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048阅读
  • 79回复

[工程]修改黄河河道,江苏岸外沙洲填海方案:开发黄海诸沙,减缓华东人口压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7-30
观此图,苏北沿岸的黄海诸沙洲如果填海,用来建设近海养殖场、海上城市、海浪-海流发电站,沿海湿地等,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就业机会等,只是经费问题,与日韩的海域划分问题,对黄海生态的破坏等负面因素,将是阻碍该方案的实施。

这是清朝区划地图,废黄河口已经退缩了不少,而且黄海诸沙北部的“五条沙”近年来也看不见了。  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此后苏北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最初废黄河口大约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后内缩。进入20世纪后降至每年内缩400米以下,自修护岸工程后,内缩渐停。

    开发废黄海口三角洲,或者淮河三角洲地区,带动苏北经济腾飞。

1998年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dlxb/98zk20.htm
江苏北部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稳定性和深水港建设

虞志英 樊社军 金缪

  提 要 废黄河口三角洲的演化主要表现为水下三角洲大面积的冲蚀和三角洲海岸线的夷平,形成了由-10 m以深的平坦海床、-5 m~-10 m间的水下斜坡和-5 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构成的地形格局。-10 m~-15 m水下平台稳定,略有冲刷;而水下斜坡随着往复性潮流长轴与斜坡走向逐渐趋于一致,潮流侧向侵蚀弱化;近岸浅滩则表现为人工护岸条件下的有限下切。这为深水港口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近岸水深条件和相对稳定的水陆域环境。
  关键词 废黄河口 水下三角洲 稳定性 深水港建设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8-01
民国时期,江苏沿海地图

 江苏北部废黄河口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重归山东渤海后留下的废弃三角洲,其主体形成于1128年~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期间,陆上范围北及灌河口以北的连云港地区,南达射阳河口,岸线长达100多km,同时形成的水下三角洲范围亦十分广阔,其外界达-20 m水深所在的122°E附近,总面积7 000余km2。1855年,黄河改道后,三角洲被废弃而转入了强烈的侵蚀。主要表现为水下三角洲大面积的冲蚀和三角洲岸线的夷平过程,至今仍未停止。近年来,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带潮流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造成了-10 m、-15 m水深线靠岸迅速,距岸距离分别达2.2 km和4.7 km,已成为江苏近1 000 km淤泥质海岸线上唯一的深水近岸的岸段,故而有可能为建设深水港口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水深环境。然而在地形变异性较强的淤泥质 海岸建港,还必须注意海岸的冲淤强度,过分强烈的冲刷或淤积,将对港口带来沉重的防冲或防淤的负担,使港口不能进入正常使用。因而对本区水下三角洲地形稳定趋势的研究,在深水港建设选址中是至关重要的。

