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484阅读
  • 64回复

[工程]鄱阳湖缩减逾千平方公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3-09-13
回 水云村民 的帖子
水云村民:鄱阳湖本来就是吞吐型的呃,造个水坝生态就完了 (2013-09-12 16:29)

不是水坝,是水闸。http://www.jxsl.gov.cn/list.jsp?classid=754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http://www.jxsl.gov.cn/article.jsp?columnid=761&articleid=27582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3-09-13
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
2010年10月27日  舜网-济南时报http://news.sina.com.cn/o/2010-10-27/035618290015s.shtml

    10月26日9时许,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75米,首次达到工程设计的最高蓄水位,标志着这一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各项功能都可达到设计要求。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宜昌10月26日电 (记者刘紫凌 吴植廖君)26日9时许,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三峡坝顶宣布:“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成功蓄至175米!”顿时,现场欢声雷动。在走过18年的建设历程后,三峡工程终于首次达到初步设计的正常水位。

  这是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它的“成人礼,”标志着这个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各项功能都可达到设计要求,其综合效益可全部发挥,同时整个工程及水库将接受高水位的全面检验。

  三峡工程于今年9月10日零时启动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本次蓄水在总结2008年和2009年试验性蓄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兼顾了上、下游用水需求,较好处理了防洪、发电、航运和补水之间的关系。

  记者了解到,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将开展一系列建筑物监测和设备运行试验,对水库泥沙、水质变化等都有系统的观测计划。三峡水库175米高水位持续时间约2个月,之后,水库水位将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及下游航运、供水等需求逐步消落。明年汛前,水库将消落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以腾出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目前,三峡工程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已全部完成初步设计的建设任务,正逐步由初期运行期转入正常运行阶段。未来几年,三峡工程还将继续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对工程继续进行全面检验。

  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利好

  三峡集团公司介绍,水库水位达到175米后,三峡将成为一座江深水阔的峡谷型水库,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可一次性拦洪221.5亿立方米。长江最险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出现千年一遇洪水,辅助采取分洪措施,可避免长江下游遭受毁灭性洪灾,也可使工程发挥更大的补水抗旱作用。

  三峡发电机组在最高水位下将发挥最大效益。水库水位从156米上升到175米,三峡电站每年可多发电100多亿千瓦时,发电能力和调峰能力更加强大。

  另外,水位到达175米,库区航道将延伸150多公里,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大量碍航礁石被淹没,险滩消失,长江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货船单向年通过能力提高到原来的5倍,航运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两岸边坡稳定是最大挑战

  考验

  三峡集团公司提供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175米蓄水47天以来,大坝、船闸、厂房、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物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均在设计范围之内,取得的监测成果反映三峡工程挡水建筑物及基础工作性态正常。

  随着水库水位达到175米,三峡电站投产的26台巨型水轮发电机组也首次接受最高蓄水位的全面考验。蓄水期不是发电的主要时期,机组发电主要靠水位消落和汛期。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验收组专家组成员及机电组组长杨定原表示,高水头下,温度和振动是考验机组运行情况的两个最重要指标。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发电机组运行平稳正常。三峡集团公司公布的机组运行情况表明,国产机组的制造和运行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是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监测对象。三峡工程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透露,2003年6月至2010年9月,三峡入库泥沙15.68亿吨,出库泥沙4.128亿吨,水库淤积泥沙11亿多吨。他说,由于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和水库建设等多方面原因,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沙量逐年减少,目前已较初步设计水平减少了56%左右,比原来预计的情况要好得多,不会造成威胁。

  地质监测情况也好于往年。三峡集团公司的实测显示,在今年的蓄水过程中,库区2400余处涉水滑坡体运行稳定,目前尚未收到险情报告;地震监测情况也好于往年。三峡水库现在蓄水至175米后,2011年度库区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发生重大变化可能性不太大。10月21日,巫山望峡危岩滑坡体发生滑坡,滑坡土石方约2万方。此危岩滑坡的重要原因是下面多个煤洞长期挖煤挖空了山体所致,与三峡蓄水无直接关系。

  另外,蓄水也未带来水质恶化。今年175米蓄水以来,长江上游干流主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Ⅲ类,支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较之前两次蓄水过程无明显变化,整体水质保持稳定。

