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142阅读
  • 71回复

[村居]中国每天消失行政村20个 十年后谁来种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28
— 本帖被 keating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17-01-23) —
    中国每天消失行政村20个 进城务工人员总数已超过2.4亿   
     近年,“民工荒”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然而,就在人们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一个农业大国出现了“农民荒”,这是一个重大的国情变化……   ●“年轻人成了稀罕物” “农民荒”前景不容乐观     “如果不算留守儿童,村里常住的劳动力里边,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这是在河北省崇礼县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调查的情况,如今全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情况大致类似。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234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儿童。2011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发现,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等其他省(区)的情况,大致都是如此,本来是农业大省的中部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   
    据了解,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共涉及17个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5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据了解,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据调查,尽管在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目前的2500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目前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现在每人平均要经营20-30亩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超负荷运转”。该村已经出现种粮的农民不足,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这些地区农田分散,土地流转实践也不成熟,社会资本进入集中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若干年“农民荒”没有得到缓解,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会愈演愈烈,由于粮食生产的季节性,一次发生,影响一季,持续发生,将会恶性循环,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娃娃们越来越少” 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严峻       “原来乡里建设的行政村小学,有的已经只剩几个学生,有的校园已经撤销,人去楼空,被用来养猪和他用。”   据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校长杨香瑞介绍,近年来“娃娃们越来越少”,在上世纪90年代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800位,2007年减少为200位左右,2009年开始减少为90位左右。现在全乡已经没有初中学校,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学,有教职工24位,现在中心小学只有68名学生,其他行政村还有4所小学,共有21名学生,平均每个小学5名学生。乡里一个青年村民介绍说:“我记得我姐姐读书的时候,我们小学,都是50-60人一个班,现在我们800人口的村小学,今年3个学生,一个老师,只开到3年级。”   

    据调查,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儿童的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家庭只生1-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转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   
    眼看自己的学生越来越少,杨香瑞校长感叹不已:“3700平米的校园面积,新建的校舍总投入130万元,如果学生继续减少,国家对学校的教学、住宿等基础设施、教职工的经费财政投入将面临巨大的浪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将受到极大影响。而现在,那些跟着打工的父母出去的娃娃,在城市接受教育也是困难重重,进好学校费用高,自办的学校师资和硬件条件也跟不上。”   
    据了解,由于农村适龄儿童的大幅减少,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需要随着“服务对象”的转移而转移,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县城、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学校规模,平等地对城市户籍和流动适龄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设的前瞻性,摸清情况,提早应对,对于一些尚未投入农村校舍建设的县域要集中力量办好县乡中心校,暂缓建设新的村小学,加大中小学生的住宿补贴和伙食补贴政策力度。   
●“那些消逝的村庄” 农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   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在广州清远连州市文化广场旁,乘45分钟的公共汽车,再徒步走40分钟的山路,穿过连绵山坳,便到了河背村。这是一个普通的粤北小山村。现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也未能给它带来一丝生机——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   
●“跳出农门是美好理想” “有地必种”怎样落实  
    “农民荒”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当前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向城市的单向输出,即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相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等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更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这种单向输出加剧了“农民荒”现象。   
    当前,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有限、收益率低。由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低。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介绍说,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湖北省滨湖村农民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好年景种植1亩双季稻,购买种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购买农药也需要50元,这还不包括请人帮工等其他支出;而两季稻谷最多收获1500斤,市场价不到1800元,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   与此同时,青年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   
    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荒”。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保住18亿亩耕地,最重要和最实际的是要“保住耕种18亿亩地”,“有地必种”比“有地可种”更为重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必须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同时,要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   
    在当前粮食价格还不能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农户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弥补“市场失灵”。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专家们建议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资本,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种粮大户,组织粮食生产,确保在“有地可种”前提下的“有地必种”。同时,在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李旭鸿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农民荒,“荒”在哪   保住18亿亩耕地,最重要和实际的是要“保住耕种18亿亩地”,“有地必种”比“有地可种”更为重要。国际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作为13亿人口大国,中国确保粮食安全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必须依靠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应达到95%左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必须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这个支点,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   
    笔者以为,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建立农村社保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扎扎实实的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价格与补贴政策。而从价格和补贴两者看,重点是价格。近年中国逐步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从长远看,还应进一步提高,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种粮的财政补贴政策,由于政策执行成本较高以及“骗补”现象、对市场价格的扭曲效应等问题,可作为辅助手段。   
    从农产品补贴政策看,应进一步提高补贴价格,完善补贴发放方式,严格补贴监管。财政补贴的侧重点有必要从“补耕地”改为“补餐桌”。在将针对种粮补贴政策作为鼓励农业生产辅助手段的同时,侧重研究对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予以财政补贴。   
    此外,应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领域。建议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资本,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种粮大户,组织粮食生产,确保在“有地可种”前提下的“有地必种”。同时,在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需要加快完善农业相关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是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政策,降低农业资本使用成本;二是完善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交通和气象等设施;三是完善农村物流条件,降低农产品外销的物流成本;四是稳定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五是完善涉农生产服务业的税收、收费政策。
  当然,最为根本的,还是提升农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其中,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比如,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制度,能否推广一些地方建立的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土地流转做法,实现规模经营?能否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或由村委会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民承包地“反租”过来,从事集约化经营?此外,如何更深层次地将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范畴,使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定有所居”?如何提高农民的职业“吸引力”?种种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一一破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28
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不用20年后,10年后,绝大多数农民工还是要回到田园。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28
Re: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引用第1楼燕山雪于2011-10-28 19:38发表的 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
不用20年后,10年后,绝大多数农民工还是要回到田园。

