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49阅读
  • 71回复

[村居]中国每天消失行政村20个 十年后谁来种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28
— 本帖被 keating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17-01-23) —
    中国每天消失行政村20个 进城务工人员总数已超过2.4亿   
     近年,“民工荒”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然而,就在人们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一个农业大国出现了“农民荒”,这是一个重大的国情变化……   ●“年轻人成了稀罕物” “农民荒”前景不容乐观     “如果不算留守儿童,村里常住的劳动力里边,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这是在河北省崇礼县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调查的情况,如今全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情况大致类似。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234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儿童。2011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发现,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等其他省(区)的情况,大致都是如此,本来是农业大省的中部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   
    据了解,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共涉及17个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5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据了解,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据调查,尽管在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目前的2500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目前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现在每人平均要经营20-30亩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超负荷运转”。该村已经出现种粮的农民不足,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这些地区农田分散,土地流转实践也不成熟,社会资本进入集中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若干年“农民荒”没有得到缓解,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会愈演愈烈,由于粮食生产的季节性,一次发生,影响一季,持续发生,将会恶性循环,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娃娃们越来越少” 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严峻       “原来乡里建设的行政村小学,有的已经只剩几个学生,有的校园已经撤销,人去楼空,被用来养猪和他用。”   据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校长杨香瑞介绍,近年来“娃娃们越来越少”,在上世纪90年代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800位,2007年减少为200位左右,2009年开始减少为90位左右。现在全乡已经没有初中学校,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学,有教职工24位,现在中心小学只有68名学生,其他行政村还有4所小学,共有21名学生,平均每个小学5名学生。乡里一个青年村民介绍说:“我记得我姐姐读书的时候,我们小学,都是50-60人一个班,现在我们800人口的村小学,今年3个学生,一个老师,只开到3年级。”   

    据调查,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儿童的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家庭只生1-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转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   
    眼看自己的学生越来越少,杨香瑞校长感叹不已:“3700平米的校园面积,新建的校舍总投入130万元,如果学生继续减少,国家对学校的教学、住宿等基础设施、教职工的经费财政投入将面临巨大的浪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将受到极大影响。而现在,那些跟着打工的父母出去的娃娃,在城市接受教育也是困难重重,进好学校费用高,自办的学校师资和硬件条件也跟不上。”   
    据了解,由于农村适龄儿童的大幅减少,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需要随着“服务对象”的转移而转移,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县城、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学校规模,平等地对城市户籍和流动适龄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设的前瞻性,摸清情况,提早应对,对于一些尚未投入农村校舍建设的县域要集中力量办好县乡中心校,暂缓建设新的村小学,加大中小学生的住宿补贴和伙食补贴政策力度。   
●“那些消逝的村庄” 农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   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在广州清远连州市文化广场旁,乘45分钟的公共汽车,再徒步走40分钟的山路,穿过连绵山坳,便到了河背村。这是一个普通的粤北小山村。现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也未能给它带来一丝生机——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   
●“跳出农门是美好理想” “有地必种”怎样落实  
    “农民荒”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当前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向城市的单向输出,即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相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等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更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这种单向输出加剧了“农民荒”现象。   
    当前,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有限、收益率低。由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低。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介绍说,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湖北省滨湖村农民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好年景种植1亩双季稻,购买种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购买农药也需要50元,这还不包括请人帮工等其他支出;而两季稻谷最多收获1500斤,市场价不到1800元,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   与此同时,青年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   
    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荒”。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保住18亿亩耕地,最重要和最实际的是要“保住耕种18亿亩地”,“有地必种”比“有地可种”更为重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必须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同时,要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   
    在当前粮食价格还不能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农户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弥补“市场失灵”。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专家们建议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资本,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种粮大户,组织粮食生产,确保在“有地可种”前提下的“有地必种”。同时,在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李旭鸿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农民荒,“荒”在哪   保住18亿亩耕地,最重要和实际的是要“保住耕种18亿亩地”,“有地必种”比“有地可种”更为重要。国际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作为13亿人口大国,中国确保粮食安全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必须依靠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应达到95%左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必须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这个支点,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   
    笔者以为,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建立农村社保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扎扎实实的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价格与补贴政策。而从价格和补贴两者看,重点是价格。近年中国逐步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从长远看,还应进一步提高,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种粮的财政补贴政策,由于政策执行成本较高以及“骗补”现象、对市场价格的扭曲效应等问题,可作为辅助手段。   
    从农产品补贴政策看,应进一步提高补贴价格,完善补贴发放方式,严格补贴监管。财政补贴的侧重点有必要从“补耕地”改为“补餐桌”。在将针对种粮补贴政策作为鼓励农业生产辅助手段的同时,侧重研究对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予以财政补贴。   
    此外,应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领域。建议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资本,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种粮大户,组织粮食生产,确保在“有地可种”前提下的“有地必种”。同时,在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需要加快完善农业相关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是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政策,降低农业资本使用成本;二是完善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交通和气象等设施;三是完善农村物流条件,降低农产品外销的物流成本;四是稳定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五是完善涉农生产服务业的税收、收费政策。
  当然,最为根本的,还是提升农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其中,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比如,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制度,能否推广一些地方建立的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土地流转做法,实现规模经营?能否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或由村委会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民承包地“反租”过来,从事集约化经营?此外,如何更深层次地将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范畴,使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定有所居”?如何提高农民的职业“吸引力”?种种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一一破解。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12-02-24
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楼主的担心根本没有必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人口不断减少,粮食不够吃了么…你还活在马尔萨斯的时代么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2-02-24
回 4楼(雅昭) 的帖子
机器多了呢…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2-02-24
本次户籍制度改革,明摆着就是城市要与农村争夺劳动力。计生恶政不除,对劳动力的争夺一定会愈演愈烈!
重新分省,均衡是一个重要目标。
一是面积、人口和所辖县市数目的大体均衡;
二是省会城市向省内各个方向辐射力的均衡。
http://blog.sina.com.cn/ababang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2-02-20
Re:Re: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引用第2楼外星来客于2011-10-28 21:47发表的 Re: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
东欧剧变后朝鲜农民怎么没回到传统田园呢?