  在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看来,库区两岸边坡是否稳定,可能才是三峡工程蓄水175米后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相关链接

  蓄水至175米历时47天

  9月10日零时,三峡工程七号泄洪深孔闸门关闭,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正式启动。三峡集团公司介绍,这次175米蓄水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起蓄时间提前,起蓄水位比前两次高约15米。在汛末来水较丰时就开始蓄水,以解决水量不足问题。

  三峡集团公司介绍,175米蓄水历时47天,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十分复杂,需要高度谨慎、严密观测、科学调度。

  9月30日,三峡水库水位超过162米,顺利完成9月目标。因为起蓄水位较高,蓄水速度有所控制,出库流量放得较大,20天内水位仅上涨2米。其间还出现过短暂的“入不敷出”现象,水位一度小幅回落。

  10月以来,三峡加快蓄水步伐,连续调低出库流量,大大低于入库流量,水位上涨迅速。10月4日,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65米,进入“十米冲刺”阶段;10月12日,水位突破170米,进入“五米倒计时”。

  10月26日9时,坝前水位达到175米。

  ■新闻背景

  三峡工程大事记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

  1993年9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1月,三峡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

  2003年6月,三峡工程首次蓄水,坝前水位达到135米,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峡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9月,三峡工程实行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标志着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开始发挥防洪、发电、通航三大效益。

  2008年9月,三峡工程开始首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当年水库水位达到172.8米。

  2008年10月,三峡大坝左右岸26台70万千瓦巨型水电机组全部投产。

  2009年9月,三峡工程第二次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当年水库水位达到171.43米。

  2010年7月,三峡工程经受住流量为7万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考验。洪峰规模超过1998年洪峰,是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第三大洪峰。

  2010年7月,三峡电站26台机组顺利完成1830万千瓦满负荷连续运行168小时试验。

  2010年9月,三峡工程第三次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

  2010年10月,三峡水库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

  (据新华社宜昌10月26日电)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3-09-13
鄱阳湖水位每天以20厘米速度下降 现"河流"景象
2010年11月11日 来源:江西日报http://www.chinanews.com/ny/2010/11-11/2649159.shtml
  由于连续半个月晴天少雨,加上五河来的水量少于进入长江的水量,鄱阳湖水位每天以20多厘米的速度急剧下降,昔日“洪水汪洋一大片”的景象转变成“枯水漫长一条线”的景观。专家说,今年出现的这种景观较正常年份提前了28天。

  最新水位数据显示:11月10日8时,鄱阳湖星子水位10.90米,较前一天退水0.25米;都昌水位10.72米,较前一天11米水位下降0.28米。这标志着,从11月9日开始,鄱阳湖广阔的洲滩大面积显露,湖水完全归槽,呈现出一派“河流”的景象。

  鄱阳湖水文局水沙室主任、工程师闵骞告诉记者,鄱阳湖“洪水汪洋一大片,枯水漫长一条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地理景观,指的就是当水位消退到一定高度后,湖水全部进入主航道,主航道以外的湖滩完全暴露,湖泊形态消失,水文特征与河流一致。根据1950—2009年60年水文资料分析,鄱阳湖从湖泊形态向河流形态转变的水文条件是都昌水文站水位为11米左右。

  “这种水位一般出现时间为12月6日,今年较正常年份提前28天。”闵骞说。

  今年11月上旬水位竟然比同期多年平均水位偏低1.5米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闵骞解释,近二十几天来,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偏少,入湖水量持续少于出湖水量,致使水位连续下降。其次,三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引起长江九江段河槽冲刷,河底冲深,相同流量下水位下降近0.2米,致使鄱阳湖北部湖区水位同比下降0.1—0.2米;闵骞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湖盆下切,也是引发湖水位相应下降的原因之一。

  鄱阳湖湖水缩减,是否对候鸟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目前的水位对鄱阳湖的候鸟影响较小,今年前来鄱阳湖湿地越冬的候鸟不比去年少。”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候鸟所需的觅食环境并不是深水区,而是60至80厘米的浅水位。