1 岸滩和水下地形演变特征

  对于江苏北部黄河三角洲被废弃后的地形侵蚀过程,国内学者已有诸多论述[1~5],这里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海图对比以及若干文字记载作扼要归纳补充(图1)。自1855年黄河北徙以后,水下三角洲冲蚀首先从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开始,由海向岸,由南而北,以-10 m 水深线为代表的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内移为标志的侧向侵蚀过程为主,水下三角洲顶部平原面的刷低则起到加速侵蚀的作用。本世纪初出版的英版海图,大致上表明了黄河入海口北徙后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水下三角洲的地形变化情况,从-10 m、-20 m水深线的分布形态上,除南侧-10 m水深线逐渐向南北方向趋直外,仍基本上保持了水下三角洲较为完整的形态特征,-10 m以浅的水下三角洲平原顶部五条沙及大沙仍排列有序,海洋动力对水下三角洲的破坏作用的积累尚未明显地反映出来,至1940年的日版海图(以1934年~1935年测量资料为基础)水下三角洲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反映为除套子口以北的-10 m以浅的水下三角洲平原面得以保留外,自套子口以南水下三角洲南部产生大面积的冲刷,-10 m水深线向岸方向移动了40 km~50 km左右,水深线走向逐步与潮流主要轴线一致的方向发展。五条沙和大沙等沙脊群亦随着水下三角洲的大面积冲蚀而消失。此时,自废黄河口向南出现了大片水深超过-10 m的深水区,说明在此期间水下三角洲-5 m~-10 m间的水下斜坡的侧向侵蚀是十分强烈的。此后,1960年~1965年间测量的海图反映出水下三角洲冲刷过程仍在持续进行,水下三角洲南部-10 m水深线仍进一步向岸方向内移,此外套子口北部原保留良好的水下三角洲顶部平原部分,在东北西南向强潮流冲刷下出现了-10 m以深的冲刷槽的楔入,-10 m水深线的前端达灌河口外,同时在-10 m靠岸一侧,出现了与岸线平等的-5 m以浅狭长形的水下砂脊,顶高最浅处为-3 m左右,组成物质以细砂为主,分选良好[6]。至1980年测量的海图反映,在平面形态上,-10 m水深线,在水下三角洲南侧仍以较缓慢速度向岸移动;而-15 m线却有明显向岸移动趋势,以岸线凸出处最明显,反映深水区仍在刷深之中;在水下三角洲北侧则表明为-10 m线冲刷槽的进一步发展,切穿了-10 m以浅的水下三角洲平原部分,使-10 m以深的深槽得以贯通,-10 m以浅的水下三角洲平原顶部呈岛式残留分布形态。至此,水下三角洲所在海域,形成了由-10 m~-15 m以深的平坦海床、-5 m~-10 m间的水下斜坡和-5 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主要地貌单元构成的地形格局。
[ 此贴被私掠者在2007-08-02 00:25重新编辑 ]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8-01
中国填不填海,关他日韩啥事,5条沙离大陆又这么近,完全属于中国领海,没钱就故意搞出这么多的“限制条件”来,不填拉倒,不就是想吸引目光吗/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8-01
保留点大陆架吧,别自己害自己。
存在即合理,不过研讨还是必须的~~~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8-01
其实江苏(包括上海一带)几千年来向东淤涨了不少,大约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一(可参考第一幅图,从阜宁到吕四的范公堤,距今约一千年,差不多是当时的海岸线)。楼主想法不错的,最大的问题估计是要详尽的勘探规划,还要解决投资收益比。如果成功的话,在靠海岸的地方淤出几块湿地,甚至围出较大的淡水湖(好像太湖的形成就跟远古的淤涨有关,不过那是自然形成),那就美好了啊。
[ 此贴被btbbs在2007-08-01 17:3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8-01
春秋时 苏北海岸

引用第4楼btbbs于2007-08-01 17:24发表的  :
其实江苏(包括上海一带)几千年来向东淤涨了不少,大约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一(可参考第一幅图,从阜宁到吕四的范公堤,距今约一千年,差不多是当时的海岸线)。楼主想法不错的,最大的问题估计是要详尽的勘探规划,还要解决投资收益比。如果成功的话,在靠海岸的地方淤出几块湿地,甚至围出较大的淡水湖(好像太湖的形成就跟远古的淤涨有关,不过那是自然形成),那就美好了啊。



字字珠玑,言之有理!多谢!
[ 此贴被私掠者在2007-08-01 21:08重新编辑 ]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8-01
引用第5楼私掠者于2007-08-01 17:49发表的  :
字字珠玑,言之有理!多谢![表情]

过奖了哈。其实江苏人口众多,淡水也不富裕,尤其是沿海,还受咸水入侵的影响。如果好好规划,利用较浅的大陆架,加上已经淤出的部分,假以时日,当有新陆涨出(或可吸收内陆贫瘠不宜居地的移民),有新淡水湖围出。
至于韩日么,我国好像一贯不主张等距划界,主张按大陆架自然延伸的。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8-01
引用第6楼btbbs于2007-08-01 18:11发表的  :
过奖了哈。其实江苏人口众多,淡水也不富裕,尤其是沿海,还受咸水入侵的影响。如果好好规划,利用较浅的大陆架,加上已经淤出的部分,假以时日,当有新陆涨出(或可吸收内陆贫瘠不宜居地的移民),有新淡水湖围出。
至于韩日么,我国好像一贯不主张等距划界,主张按大陆架自然延伸的。

