购了企业,淮南外加剂厂租赁了蚌埠怀远水泥厂等。
从基础条件看,蚌埠是我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轻工业、商业发达,淮南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以煤电化等重工业为主,两市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从发展前景看,淮蚌地区同处长三角外围,以农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煤电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 同长三角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淮南煤炭、煤层气等资源得天独厚,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使淮南成为长三角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这都为两市触入长三角、加快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发展区域经济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发展趋势,打造淮蚌城市经济圈也只是时间问题。早作规划,主动联合,有利于淮蚌两市尽快形成合力,协调发展,有利于皖北和全省加快发展。当前,淮蚌两市及有关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尽快建立协调互动机制。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新兴产业一体化、制度政策一体化等工作,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是加快淮蚌间及周边的交通网络建设。尽快启动淮蚌快速通道建设,改善淮蚌与周边卫星城镇的交通条件,着手开通淮蚌和周边城镇间的公共交通网络。
三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促进淮蚌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苏、浙、皖、赣争相融入长三角,淮蚌两市要在互动的基础上,通过融入长三角来加快发展,提升区域实力,通过加快发展,促进经济一体化。要抓好蚌宁高速公路建设,缩短与长三角的距离;
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利用区位优势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实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吸收发达国家和长三角核心地区因产业升级而转移的产业”的发展战略;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蚌埠农产品加工基地、淮南煤电化基地,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是统一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以寿县古城、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凤阳皇城、淮河风光、花鼓灯等旅游资源为基础,打造具有皖北特色的旅游圈,扩大淮蚌地区的影响,提升整体形象。
五是在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目前,在淮蚌地区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和小城镇人口占大多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从长远看,还应适时调整淮蚌两市的行政区划。为适应打造淮蚌城市经济圈,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需要,建议将县城距淮南市区不到20公里的寿县、长丰县(整体或部分)划归淮南,将县城距蚌埠市区20余公里的凤阳县则归蚌埠,这样既可以更加易于统一协调,促进淮蚌经济圈扩容和尽快成型,又可以充分发挥淮蚌两市的带动作用,推进三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