  当然,鄱阳湖水位提前偏低,栖息地植被繁殖的确会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候鸟保护区抽调专门人员进行巡湖,加强湖区管理,减少对鸟类的侵害;保护沙湖山、蚌湖湿地植被,并严厉打击捕杀候鸟行为,确保候鸟安全越冬。

  “即便水位不断下降,候鸟们依然有良好的觅食环境。”专家说,目前鄱阳湖大湖池等保护区已经建立了水坝和水闸,可以进行科学控水,湖水在干旱的条件下,依旧能保持适当的水位给候鸟提供觅食场所。(配图由本报记者杨继红摄)

  本报记者徐黎明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3-09-13
鄱阳湖提前两个月入枯水期 春夏连旱后再现低水位
2011年09月1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09-16/3333475.shtml

  中新社南昌9月16日电 (记者 王剑)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继春夏连旱之后,入秋以来再度出现罕见的低水位。9月16日,鄱阳湖湖口水位10.33米,较7月20日下降近5米。目前,鄱阳湖水域面积仅为1509平方公里,不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五成,提前近两个月进入枯水期。

  中新社记者16日从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今年7月20日至9月13日,江西省气温平均为28.6℃,比历史同期偏高0.7℃,降水平均为177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2成多。据9月14日卫星遥感监测,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目前仅为1509平方公里,不到同期多年平均值(3381平方公里)的五成,已提前进入枯水期。

  气象专家分析,江西省近期降水偏少,且长江上游来水不足,长江湖口水位较前期明显降低,鄱阳湖水入江明显,与历史同期相比,鄱阳湖水面明显偏小。

  随着秋天的来临,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生息繁衍的夏候鸟开始集结南迁,经过一个夏季的繁衍栖息,这些夏候鸟们带着添丁加口的喜悦飞回南方,等到明年春天,它们又将会回到鄱阳湖湿地度夏。据了解,由于今年鄱阳湖遭遇春夏旱,对候鸟越冬的食物链、生物链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湖区夏候鸟数量锐减至10万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

  据江西省水文部门分析,未来一段时间鄱阳湖或出现低于历年同期最低水位的异常水情。三峡水库9月10日正式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长江九江段水位下降加快,长江对鄱阳湖拉空作用加强,鄱阳湖枯水将加剧。(完)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3-09-13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提前两个月进入低水位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年09月12日  来源:新华社http://www.gov.cn/jrzg/2013-09/12/content_2487258.htm

        新华社南昌9月12日电(记者 郭远明 倪瀚琳)受长江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影响,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于12日跌破12米大关,比1956-2002年期间的平均年份提前两个月进入低水位期,对应的湖区水体面积较今年最高值缩减一半以上。

    江西省水文局局长谭国良介绍,12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11.98米,湖区水体面积为1450平方公里。水体面积比7月初的今年最高值缩减一半多。7月3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达到今年以来最高值,水体面积为3146平方公里。

    水文部门监测分析,鄱阳湖标志性水位站星子站进入低水位期,即水位在12米以下的时间在1956-2002年期间平均为11月12日,在2003-2013年期间平均为10月10日。因此,今年鄱阳湖进入低水位期时间比1956-2002年期间的平均年份提前了2个月,比2003-2013年期间平均年份也提前了近一个月。

    专家分析,今年鄱阳湖提前进入低水位期主要诱因是上游水工程蓄水。今年8月17日长江上游水工程开始蓄水,9月12日星子站水位低于12米。

    专家认为,低水位提前出现意味着鄱阳湖低水位时间可能延长,低、枯期水位可能偏低。星子站水位在10米以下意味着鄱阳湖进入枯水期。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时间在1956-2002年期间平均为12月1日;在2003-2013年期间平均为10月27日。目前,鄱阳湖枯水期出现时间最早为2006年9月28日。水文部门预测,2013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时间可能会更早。

    目前,鄱阳湖提前进入低水位期暂未对湖区周边城乡供水造成明显影响。但江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认为,鄱阳湖提前进入低水位期会压缩湖区湿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长空间,继而影响即将到来的候鸟越冬觅食。另外,鄱阳湖水位提前下降对江豚等一些湖区珍稀水生动物越冬不利,不仅生存空间减小、食物减少,也更容易被误捕误伤。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3-09-13
如果按照清朝最大时疆域,中国最大的湖泊或淡水湖是哪个?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3-09-13
贝加尔湖?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3-09-13
再过十年,洞庭湖大草原和鄱阳湖大草原就出现了。
独立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3-09-14
回 东山听松 的帖子
东山听松:贝加尔湖? (2013-09-13 12:11) 