不过现在没有黄河这个造陆机(黄河夺淮入海那些年带来巨量泥沙啊),只好靠长江入海带到一点泥沙,剩下要靠人力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8-01
明朝的苏北海岸

引用第7楼btbbs于2007-08-01 18:21发表的  :
不过现在没有黄河这个造陆机[表情](黄河夺淮入海那些年带来巨量泥沙啊),只好靠长江入海带到一点泥沙,剩下要靠人力了[表情]


不错,黄河改道后,苏北的海岸线就一直退缩,反而 渤海越来越小了!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8-01
引用第8楼私掠者于2007-08-01 21:06发表的  :
反而 渤海越来越小了![表情]

渤海是内海,可惜了啊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8-01
引用第8楼私掠者于2007-08-01 21:06发表的  :
明朝的苏北海岸
不错,黄河改道后,苏北的海岸线就一直退缩,反而 渤海越来越小了![表情]

要不等北方解决缺水问题后(参见楼主的贴:为了北海,西部调水,治理沙漠,创造中国的地中海!----(海水西调)有感),再把黄河象原来那样改道,弄过来造陆吧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8-01
Google Earth 上面的苏北海岸地图
引用第10楼btbbs于2007-08-01 21:32发表的  :
要不等北方解决缺水问题后(参见楼主的贴:为了北海,西部调水,治理沙漠,创造中国的地中海!----(海水西调)有感[表情]),再把黄河象原来那样改道,弄过来造陆吧[表情]



呵呵,同感!
[ 此贴被私掠者在2007-08-02 00:06重新编辑 ]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8-09
   二、黄河夺泗入淮以后苏北海岸线的外伸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 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淮入海以后,带来


① 陈吉余等:《长江三角洲地貌发育》,《地理学报》25 卷 3 期,1959 年。

  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槽、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
  开始向外伸展。
      在黄河南侵的最初几世纪,河水分别由颍、涡、睢、泗入淮。大量泥沙
  在沿途洼地淤积,河口外伸并不很快,到明弘治八年(1495 年)刘大夏堵塞
  黄陵冈并大筑太行堤后,黄河北股断流,以一淮而受全河之水以后,泥沙向
  淮河海外的淤涨,开始迅速起来。
      万历六年(1578 年),潘季驯治河,采用“束水攻沙”的方针,大塞决
  口,大筑南堤,出现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现在地图上的
  淤黄河)以后,河口三角洲更迅速地得到了进展。据历史记载,从万历元年
  (1573 年)到清康熙元年(1662 年)的八十九年间,黄河即从今涟水、滨海
  两县交界的甸湖集云梯关原黄淮合流的入海口,向东推移了二十五公里。万
  历六年(1578 年)时,河口在云梯关以东四套附近,到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已下移三十公里至八滩附近①。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河口又下移
  二十多公里至新淤尖附近②。从 1578 到 1776 年的近二百年间,河口平均每年
  向海推进达二百至二百五十米左右。
      从公元 1194 年黄河夺淮起,到 1855 年铜瓦厢决口黄河放弃淮河止,在
  这六百六十年间,导致淮河入海口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向海中伸展了
  五十至七十公里,平均每十年向海延伸一公里左右。但在海岸的不同地段其
  伸展速度是不平衡的。淮安、阜宁以北的苏北海岸,即沂、沭河流域三角洲
  海岸板浦——响水口——云梯关一线,向海中伸展的范围最为广阔。这一段
  海岸,在黄河夺淮最初一至二世纪内,大致从云梯关附近向北,经新安镇(今
  灌南县城)至海州城东的孔望山一带。在三角洲北部今连云港市海外的云台
  山,古名郁州,为《山海经》中的十洲之一,相传秦末田横居此,故又名田
  横岛。到明末也还在海中,“围亘三百里,筑三城”③。但自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年)“开黄坝新河,分黄经五河(涟水东六十里)、灌口(灌河口)
  入海”①后,海岸迅速外涨。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 年),“海涨沙淤,海
  口渐塞”,康熙五十年(1711 年),“云台山便与大陆连成一片”②。以后
  建置了灌云县。
      淮安、阜宁以南的苏北海岸,在黄河夺淮以前,一直比较稳定。唐大历
  中(766—779 年)为防海浪而兴筑的捍海堰,与十一世纪北宋所筑的范公堤
  基本上都沿着海岸沙堤处于同一个位置上③。黄河夺准以后,海岸向外淤涨的
  速度不一,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后退。在盐城、东台以东的南阳岸到四灶的
  一条沙堤,直至十五世纪始最后形成。十六世纪以后,随着黄河泥沙的大量
  输入黄海,海岸外涨很快。以盐城县为例,南宋时大海在县东一里的范公堤
  外侧,到明宣德年间(1426—1435 年),堤外新淤涨的陆地已达十五公里,
  明末十七世纪初,海岸线已在城东二十五公里,十九世纪中叶在城东五十公里,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在城东七十公里了④。
       北起连云港市,南至海安,在原范公堤以东向海外伸展的大片盐碱滩地,
  近数十年来,已垦为农田。并在这一广阔的陆地上,增设了响水、滨海、射
  阳、大丰等县。北宋范仲淹修筑的捍海堰,也因退居内陆失去了海塘的作用
  而被人们改称为范公堤。其中由东台县富安镇起至阜宁县的一大段堤身已改
  筑成公路,成为苏北沿海地区交通运输的动脉。
       苏北海岸南面近江口段,五代时期廖角嘴伸展到吕四港附近时,形成了
  一个马蹄形的石港湾。石港湾的伸展非常迟缓,从十一至十九世纪,平均每
  五十至八十年始伸展一公里,直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才推移到三余
  至大同一线。后来,由于黄河夹带泥沙在苏北海外形成许多“暗沙”,石港
  湾外面的勿南沙就是其中著名的暗沙之一。在海潮顶托作用下,海底愈垫愈
  高,到二十世纪初


