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省城独大是落后的地区的明显标志 王小广:国家发改委
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叶裕民:中国
人民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
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
刘彦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
刘维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副部长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是不是很正常?
叶裕民:对。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决定一切的方式是一种扭曲的发展,用行政命令来干预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在整个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扭曲的。一个城市的发展是由多种
历史机遇综合决定的,当这种机遇到来的时候,zf就要顺应这种力量推它上去,一旦决策失误出现逆潮流发展,会牺牲整体利益。当初沿海开放也不是只有青岛一家,而是青岛抓住了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机遇。每个发展起来的城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顺应了当时市场发展的需要。如果有机遇,不管是老省会、新省会还是非省会城市,都会在发展中带动一大片。中国的省会城市毕竟只有30多个,更多的城市要遵循一般城市的发展规律。
《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几个大省的非省会城市集体性崛起,从青岛、烟台、宁波、温州、厦门、深圳、佛山等等这些城市,就可以看到这个明显的
变化。是不是区域多中心发展是一个趋势?
王小广:我一直有个观点,不能把所有的好资源、优惠政策都放到省会城市,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押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还要看资源配置的效率,省会是传统的政治中心,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城市,行政干扰的影响作用更明显,所以它配置资源的效率也是相对低的,如果把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一个低效率的地方,经济发展必然缓慢。换一种思路,如果能够在省会城市之外再培育出一个增长点来,即“省域第二中心”。这样一来,在一个省内就有了两个支点,在省会带动的基础上再加一份带动的力量,就等于整个声势翻了一番。我的观点就是:一定要有个城市能够挑战省会,甚至更强大能够超越省会。
刘彦平:“多中心”概念非常好。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个中心,同样一个省也不能只有一个中心。不过,“省会式微”现象只是部分的存在,在很多地方省会依然是最大的城市。但这种现象非常有意义,实际上就是城市发展的行政力量让位于市场的力量。
“省域第二中心”之路
《决策》:关于“省域第二中心”,有什么样的典型案例?
王小广:以河北来说,唐山、秦皇岛都可以。河北这几年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就是因为唐山发展起来了,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带动。河北过去的遗憾就是没有把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发展起来,凡是不重视沿海城市发展的省份,经济都是相对落后,河北、广西就是典型。现在广西开始大张旗鼓地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相对来说,中西部的绝大多数内陆省份,就没有这种明显的“省域第二中心”现象。中西部为什么穷?就是因为只有省会好,其他城市发展都不出色。对于一个省来说,一定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强第二中心城市。
江西的遗憾就是没有把九江发展起来,应该在京九铁路开通的时候就大做文章。安徽更是没有把安庆作为重点中心城市来发展,集全省之力来发展一个毫无优势的合肥,而冷落沿江城市曾经的长江五虎的安庆,是安徽落后的一大原因!
《决策》:那么,对于地方zf的决策者来说,如何认识这种第二中心?
王小广:作为地方决策者,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点:第二中心发展起来形成两个支点之后,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省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省会是不会被“打败”的,第二中心崛起不仅不会抑制省会的发展,反而会形成一种共赢,对全省产生带动效应。深圳与广州就是在超越与反超越中带动整个小珠三角;青岛的龙头地位并不影响青岛与济南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双中心;宁波崛起与杭州共同支撑起
浙江杭州湾城市圈。 5 @9 M% G0 d/ b1 e! `
《决策》:选择第二中心城市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城市适合或有资格做第二中心城市?
王小广:有增长爆发力的城市,有产业基础、市场基础,地理上的区位优势明显,这样的城市很好选择,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城市。就像当初选择4个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一样,当初肯定不会选择省会,省会还是搞计划经济,开放城市就是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最后反过来还促进了省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转型发展。' l
[ 此帖被境由心造在2011-07-21 13: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