这个肯定不是。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3-09-16
回 tigerwu 的帖子
tigerwu:再过十年,洞庭湖大草原和鄱阳湖大草原就出现了。 (2013-09-13 13:41) 

有了优质的牧草,南方也会有庞大的骑兵部队。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3-10-21
回 水云村民 的帖子
水云村民:鄱阳湖本来就是吞吐型的呃,造个水坝生态就完了 (2013-09-12 16:29) 

不会,   这个水闸只是降低(但不阻拦)出湖流量.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3-10-21
中国鄱阳湖枯水发生时间有逐步提前趋势
2013年10月19日 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19/c_117786343.htm

新华网南昌10月19日电(记者 郭远明)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于19日跌破10米的枯水位大关,提前进入枯水期。专家对过去50多年的数据对比分析后认为,新世纪以来鄱阳湖枯水发生时间呈逐步提前趋势。这将对鄱阳湖湿地植被生长以及候鸟与野生鱼类越冬造成影响。

  江西省水文局负责人介绍,星子站水位在10米以下就意味着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受近期江西境内降雨偏少、入湖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19日10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至9.98米,比同期多年均值偏低约4米。鄱阳湖由此提前进入枯水期。

  据了解,受近期降雨持续偏少影响,江西境内江河湖库水位不断下降。目前,江西境内的赣江、抚河、信江等部分河流河段出现历史最低水位。这使得鄱阳湖来水减少,水位加速下降。根据气象降雨趋势分析,预计江西未来十天无明显降雨,鄱阳湖水位将呈继续下降趋势。

  江西省水文局有关专家分析,受长江上游水工程拦蓄水、江西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采砂活动加速河床下切等因素影响,新世纪以来鄱阳湖枯水发生时间一直呈逐步提前趋势。监测数据显示,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时间在1956-2002年期间平均为12月1日,在2003-2013年期间平均为10月27日。

  对此,江西省有关生态专家表示,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将导致湿地植被生存区域减少,进而影响越冬候鸟觅食;湖泊水面的缩小也将压缩野生鱼类的越冬空间。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3-10-21
我国夏季主雨带北移趋势较为显著  近年降水为何“北多南少”
本报记者  刘  毅   2013年08月03日   来源:人民日报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803/c1008-22429812.html

    近期,北京等北方地区不时下雨,南方多地持续高温酷热,旱情蔓延。今年入汛以来(6月1日至7月31日),我国降水分布总体上呈现“北多南少”的明显特征。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最近几年,我国夏季主雨带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北移趋势,这一趋势正在逐步得到更为普遍的认可。有关地区需要对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近年来北方降水有所恢复,但未来会怎么样还很难说,不能轻易下结论。

  

  1.

  入汛以来我国降水“北多南少”分布特征明显,华北降水量为1978年以来最多

  很多北京市民感到,今年雨季来得早、降水多,前一段时间三天两头就会下场雨。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入汛以来(6月1日至7月31日),北京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7.5%。华北降水量达276.9毫米,较常年偏多52.9%,为1978年以来最多。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华北雨季7月9日开始,较常年提前了12天,华北地区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至1倍,局部偏多1倍以上;北方其他地区降水也以偏多为主,仅黄淮西部、青海西北部及新疆东部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二至八成。

  在北方降水偏多的同时,今年南方地区的降水偏少。6月1日至7月31日,南方平均降水量为348.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6%。

  其中,华南前汛期(3月28日—6月17日)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0.0%,连续3年汛期降水量偏少。长江中下游6月23日进入梅雨期,6月29日出梅,较常年偏早11天,梅汛期较常年偏短14天,梅雨量较常年偏少62.3%。  

  宋连春分析说,导致今年北方雨季提前、雨水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大气环流有利于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但强度较弱,到达南方困难;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北偏西,有利于我国主雨带位置偏北,南方高温干旱。

  另外一个原因是夏季风偏强。东亚夏季风自5月中旬以来持续偏强,有利于热带水汽向我国北方地区输送。同时,印度季风和我国华北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今年的印度季风异常强,导致印度发生了世纪洪水,失踪和死亡人数超过6000人。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都偏强,导致向我国北方输送的水汽充足。

  2.