  年,石港湾也逐渐被流沙所填没。三余、大同一带陆地伸展平均每年达零点
  三五公里的速率,使散布在吕四沙嘴以南的一些小沙岛被逐渐连接起来,称
  为崇明外沙。发展成为今日的启东县。廖角嘴也由吕四移到现在启东的寅阳
  附近。
       黄河由苏北入海以后,它所带来的泥沙,不仅促使了苏北海岸的外伸,
  并在苏北海滨形成许多暗沙,如大沙、长沙、北沙、瑶沙、蒲子沙、黄子沙、
  金家沙、庄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使海岸外边的海底地貌复杂化起来;
  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
  的地面,使成为范围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下河地
  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①。
       1855 年黄河离开苏北平原以后,苏北海岸因失去泥沙来源而进入新的发
  展阶段。原来伸向海中的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在来自东北的强风浪和涨潮流
  的冲刷下不断后退。废黄河口的平均后退速度为每年一百五十至二百米,河
  口的南北两侧较慢,由数十米到一百二十米不等。一百多年来,海岸后退约
  二十公里②。从废黄河三角洲蚀去的物质,形成两股沿岸泥沙流。在涨潮的推
  动下,一股向北漂运进海州湾,那里的淤泥质海滩,以每年平均五十米左右
  的速度向外增涨;另一股向东南运送,与长江口外向西北运移的泥沙流相会
  于弶港附近,新洋港口与弶港口之间海岸外有群沙作为屏障,得以减轻波浪
  的冲击,有利于物质的堆积,因而这里成为苏北海岸淤涨最快的岸段。
[ 此贴被私掠者在2008-03-14 10:46重新编辑 ]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8-13
现在的废黄河口建有自然保护区,给丹顶鹤迁徙用的
[ 此贴被私掠者在2007-08-22 14:51重新编辑 ]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8-18
第五节  苏北海岸的外伸
http://www.zbjn.com/show.aspx?id=1597&cid=100&page=19