因为朝鲜的数据本来就经不起推敲

朝鲜的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建设乏善可陈,找谁借那么多城市人口.

全国规模和吉林相当
平壤被长春秒杀,吉林市完全没对手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2-02-07
转型啊,想都不要想,阵痛总要经历的,谁让以前生那么多。。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2-02-07
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19楼外星来客于2011-10-30 12:18发表的 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时的中国人民更没有化肥和化石能源,为何会生活得比今天的朝鲜人民要幸福?因为乡土传统农业的存在!而朝鲜没有!

幸福吗?
古人无言,不会作证了。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60楼燕山雪于2011-11-19 19:25发表的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怎样您才能放心呢?
农业后继无人和农业劳动力过剩本身就是矛盾的,O(∩_∩)O~
这种矛盾或许在印度才见得到,一方面农业生产很差劲,另一方面城乡都有大量的剩余劳力。

矛盾吗?
农业后继无人就是劳动力欠缺??中国的农业大田精细耕种。中国缺的不是印度河非洲那样的懒散的农业人口,是深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得不到传承或者改良。
[ 此帖被蓝枫在2011-11-19 21:08重新编辑 ]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1-11-19
Re:回 56楼(蓝枫) 的帖子
引用第62楼燕山雪于2011-11-19 19:33发表的 回 56楼(蓝枫) 的帖子 :
没有谈哲学( ⊙ o ⊙ )!
但是人并不能自由选择生活方式,而只能尊重现实条件。
同时,以已经完成城市化的日本为例,日本农户户均耕地仍然只有1公顷,这种情况是远远不能说农业劳动力不足的
转移话题嘛 又是马哲又是日本的例子,重复很多遍,怎么这么费劲?非要把帖子弄成水贴吗?
再怎么举例子,中国当前未来都是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口后继乏人,特别是中国没有欧美日那种专业农民,也没有大庄园经济和机械化。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引用第59楼燕山雪于2011-11-19 19:24发表的 Re:Re: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
农民工主要集中于普通制造业、建筑业与普通服务业,这可能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不一定最发达的部门,现代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是不需要农民工的。
普通制造业领域以前有上青天地说法,但是随着产业调整,上青天的传统制造业已经凋零。传统子制造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局面也不可能“万世长存”,而必然会向内地人口大省转移和扩散。
“跨省流动会越来越频繁”您未对此进行论证,“越来越频繁”这只是历史趋势的描述,但是昨天下雨、今天下雨,明天未必下雨。


你还是纸上谈兵啊! 关于40-50农民工的例子争论好几遍最后还不是在现实和事实面前认错?
同样的话 你说了就对 我说了你就非得举个特例来证明不对。
不管什么行业,也不管过去未来,就当前来看,农民工还是分布在最发达地区。而且,你前面提到的农村大学生其实也跟农民工差不多,只不过从事的行业高端些。两者都是在产业链末端。
你也承认了是历史的描述,但偏偏还辩白“明天未必小雨”有什么意思?
[ 此帖被蓝枫在2011-11-19 21:11重新编辑 ]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1-11-19
回 56楼(蓝枫) 的帖子
没有谈哲学( ⊙ o ⊙ )!
但是人并不能自由选择生活方式,而只能尊重现实条件。
同时,以已经完成城市化的日本为例,日本农户户均耕地仍然只有1公顷,这种情况是远远不能说农业劳动力不足的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1-11-19
Re:Re:回 48楼(蓝枫) 的帖子
引用第57楼蓝枫于2011-11-19 19:09发表的 Re:回 48楼(蓝枫) 的帖子 :
你说的合并还不是跟我说的撤并一个意思,至于你们村能发展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是全国被撤并的村不可能大多发展成乡镇吧