东欧剧变后朝鲜农民怎么没回到传统田园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29
美国农民不到四百万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29
其實我想到另一個不大相干的問題:白吃餅的人越來越多,做餅的人越來越少。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29
劳动力密集型的农畜产品价格必将长期暴涨,中国的人均农畜产品消费量也将长期下降。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0-29
农村人口迁出后,应该及时对空心村进行搬迁整治,复垦为耕地。
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连片耕地越来越适宜大规模的种养殖业,当然不必担心无人种地。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0-29
Re:Re: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引用第2楼外星来客于2011-10-28 21:47发表的 Re: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
东欧剧变后朝鲜农民怎么没回到传统田园呢?

朝鲜农民本来也不少,而且区区2000万人口的朝鲜,要维持100万常备军,和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军备工业,需要的人也不少。如果朝鲜人都回家种地,朝鲜早就被灭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0-29
引用第5楼greenlay于2011-10-29 10:15发表的  :
劳动力密集型的农畜产品价格必将长期暴涨,中国的人均农畜产品消费量也将长期下降。

不可能,价格总是均衡的,一方面城市化的生活成本太大,农民工年龄一大还是会回归田园;另一方面,只要肉价稍微一上涨,农民就会蜂拥养猪,所以肉价才会周而复始的不断波动。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0-29
回 6楼(仙峰俊俏) 的帖子
规模种养单位面积的产出比不上精耕细作。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10-29
Re:Re:Re: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引用第7楼燕山雪于2011-10-29 10:52发表的 Re:Re:回 楼主(彩虹沙漠) 的帖子 :
朝鲜农民本来也不少,而且区区2000万人口的朝鲜,要维持100万常备军,和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军备工业,需要的人也不少。如果朝鲜人都回家种地,朝鲜早就被灭了


呵呵,古巴都没灭,有中国、俄罗斯、韩国罩着还怕被灭?还不是因为工业社会无法倒退回农业社会!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10-29
现代农业用不了这么多农民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10-29
引用第11楼zqqdtc于2011-10-29 16:58发表的  :
现代农业用不了这么多农民

问题是那么多农民去干什么?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10-29
回 10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朝鲜的总和生育率还在2左右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10-29
Re:回 10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13楼燕山雪于2011-10-29 18:36发表的 回 10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朝鲜的总和生育率还在2左右

但还是因为缺乏农民而饿死人了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10-29
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缺乏化肥。如果朝鲜的能源危机无法缓解,农业劳动即使再增加一倍,粮食产量也无法实质性增加。
印度和黑非洲地区并不缺乏农民,但人均营养状况更差。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10-30
Re:回 6楼(仙峰俊俏) 的帖子
引用第9楼燕山雪于2011-10-29 10:56发表的 回 6楼(仙峰俊俏) 的帖子 :
规模种养单位面积的产出比不上精耕细作。