一、十二世纪以前的苏北海岸线

    据历史记载及沉积物质的物理分析,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
  江古沙咀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堡地区。由此
  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涟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板浦、连云
  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今如东县(掘港)当时还是孤悬于江口以北的海
  岛。秦时在苏北沿海今连云港市西南设置朐县。汉时,在今盐城县城东北角
  设置盐渎县;在今灌南县东南设置海西县。到东晋南北朝时,廖角嘴(北岸
  沙嘴)自今白蒲向东伸展,与原位于掘港的海外岛屿相连。时南通仍在大海
  之中,称为“狼山海”,岸外有两个大沙洲:东布洲(今金沙一带)和南布
  洲(位置不详)。
      随着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东展,南朝宋、齐时,在苏北南兖州地增设海陵
  郡(治建陵县),领建陵(今东台县南)、海安(今县)、如皋(今县)、
  蒲涛(今如皋县东南白蒲镇)、临江(今如皋县南)、宁海(今如皋县西南)
  等县。唐大历年间(766—779 年),李承领导修建捍海堰时,东布洲已与大
  陆相连,廖角嘴也由掘港南移至余西附近。五代时,廖角嘴进一步向东伸展
  到今吕四港附近。于是南唐分海陵县(今泰州市)南部另置泰兴县(今县);
  后周在江、海交汇的东南端设立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和静海县(今南通市),
  并于静海县增置通州。直至北宋天圣二年(1024 年),范仲淹领导修建南起
  启东县吕四镇北至今阜宁县长达二百九十公里的捍海堰(即范公堤)为止,
  在这一千八百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内,苏北海岸除江口段的廖角嘴由
  李堡——掘港——吕四向东南作了大幅度的伸展以外,在海安以北直至连云
  港四百公里长的海岸线,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动。
      近年来,根据地理学者对微地貌的观察,在苏北自阜宁白沙起,沿范公
  堤两侧发现有多条高出地面零点五至二米左右的断续的沙堤或贝壳堤。因为
  苏北海岸是以平缓的坡度伸向海底的,波浪作用于海底缓坡,在坡高与水深
  大致相等的位置上,泥沙的横向运动堆积成岸外沙堤。沙堤呈北北西——南
  南东的方向,正与合成风向成直角关系。这一发现与历史时期苏北海岸线很
  早即与范公堤相符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岸外沙堤的形成与东西向的长江北岸
  古沙嘴(廖角嘴)的伸展,是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与动力作用下进行的,但两
  者却终于连接起来形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泻湖地带。在岸外沙堤的后面,
  包括里下河洼地和运西湖群的一部分,都曾是泻湖的范围。这里除表面的近
  代河湖相沉积物以外,还广泛地分布着由黑色的粉砂质粘土所组成的滨海相
  和泻湖相沉积①。处于泻湖中心的兴化县,在地面以下的海相地层中,发现有
  在海滨泻湖条件下生存在咸淡水交汇的动物群——蛏子,正是古泻湖地区的
  水通过沙堤或贝壳堤的缺口和海水沟通的证明。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8-24
关注一下``````````````````````
天地万物,转眼云烟,世间一切,皆为虚幻!!!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11-03
改道黄河入海口,遏止淤积渤海湾
——兼谈根治黄河下游水患问题
霍有光
摘要: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黄河泥沙淤积渤海,虽然每年可新增陆地23平方公里,但是意味着将以同样的速度损失渤海作为我国内海的故有海域。本文周密论证了令黄河复归故道的可行性与有效途径。黄河复归故道即由原“废黄河口”入海,不仅能够不断增加我国陆地、内海及领海的面积,而且能够解除黄河下游千里悬河之患,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意义。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11-03