  最近四年夏季主雨带主要位于华北南部至黄淮一带,南方地区夏季降水总体偏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段安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夏季降水格局有两个主要空间分布形态:一个是“南涝北旱”,华南和华北降水情况完全相反,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华南降水多,华北降水少;一个是“三明治”形态,华南偏多、江淮地区(从长江中下游到淮河一带)偏少、华北也偏多,两头多,中间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夏季降水格局“三明治”形态有所加强。

  最近几年,我国降水格局发生改变,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更为明显。  

  在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自2009年以后有所增加。其中,西北2008年—2011年降水量增加,但2012年偏少;华北2010年以后降水量增加,特别是2012年显著增加;东北2007年以来降水量增加,2010和2012年显著偏多,但2011年偏少。

  从主汛期(6月1日—8月31日)降水量来看,整个北方地区2012年降水量显著偏多。西北2008年以来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华北2010年以后降水量显著增加;东北2007年以来增加,特别是2010年和2012年显著偏多。

  宋连春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夏季主雨带经历了由南向北移动的年代际(十年至数十年周期)变化,从长江以南向长江黄河之间移动。尤其在最近四年(2009—2012年),我国夏季主雨带主要位于华北南部至黄淮一带,较2009年之前的情况又略有北移。与之对应的是南方地区夏季降水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年代际变化,并且最近四年南方地区夏季降水总体偏少。

  “最近几年,我国夏季主雨带的北移已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趋势,这一趋势正在逐步得到更为普遍的认可。”宋连春说,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因素非常复杂。我国夏季主雨带的位置变化不仅受到东亚夏季风强度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等有显著关系。

  3.

  气候变化很复杂,“南涝北旱”的格局是否彻底改变,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在北京等北方地区,降水增加是否会成为一个趋势性的长期现象?

  段安民说,实际上,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北京等华北地区降水丰沛。他向记者展示了1951年到2012年北京气象台站的降水数据:1959年,夏季主汛期3个月(6月—8月)平均每天降水13毫米。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降水量发生转折,到1999年达到历史最低,夏季3个月平均每天降水2毫米,此后一直到现在,北京降水量呈现逐步缓慢增加的趋势,2011年、2012年夏季3个月平均每天降水量达到6—7毫米,不过,离降水充沛期的降水量还差得很远,还没有恢复到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降水丰沛的程度。

  段安民表示,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因素,既有气候系统的自然变率,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涝北旱”的格局是否彻底改变,是否会恢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季风比较强、北方降水充沛的状况,现在还不能下定论,未来会怎么样很难说。

  “气候变化很复杂,不要说年代际变化,即使是年际(年与年之间)变化,我们现在的预测能力也非常有限。”段安民表示,“预测年代际的变化极为困难,科学技术还没有到这个水平,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

  4.

  北方应警惕洪涝灾害,南方出现高温热浪的频次将会增加,强度会增强

  宋连春认为,近几年,北方地区降水增多对当地影响利弊共存,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北方降水多了,有利于增加地表水资源总量,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北方生态环境,减少北方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和范围。

  不利的影响则是,随着降水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增多,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洪涝范围扩大,城市内涝频发,灾害影响加剧。另外,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会比以往严重。

  “北方地区由于多年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少,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经验有限,因此,一旦成灾,损失巨大。”宋连春建议,北方地区应注意防范强降水引发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强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此外,还要采取措施减少极端强降水造成的城市内涝,降低江河流域洪水、水库安全运行风险。

  宋连春说,南方地区雨带北抬,降雨减少,出现高温热浪的频次将会增加,强度会增强,干旱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多,尤其是夏季出现高温伏旱的几率增大。例如,今年进入7月以来,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截至7月底,湖南、浙江、湖北、江苏、河北有19个县连续高温日数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应关注极端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少雨干旱对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段安民强调,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会增多,极端降水、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增加。政府要加强排涝系统、水利设施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这是别无选择的。此外,公众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也要提高。