不光是计算产出,还要计算成本(现在人工费很高)。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10-30
如果有利可图就不会有问题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10-30
Re:Re:回 6楼(仙峰俊俏) 的帖子
引用第16楼仙峰俊俏于2011-10-30 06:41发表的 Re:回 6楼(仙峰俊俏) 的帖子 :
不光是计算产出,还要计算成本(现在人工费很高)。

人活着首先是吃饭。
工钱再高,种田的那些大叔大婶也没有太多的出路。
年龄一大,新生代农民工还是会回归田园的。他们的绝大多数融入不了城市。
虽然工钱高,但是年轻人还是攒不下什么钱的。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10-30
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15楼燕山雪于2011-10-29 22:00发表的 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缺乏化肥。如果朝鲜的能源危机无法缓解,农业劳动即使再增加一倍,粮食产量也无法实质性增加。
印度和黑非洲地区并不缺乏农民,但人均营养状况更差。

依赖于外部的化肥、能源本身就是传统乡土社会解体的表现!可见朝鲜的例子足以证明农民工的异质化进程是不可逆的!

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时的中国人民更没有化肥和化石能源,为何会生活得比今天的朝鲜人民要幸福?因为乡土传统农业的存在!而朝鲜没有!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10-30
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19楼外星来客于2011-10-30 12:18发表的 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依赖于外部的化肥、能源本身就是传统乡土社会解体的表现!可见朝鲜的例子足以证明农民工的异质化进程是不可逆的!
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时的中国人民更没有化肥和化石能源,为何会生活得比今天的朝鲜人民要幸福?因为乡土传统农业的存在!而朝鲜没有!

贞观之治才5000万人口,清中期人口突破四亿,但是当时耕地已经达到10亿亩以上,而且还有数亿亩高产的多熟制水田,传统农业要养活一个人至少需要4—5亩地,朝鲜10几万平方公里国土,大部分是山地,只有几千万亩耕地,传统农业能支持1000万人口就不错了。朝鲜人口与吉林相仿,但是吉林不论国土面积还是农业生产条件都比朝鲜好得多,吉林农业都依赖化肥,朝鲜也不能例外。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1-10-30
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20楼燕山雪于2011-10-30 13:15发表的 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贞观之治才5000万人口,清中期人口突破四亿,但是当时耕地已经达到10亿亩以上,而且还有数亿亩高产的多熟制水田,传统农业要养活一个人至少需要4—5亩地,朝鲜10几万平方公里国土,大部分是山地,只有几千万亩耕地,传统农业能支持1000万人口就不错了。朝鲜人口与吉林相仿,但是吉林不论国土面积还是农业生产条件都比朝鲜好得多,吉林农业都依赖化肥,朝鲜也不能例外。

这里所提到的朝鲜人口暴增、耕地不足正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正是苏联支持下的工业化所导致的人口暴增阻碍了朝鲜人回归传统田园的可能。

要让疏远农业的上亿农民工回归传统农园就会和20年前的朝鲜一样危险,化肥与机械的普及、农业的高科技化集约化是一条不可逆的路。主要的安置农民工的地方只能是第二、第三产业。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1-10-30
Re: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21楼外星来客于2011-10-30 21:28发表的 Re:Re:Re:回 1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这里所提到的朝鲜人口暴增、耕地不足正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正是苏联支持下的工业化所导致的人口暴增阻碍了朝鲜人回归传统田园的可能。
要让疏远农业的上亿农民工回归传统农园就会和20年前的朝鲜一样危险,化肥与机械的普及、农业的高科技化集约化是一条不可逆的路。主要的安置农民工的地方只能是第二、第三产业。

2亿农民工迟早会要回归田园的,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法融入城市。
在10亿吨煤炭和1亿吨钢铁的生产规模下,已经可以生产足够中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近10年来,中国是城市化与重工业的单兵突进,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实际上发展已经脱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11-17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干吗不去种田,让别人坐写字楼。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11-17
都是人们权衡利弊的结果
坐写字楼的未必比农民更轻松赚钱,天天准时上班比农民累多了
我觉得在河北平原一户只要有50亩地就可以比现在的城市白领生活得好很多,问题是现在户均恐怕只有5亩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