几年前,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战先生,有感于黄河携泥沙入海形成造陆运动,致使渤海日益缩小的现实,发出了改道黄河入海口,保护渤海湾的慷慨呼吁。遗憾的是,这一体现着重大经济意义与生态环境意义的睿智良策,一直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笔者试图在王战教授呼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论证,使之更具科学性、优越性与可操作性。
一、保护渤海(内海)与根治黄河下游水患
渤海呈“C”字型深深嵌入中国北方大陆(如天津一带嵌入500多公里),三面环陆,与河北、天津、山东的陆岸相邻,是大自然赐予我国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半封闭型内海。渤海海底地势由海岸向湾中缓慢加深,平均水深12.5米,海湾南北长约556公里,东西宽约236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大于台湾省(3.6万平方公里)与海南省(3.4万平方公里)面积之和。渤海不仅为环渤海地区滋养了众多的大中港口城市,而且自身拥有众多的生物资源,发育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为鱼虾洄游、索饵、产卵提供了良好场所,是我国发展海洋产业的聚宝盆。
众所周知,黄河下游平原是由黄河携带的泥沙淤积而成的,黄河入于渤海,势必造陆填海。黄河河口地区长期积累的资料表明,黄河每年向河口地区输送泥沙大约12亿吨,使河口不断向渤海湾延伸,三角洲面积以年均150米~420米的速度向渤海扩展,年均造陆达23平方公里。这意味如果按此速度造陆,大约1000年可使渤海缩小1/3。
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渤海逐渐变小的趋势可能还会日益加快。据2000年12月7日《西安晚报》转引《北京青年报》之报道:新近有关专家在解读卫星照片时发现,地处莱州湾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出现了“一块新突出来的陆地”,“使得与山东半岛对峙的黄河三角洲的祖国版图由鹰嘴状变为羊角状”。之所以“由鹰嘴状变为羊角状”,是因为黄河河道已由原来的东南走向改变为北东走向,新河道淤积形成了新陆地。谜底是,胜利油田为了降低油田开发成本,用水沙资源造陆以利石油勘探,把黄河河道改为东北走向入海。专家采用2000年12月5日接收的卫星照片,与1999年12月26日的卫星照片相比较,“新陆地的面积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渤海由若干次一级大海湾组成。黄河泥沙不断淤积渤海,首当其冲者则是淤积莱州湾。(见图1)现黄河入海口正对莱州湾,河口地区形成了宽广的黄河三角洲平原。莱州湾是渤海的三大海湾之一,由于河流泥沙淤积填高,海水深度不超过10米。海岸线属于淤泥质海岸,除黄河不断向湾中输送泥沙外,还有胶莱河、潍河、白浪河、弥河等带来的泥沙,致使海底堆积迅速,浅滩变宽,海水变浅,莱州湾日益萎缩。莱州湾具有极大的经济与生态环境价值,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盛产螃蟹、蛤、毛虾、海蜇等水产品,如海蜇年产量一般都在万吨以上。莱州湾漫长、弯曲的海岸滩涂线,是发展浅海养殖业的优良场所。莱州市近年来推进“海上牧场”战略,全面发展浅海滩养殖事业,收到显著效果。滩涂养殖品种有鲈鱼、红旗河豚、梭子等,浅滩养殖以扇贝为主。同时大量出售自然生梭子蟹苗与人工繁殖的扇贝苗。一举成为山东最大的鲈鱼、梭子蟹养殖基地,北方最大的鱼类、贝类养殖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鲈鱼出口基地。莱州湾还拥有了若干天然港口,譬如莱州港地处渤海莱州湾的东岸、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特别工业区,便于大船运输,集散货物优势明显。水路可抵烟台、大连、塘沽、上海等地。陆上可与山东半岛一级公路及全国公路网连通。济南、德州、潍坊等地物资从莱州港出海,比经烟台港、青岛港出口,可大大缩短陆运距离。莱州港自然条件好,海岸线稳定,泥沙活动弱,地质条件好,水流速度小,海域宽阔,陆域发展余地较大,滩陡水深,目前建有万吨级泊位一个,3000吨级泊位3个,尚具备建设五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基本条件。然而,莱州湾水域仅有1300万亩,如果黄河以每年平均23平方公里(约34600亩)的速度持续造陆,那么填平莱州湾大约只需要375年左右的时间。