  

  延伸阅读

  南水北调仍然需要

  如果北京的降水显著增加,对南水北调工程是否会产生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尽管近10年北京降水呈增多趋势,且降水资源量以6亿立方米/10年的速率增加,但增加的水资源量仍远远小于南水北调提供给北京的水资源量。考虑北京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增加等因素,未来北京水资源需求量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降水增加并不能彻底缓解北京的缺水形势,南水北调工程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段安民也认为,华北地下水过度开采、受到污染,水资源匮乏,缺口非常大,靠自然降水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毋庸置疑。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3日 09 版)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3-10-21
国家气候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市朝阳区。
=================================
是否可以推出“北京人宋连春、段安民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北京有利,对自己的生活也有利”的结论?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3-10-21
不能改变生态,要保护生态。
本人原ID:啊谁。
kinda为本ID的小号。
海天一色看潮起,暮鼓晨钟听风吟。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3-10-21
鄱阳湖水位变化实在太大。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3-10-21
回 啊谁 的帖子
啊谁:不能改变生态,要保护生态。 (2013-10-21 10:20) 

生态已经改变了,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止损。
==========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3-10-22
回 豫章后生 的帖子
豫章后生:生态已经改变了,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止损。 (2013-10-21 22:13) 

止损?股票用得多······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3-10-23
赣江南昌站水位今年首破13米
2013年10月21日  江南都市报 http://jndsb.jxnews.com.cn/system/2013/10/21/012730777.shtml


赣江南昌站水位在12米以上,供水部门都能保证南昌城区供水。跌破12米属小概率事件,即便出现影响取水,将会调度上游水库放水,保证饮用。

文/记者金路遥 实习生金官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3-10-28
赣江水位创历史新低
2013年10月28日  北京晨报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10/28/content_253449.htm

        10月27日,赣江南昌段水位持续下降,河床出现巨大的裂隙。受降雨偏少、河床下切等因素影响,赣江水位持续快速下降。当日18时,赣江南昌段出现12.27米的低水位极值,打破了2012年1月2日12.34米的历史最低纪录。目前,赣江南昌段流量约为558立方米每秒,正逐步接近520立方米每秒的枯警流量。针对当前江河低水位造成的影响,江西要求各地加强用水调度,确保沿江城乡生产生活用水。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3-10-28
赣江南昌段水位降至12.27米 创历史新低不利航运
2013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10/28/c_125608070.htm

赣江南昌段水位持续走低不利于航运

       9月上旬以来,我市持续遭遇干旱少雨,赣江、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截至27日16时,赣江南昌段水位降至12.27米,比历史最低12.34米还低0.07米,水位的持续降低对我市沿江生活生产取水将有一定影响,省防总工作人员提醒,水厂、企业等要提前做好取水备案准备。

赣江南昌段水位创历史新低

       记者从市水文局获悉,昨日16时,赣江南昌段水位为12.27米,为赣江南昌段水位新低点。较9月22日的13.43米下降1.16米,月均降1米。

       据市水文部门检测,赣江南昌段自2011年12月19日突破13米大关以来,水位呈下降趋势,于2012年1月2日降至12.34米,为往年最低水位。自今年10月以来,由于降水稀少,天气多以晴朗为主,赣江水位日均降近10厘米。

距水厂取水极限仅差0.3米

       南昌市所辖范围有水厂8座,总供水能力136.5万立方米/日,取水水源均来自赣江。如果水位下降情况得不到改善,可能在下月出现取水困难,届时,将导致南昌出现大面积水压偏低。

       据悉,南昌市供水部门取水安全线为12米。而连日来无降水、低水位以及历史新低水位距取水极限仅有0.3米。

赣江水位走低不利于航运

       昨日,记者从赣江南昌段发现,由于水位创新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裸露出江面的堤坝上游玩,江边沙滩也逐渐浮现。而在南昌大桥附近,原本渔民捕鱼、售鱼的画面已经看不到,大量船舶停靠在岸边。