两个村往一起发展,慢慢的就变成一个小镇了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58楼蓝枫于2011-11-19 19:14发表的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懂我什么意思?
我担忧的是中国农业后继无人。我也认为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时代,中国的农业人口会过剩,但是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让人很不放心。

怎样您才能放心呢?
农业后继无人和农业劳动力过剩本身就是矛盾的,O(∩_∩)O~
这种矛盾或许在印度才见得到,一方面农业生产很差劲,另一方面城乡都有大量的剩余劳力。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引用第53楼蓝枫于2011-11-19 19:00发表的 Re: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
3.农民工还是集中在经济最发达和发展最快的地区啊,
4.以后跨省流动讲越来越频繁。

农民工主要集中于普通制造业、建筑业与普通服务业,这可能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不一定最发达的部门,现代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是不需要农民工的。
普通制造业领域以前有上青天地说法,但是随着产业调整,上青天的传统制造业已经凋零。传统子制造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局面也不可能“万世长存”,而必然会向内地人口大省转移和扩散。
“跨省流动会越来越频繁”您未对此进行论证,“越来越频繁”这只是历史趋势的描述,但是昨天下雨、今天下雨,明天未必下雨。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54楼燕山雪于2011-11-19 19:02发表的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未来的乡村也不是现在的乡村。
我认为中国不可能走欧美农场化地道路,而是日本道路,在保留家庭小农的情况下,通过农民兼业化消除城乡差别。
融入不仅仅是一个主观意愿的问题,而是更是一个客观问题。人的主观总是要服从客观的。但是有先知先觉、也有后知后觉的人。
其实不需要农业现代化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种地。现在一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远远没有建国初期多。现在及今后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农民太多,而不是农民太少,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懂我什么意思?
我担忧的是中国农业后继无人。我也认为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时代,中国的农业人口会过剩,但是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让人很不放心。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1-11-19
Re:回 48楼(蓝枫) 的帖子
引用第52楼燕山雪于2011-11-19 18:56发表的 回 48楼(蓝枫) 的帖子 :
我们村不会被撤,只会和邻村合并,况且两村(住宅区)之间距离只有100米,中间就是一条铁路和一条省道,依托那条省道说不定将来两村合并还会发展成一个小镇。
你说的合并还不是跟我说的撤并一个意思,至于你们村能发展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是全国被撤并的村不可能大多发展成乡镇吧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1-11-19
不要转移到哲学问题上去了,就一个现实问题,不用太抽象了。什么主观客观都出现了
要讲客观的话,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但还是最后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了
难道天朝就非得特殊?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引用第53楼蓝枫于2011-11-19 19:00发表的 Re: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
2.保安行业我不想再费口舌,纸上空谈不如实地考察一下。你所谓的单位大院跟大城市里的小区商厦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数量级。何况40多的保安稳重靠得住,并不是没人要。小年轻当保安的干不长。

40-50岁的我认同,比年轻的可靠。
我说的是50岁以上的,或许机关大院会安排下岗人员,但小区一般不会招聘那样的门卫。其实适合45岁以上的非技术工种主要也就是环卫保洁。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48楼蓝枫于2011-11-19 18:43发表的 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我归纳你的意思
1.农业过剩人口无法融入城市,这点我当然也同意,但是他们也无法融入乡村生活了。这个问题不能无视。我前面就一直说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注定在城市农村夹缝中生存。
2.农业现代化,使得需要的农业人口不再像以前那么多。这个是好事,等到你们村人口越来越少的时候,会被撤并。

未来的乡村也不是现在的乡村。
我认为中国不可能走欧美农场化地道路,而是日本道路,在保留家庭小农的情况下,通过农民兼业化消除城乡差别。
融入不仅仅是一个主观意愿的问题,而是更是一个客观问题。人的主观总是要服从客观的。但是有先知先觉、也有后知后觉的人。
其实不需要农业现代化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种地。现在一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远远没有建国初期多。现在及今后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农民太多,而不是农民太少,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引用第50楼燕山雪于2011-11-19 18:47发表的 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
1.每年10亿平方米的基建规模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婴儿潮正在退潮,人口峰值也会到来
2.实际上还是若干年前在一些单位大院我的确看到过老汉看门(估计是关系户),不过现在保安也正在正规化,30-40岁可以,而且比小年轻沉稳。但是50岁以上估计没人敢用?您老万一出个什么问题,承担不了责任。
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当然是工业规模最大或者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不一定、甚至肯定不是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低端制造业正在从沿海向内陆转移,20年后中国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应该是长江沿岸和中原腹地,这和农民工的输出地是相吻合的,也就是省内、甚至市内流动代替了跨省流动。