渤海是我国的最大内海,不是公海。渤海逐渐淤积消失,不仅不能增加我国现有的领土面积,反而会丧失大自然赐予我国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之利,将带来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潜在损失。王战教授提出的“改道黄河入海口、复归黄河故道”的建议,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渤海湾(变黄河输沙入内海造陆为输沙入公海造陆)!笔者认为,此策高瞻远瞩,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黄河在历史上曾周期性地发生改道。民谣云: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就是说黄河河道使用寿命不过百年左右,到河床淤积老化之时,就要面临天然改道了。迄今的黄河下游河道,自清咸丰五年(1855)在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由南向北袭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发生自然改道以来,已使用145年了。眼下黄河成为千里悬河,是下游河床逐渐淤积抬高而形成的。这段悬河,主要指河南郑州北侧桃花峪以下的河段,长约780公里。桃花峪至入海口落差为95米,河道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年抬高,如1986 ~ 1996年间,下游河床便抬高了1.3 ~ 1.7米。目前黄河河床一般高出大堤外地面5 ~ 6米,有的地方则高出10余米(如河床高出新乡市地面20米,高出开封市13米,防洪水位高出济南市约11.62米),更有甚者,一些河段的河槽已经高出滩地,发展成“二级悬河”,故黄河又称“地上河”。可见,与其等它自然发生改道,还不如按人类的安排,将它提前引入人工规划的新河道之内,实施人工改道黄河工程。
笔者建议彻底根治黄河河床,令黄河复归故道,一是能够消除千里悬河潜在的巨大水灾隐患;二是可保护渤海湾,避免黄河泥沙淤积致使渤海消失。整个工程分为两段:大致以河南兰考县铜瓦厢为界,西段为桃花峪——铜瓦厢段,实行平行北移黄河的战略;东段为铜瓦厢——云梯关段,重新开凿黄河故道。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11-03
二、西段(桃花峪——铜瓦厢)实行平行北移黄河河床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千百年来,黄河洪水引发决堤或改道,一直是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安全的心头之患。要彻底解决黄河千里悬河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设法既经济又科学巧妙地使“悬河”不再悬空。笔者通过认真思考与研究,认为若按黄河下游数百年一遇的洪水流量,科学设计并建造一条新堤,即:自郑州北缘桃花峪起,至兰考铜瓦厢,平行黄河北岸原有大堤(作为新河道的南堤),在其北再修一条新堤(作为新河道的北堤),然后引黄河水进入新河道,就可令此段“悬河”落到地面之上!尊重自然规律,当黄河河床进入暮年期时,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支撑的强大生产力与物质基础,人工提前将黄河改道,有如下可行性与优越性:
(1)新堤和原有北岸大堤之间构成的黄河新河床,不用开挖就比原河道平均降低5 ~ 6米,千里悬河由此化险为夷(注:黄河下游地貌特征是,黄河北岸外地势总体上比南岸外地势要低,故平行北岸选择新河道更为理想一些)。由于新河床等于或低于地面,实施宽深河槽战略而基本不留河滩,有利于河流进一步下切拓槽。即便将来黄河淤积形势可能会慢慢发生逆转,至少可保证新河床使用百年以上平安无事。
(2)自桃花峪以下,平行黄河北岸修筑新河道,沿途不会影响或穿越大中城市,顺流而下所经郑州、原阳、封丘、开封、长垣、兰考等县市,均距新河道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所以工程施工不会受较大规模搬迁居民难题的制约,也不会对沿途城镇造成破坏,只需牺牲原濒黄河北岸的一些农用耕地及沙地(可能会影响到少数村庄)。这点付出,与千里悬河可能带来的危害比起来,应是非常值得的。
(3)黄河新河道,尽量利用原黄河北岸大堤,将其作为新河道的南堤,可直接减少工程投资。自然界大凡河流选择迁徙之河道,一般都是按水性法则、迁就地质地理(地形)特点,自然挑选的一条较好的通道。同样的道理,新河道迁就黄河走向,紧邻故道将它北移到地面之上,使悬河大大降低了高程,也是一条比较理想的通道。
(4)黄河下游地形平坦,易于机械化施工。近年来,黄河年均断流已超过200来天,若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施工,一气呵成,用推土机自新河床中心线向两边推土,即一是由中心线自南向北推土,构筑北岸大堤;二是由中心线自北向南推土,加宽加厚原黄河北堤,既解决了建筑大堤的用土问题,又能使新河床降低一定的高程,一举而两得。