       航管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赣江南昌段航道目前吃水深度有限,出航人员要及时关注水位变动,减轻船舶的配载以降低吃水线。而沿江地区有灌溉需求的市民、企业要做足应急准备,要想方设法采取工程性取水措施。(见习记者黄之昊 记者 李海燕)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3-11-07
赣江南昌段水位首次跌破12米
2013-11-1   发布者: 王青  来自: 南昌晚报


仅为11.98米,青云水厂启动临时水泵取水

         昨日,记者从南昌市水文局获悉,10月27日以来,赣江南昌段水位持续刷新历史最低纪录,省水文局为此发布枯水蓝色预警。记者了解到,10月31日18时,赣江南昌段水位跌破12米,为11.98米。这是赣江南昌段水位史上第一次跌破12米。目前,水厂已启动临时泵房取水设备,确保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

每天至少施测一次赣江流量

        实时监测数据显示,10月31日8时,赣江南昌站水位12.02米,较前一日8时下降0.09米,低于2012年1月2日历史最低水位(12.34米)0.32米。

“针对当前的水情实况,省水文局外洲水文站加强了流量测验工作,在确保测验质量的前提下,坚持每天至少施测一次流量,并做好了随时开展应急测验的准备。”省水文局工作人员表示。

水厂启动临时水泵取水

        记者了解到,12米的水位是南昌大部分水厂取水口的临界高度,昨日18时的11.98米,在创下赣江南昌段水位历史新低的同时,也给南昌各大水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昨日,青云水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水厂的取水极限为12米,如今走低的水位对取水有一定的影响,原本取水仅用一号水泵就可以满足,但现在我们启用了其余两个临时水泵,“三个水泵同时运转,基本可保证10米水位也能成功取水”。水厂工作人员表示,现阶段头号任务是确保市民生活用水,希望市民不要浪费水资源,尽量节约用水。(见习记者 黄之昊)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3-11-07
江西赣江南昌段水位创历史新低
2013年11月05日 来源:江西日报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11-05/5462963.shtml

从红谷滩新区的高楼望去,干涸的赣江如同一个大池塘。
市民在赣江红谷滩段的石坝上游玩。


   由于近期赣江水位持续下降,赣江南昌市红谷滩段的石坝露出水面,成了一个新景点。受降雨偏少、河床下切等因素影响,赣江水位持续快速下降。5日8时,赣江南昌段出现11.90米的低水位极值,又是一个历史新低。本报记者杨继红摄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3-11-07
鄱阳湖闹水荒来“度假”的候鸟少了 水体面积仅为丰水期的1/13逼近8米极枯水位
2013-11-04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3/11/04/012770673.shtml

      本报讯(记者徐黎明)受同期雨水过少及长江水位偏低等影响,鄱阳湖提早出现低水位,湖区急剧“瘦身”。11月3日下午2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8.20米,逼近8米的极枯水位线,水体面积只有322平方公里,相当于丰水期的十三分之一。

   11月3日中午,在鄱阳湖都昌保护区马影湖,工作人员正密切监测候鸟种群和数量。监测结果显示,天鹅、鹤类和雁鸭类的候鸟数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

   据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介绍,今年候鸟偏少的因素有很多,而鄱阳湖水位下降使得候鸟栖息范围缩小、食物减少,是候鸟减少的重要原因。同时,近期我省气温偏高,也不排除北方迁徙的候鸟在中途停歇逗留,等下一个冷空气来袭时,它们才会大量过来。

  “候鸟越冬栖息实际上是动态的,环境的改变也会让天鹅、白鹤等候鸟‘搬家’。比如白鹤一般是在浅水区吃苦草,长期低水位导致裸露在外的草类枯死,白鹤不得不投靠他地觅食栖息。”李跃说,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强监测,准备必要时进行人工投食,解决候鸟“粮荒”。

  在鄱阳湖保护区的大湖池、沙湖、朱湖,相关部门表示,一旦遇到极低水位会采取“生态补水”应急措施,用大水泵从修河里抽水到湖里。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核心区设有水闸控制水位,有越冬候鸟来后,就逐步放水,渐次地露出浅滩,以便候鸟栖息觅食。