1.你所说的第一项还是因果不对应了,也有些转移话题了。不管怎么说40-50的农民工还是建筑业主力,而不是你所说的被淘汰了没人用,建筑业是一个例子,其他行业也大多如此。
2.保安行业我不想再费口舌,纸上空谈不如实地考察一下。你所谓的单位大院跟大城市里的小区商厦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数量级。何况40多的保安稳重靠得住,并不是没人要。小年轻当保安的干不长。
3.农民工还是集中在经济最发达和发展最快的地区啊,
4.以后跨省流动讲越来越频繁。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1-11-19
回 48楼(蓝枫) 的帖子
我们村不会被撤,只会和邻村合并,况且两村(住宅区)之间距离只有100米,中间就是一条铁路和一条省道,依托那条省道说不定将来两村合并还会发展成一个小镇。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1-11-19
回 49楼(蓝枫) 的帖子
即使是新市民,也不会是北上广的新市民。而是家乡城镇、至多是地级市的新市民。美国和欧洲那样的城市进程中国可能不会出现,而是日本那样的农村兼业化,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农民数量未来也会居于世界前列,可能仅会低于印度,即便是城市化已经结束的日本农场规模也仅为每户一公顷,从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看,一户种15亩地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引用第46楼蓝枫于2011-11-19 18:37发表的 Re:Re:Re:回 34楼(蓝枫) 的帖子 :
1.现在建筑工短缺,招人比以前难多了,现在都要熟练工,40-50岁的正是主力军
2.保安物业的安全你不用担心,是猫就逼鼠,何况现在大城市里的安保措施都很到位。
你过于靠理论推理,而脱离实际了。
3.不管中国工业化怎么发展,农民工集中的地方一定是最发达的地区或者发展最快的地区。
.......

1.每年10亿平方米的基建规模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婴儿潮正在退潮,人口峰值也会到来
2.实际上还是若干年前在一些单位大院我的确看到过老汉看门(估计是关系户),不过现在保安也正在正规化,30-40岁可以,而且比小年轻沉稳。但是50岁以上估计没人敢用?您老万一出个什么问题,承担不了责任。
3.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当然是工业规模最大或者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不一定、甚至肯定不是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低端制造业正在从沿海向内陆转移,20年后中国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应该是长江沿岸和中原腹地,这和农民工的输出地是相吻合的,也就是省内、甚至市内流动代替了跨省流动。
4.北上广不会无限制的膨胀下去,不仅国家不允许,而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无限制的增值下去,除非是癌细胞。
5.即使像日本那样的亚洲国家,已经实现了城市化,但户均耕地也只有15亩,这种规模当然不能认为是农业劳动力不足。实际上世界上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仍然是那些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工业化国家,日韩当然是例外,主要是因为多山耕地不足,但主粮仍能基本自给。而充斥着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印度与非洲国家仍解决不了自己国家的吃饭问题。
劳动力数量只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11-11-19 19:1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47楼燕山雪于2011-11-19 18:38发表的 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20年内,80+即使先留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京畿地区,但是事实上不仅是农民工办不到很多新生代知识分子也办不到,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谁会替他们支付高昂的融入成本,政府不会,您也不会。当打拼不下去以后,只有回归田园,就像现在流动人口虽多,但是没有谁会真正放弃家乡的土地和老宅子,因为那才是根本。

任何一个国家完成城市化进程之前,都会出现你说的情况。可是最终他们的后代多数还是融入在城市并且成为新市民了。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1-11-19
Re: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45楼燕山雪于2011-11-19 18:33发表的 Re:Re:Re:Re:Re:Re: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您以为80一代50岁的时候还会在大城市、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和京畿一带吗?不是他们不想,而是现实条件没有这样的机会。不仅是农民工、就是白领也可能要自我疏散,因为融入大城市的首要一点住就无法解决。老太太还说把家里的老宅子给我留着,等我解甲归田、告老还乡。
对于农民工大省,从长期看农业劳动力减少50%,不仅不会影响生产,还能促进社会发展。当我的子侄辈成为社会的中间时,我们村庄可能只剩下500人,和我爷爷年轻时候相仿,但是我们的村庄不会消失,而且会更好。但是老太太给我留着的老宅子到那时不知道安在否?

我归纳你的意思
1.农业过剩人口无法融入城市,这点我当然也同意,但是他们也无法融入乡村生活了。这个问题不能无视。我前面就一直说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注定在城市农村夹缝中生存。
2.农业现代化,使得需要的农业人口不再像以前那么多。这个是好事,等到你们村人口越来越少的时候,会被撤并。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