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在过多层级中弱化——一位地级市领导干部的深深忧虑
记者在西部省份的一个地级市采访时,当地政府的一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负责人和记者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长谈。记者整理了这位政府负责人对地级市的定位和职能深深的忧虑。
这位政府负责人说,现在省一级管理的范围过大,而行政层级又过多,在政权的实际运行中已出现多种深层的问题,我们这些“为官者”感到深深的忧虑,在这些“游戏规则”下,我们也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明明知道有弊无利,但不这么做又不行。
上情下达:靠会议文件
在地级市这一级,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你想一想,从县里到省里,由于隔着地级市这一级,一个县委书记想找省里领导去面对面地交流,这种机会基本上很少。而一个县市,除了正职外,还有至少十几个党政副职,这些副职要真实掌握省领导的意图,只能通过报纸和文件来把握。地级市这一级呢,一个地级市的党政领导还有较多的机会和省领导接触,但地级市的党政副职基本上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这说明,对于一个大省来说,要将经济发展的设想传达到县一级进而传达到乡镇一级,只能通过会议来传达会议,以文件来落实文件,地级市在这一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到的就是个“二传手”的作用。
下情上达:靠汇报文件
一个省里的领导到基层调研,首先要先到地级市听取工作汇报,这位领导接触到的大量情况靠文字材料传递给他的。省里领导就是跑到县,也只能靠汇报来了解情况,靠文字的东西来了解情况。这种体制长时间运行的话,就会造成虚假浮夸的东西泛滥,每一级干部都只想在汇报和文件上下功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行政层级太多,上面想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也很难,不靠汇报和文件怎么行!现在基层的实际情况是,大家都在“做文章”,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所以现在每一级干部都倾心于政绩工程,都搞GDP,因为上面只能看到这些指标。出了问题就想如何文过饰非。长时间这样下去,十分危险呀!
县级干部:揣测加等待
县这一级,可以说是中央政策和具体部署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行政层级过多,上面的各种信息在传递中容易失真;县里的干部如果干了许多实事,上面的领导也不一定看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干部要么不求所为,要么机械地去理解和执行上面的一些意见。一部分干部在“实战”中逐渐摸到了这样的窍门:要想让领导了解自己,明明有条件去做的,也要等到领导“下指示”后再去做,等到揣测到领导的意图后再去做,但这样一级级地揣测,很多情况被扭曲了。
县域经济:几近“崩盘”
还应该看到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地级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屏蔽作用”。现在,地级市中心城市的经济体量不足以带动周边县市,相反还要从周边县市“抽血”来发展自己。为了将地级市的中心城市做大,县里没有钱,就只好什么来钱干什么。现在一些高污染、中央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县里照样“大干快上”,在一些地方,县域经济的困境几乎到了全面“崩盘”的地步。
长此以往,行政层级过多带来的弊端将非常严重。中央的政策在过多的传递中逐步被弱化和失真,而在基层信息“上传”的过程中,由于层级过多,上面不一定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一些不稳定因素也被基层捂着瞒着,这样下去,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
新华社记者吴亮李永文(据新华社消息)
■至2002年底,全国乡镇总数比1997年减少15%。通过乡镇撤并,精简了机构,减少了行政人员和财政开支,减轻了农民负担
http://xmwb.news365.com.cn/20040701/zgxw/200406290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