  鄱阳湖历史最低水位记录为7.11米,每当水位在10米以下,就露出“河相”。在越冬候鸟栖息的核心区吴城水域,记者看到,鄱阳湖上游的赣江入口只剩下一条窄窄的河道,而原本应该被水覆盖的湖面只剩一条宽不足百米的小河岔,干涸的湖区长满了枯黄的野草,裸露的湖底已经出现干裂,整个湖区成了一片广阔辽远的空地,人可以直接走到湖底。资料显示,10月份,我省平均降雨1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七成,部分地区30天累计降雨量不足10毫米。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我省没有明显降雨。

  针对近期长江九江段提前进入枯水期鱼类总产量减少的情况,为保护长江和鄱阳湖水生生物,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两天前,九江市渔政部门在长江九江段水域举行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经济鱼类3.4万公斤。

  水位持续下降,不仅导致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减,还对冬作物的播种、出苗、幼苗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省农业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旱情相对严重的地区,夏秋连旱导致冬作物出苗缓慢,有的旱区甚至没有出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有一万亩冬作物出苗缓慢或者没有出苗。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3-11-07
鄱阳湖逼近8米极枯水位 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显示三峡蓄水加剧鄱湖枯水困局
2013-11-06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3/11/06/012777583.shtml

11月5日8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点星子站水位为8.23米,持续逼近8米的极枯水位。

  专家表示,每年秋冬季节鄱阳湖都会出现枯水,但今年枯水时间提前,情况也更严重,主因还是气候变化,与近期降雨异常偏少有关。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系统研究显示,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整体表现为“预泄期高水不高,蓄水期低水更低”。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逼近极枯水位

  根据11月4日卫星监测,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仅为1375平方公里,较8月7日遥感监测的水面减少1447平方公里。与历史同期相比,鄱阳湖水面更是偏小了25%,这也是近十年来卫星遥感监测到的同期最小水面。

  专家表示,每年秋冬季节鄱阳湖都会出现枯水,但今年枯水时间提前,情况也更严重,主因还是气候变化,与近期降雨异常偏少有关。据气象监测资料显示,今年9月以来(9月1日-11月4日),我省平均降水量为65.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其间,全省平均气温为22.4℃,较常年同期偏高0.7℃。

  三峡工程与鄱阳湖及“五河”相互牵连
  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南侧、我省北部的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其上承我省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之水,下接长江,是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通江大湖之一。鄱阳湖流域面积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年均径流量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5.5%。

  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面世前,鄱阳湖与“五河”、长江以纯自然的方式上演“三角戏”。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汛期(4~9月)长达半年之久。进入10月份,湖区水位下降,湖区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1~2月。三峡工程运行后,以往的“三角戏”变得复杂。

  研究显示三峡蓄水加剧鄱湖枯水困局

  获得国家水利部验收,由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鄱阳湖及江西“五河”的影响研究》显示,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整体表现为“预泄期高水不高,蓄水期低水更低”,三峡水库调度对鄱阳湖水位影响最大的时段是每年10月至11月的蓄水期,造成鄱阳湖枯水和干旱的提前、加剧。

  研究成果显示,每年9月至10月是三峡水库蓄水期,正值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及“五河”进入枯水期,鄱阳湖区开始退水,三峡此时减泄使鄱阳湖水位较之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如省水文局2012年1月2日8时的监测统计显示,我省境内五大河流的入鄱阳湖流量只有732立方米每秒,而鄱阳湖的出水流量则达到了1280立方米每秒。鄱阳湖湖水被急剧“拉空”,水位快速下降。

  鄱湖水位下降直接导致候鸟数量减少

  2003年以前,长江水与鄱湖水有清晰的分界线:江水很浊而湖水很清。现如今分界线仍然存在但恰恰相反:鄱阳水很浊而长江水很清。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三峡工程蓄水使湖区约50%的水量提前出湖入江。鄱阳湖水位变化和泥沙变化,改变了“五河”入湖水在湖内滞留时间及换水周期,影响到水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对湖区水环境质量可能产生影响。

  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同时,候鸟数量与以前的百万只相比减少了很多。如2006年冬至2007年春,鄱阳湖区越冬候鸟约46万多羽;2007年冬至2008年春,鄱阳湖区越冬候鸟约37万多羽。

  文/记者何柳斌金路遥实习生金官图/记者许南平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