新建北岸大堤,还可采用“就近引黄,分段淤堤”之法。如50~100公里为一段,选择比较理想的引黄位置,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沙资源,淤积建筑北岸大堤。其具体施工步骤是:①自新河床中心线,用推土机向北推出一条土堤,该堤不必太厚,但要有10多米的高度;②平行土堤,再用推土机推出一条土堤,两堤之间的间距为60米;③就近分段汲引黄河泥沙,入两堤之间的凹槽,排清而沉沙淤堤。
两岸大堤的迎水面,可采用新疆大学杨力行先生(1999)提出的“人工构建黄河下游三角形化河道断面”的施工方法,使之钢筋混凝土化、渠道化,令洪水无法左冲右突。人工构建三角形化河道断面,目的是规范与取直河道,凭借河水之力搅动泥沙,冲泥沙入海,保持冲刷河道的久远态势。其法是:按三角形断面来人工构建河道,每隔5米打一根钢筋混凝土方桩,桩顶与大堤齐平,桩基插入河床之下20米,然后以钢板或钢筋混凝土板做堤面板,将堤面板嵌入方桩上的滑槽内。随着河水刷深三角形化河床,堤面板靠自重顺着方桩滑槽同步下沉,当三角形化河床下切到一定深度后,还可继续打深方桩。这样利用堤面板构建出永久固定河道,令河水流淌在三角形化河道断面之内而无法游荡,并保持水的冲力,使之能永久刷沙。
(5)黄河下游今后抗洪的特点主要是防范“中小洪水酿大灾”!未来黄河下游来“大洪水”的可能性甚微,所以新河道不必设计的太宽。为什么说未来黄河下游行洪主要是“中小洪水”而不是“大洪水”呢?原因有二:
一是黄河全年径流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20%来自龙门——三门峡之间,黄河下游的径流量不足20%。小浪底、万家寨等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加之中上游已经建成的一系列水利设施,可基本拦截黄河中上游汛期形成的洪水,实现蓄洪、调峰、错峰。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的89%,来沙量的98%。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长1667米,高154米,建成后河槽库容可达50亿立方米。随着黄河中上游(尤其是黄土高原)大面积绿化、沟坝拦沙、兴建梯田及农家窖池等工程发挥综合效益,也将对阻拦水土流失、遏止洪水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如果汛期没有中上游洪水提供补给,单凭黄河下游(小浪底以下的)降雨不会形成大洪水。
二是我国北方呈现干旱化趋势,90年代黄河中上游的年天然径流量比50年代减少了24.4%,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加之中上游绿化,生态耗水量逐年增长,下游实际径流量减少68%,致使黄河年年断流。
三是黄河全流域灌溉农业的年均耗水量翻了几番。黄河全流域以及下游沿黄平原,引黄灌溉面积由解放初1200万亩,迄今已扩展为1.1亿亩。其中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面积超过3500万亩,用水量比50年代增长了7.4倍。黄河出现频频断流与此有关,而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黄河下游主要是防范中小型洪水。据最近水利部与黄委会公布的最新水文研究成果,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与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调洪,可将花园口断面千年一遇的洪水削减至2.26万立方米/秒,百年一遇的洪水削减至1.57万立方米/秒。设计新河道,可以此为依据,科学设计防洪设施,避免占用过多的土地。
(6)黄河下游现存河道,极不规则,上宽下窄。河南境内河床一般宽约10公里,最宽可达20公里,河势频繁摆动,沙洲罗列,沟叉纵横。而山东陶城阜以下,河道被束为0.5 ~ 2公里,东阿县最窄处河面仅宽300米。实施窄河深槽战略,则可将上下河道宽窄规范的大致如一,即一般河宽不会超过3 ~ 5公里。据有关资料,河南境内西自孟津县白鹤镇起,东至台前县张庄,黄河的广阔滩地约占土地2667平方公里。若以旧河道的一半占地,来偿还新河道所征用的土地,那么就意味旧河道还可多贡献出土地约1333多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约合1503亩,1333平方公里约合200多万亩)。换句话说,新河道反而能比旧河床至少减少一半用地。假如将节约出的1333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通过转让使用权(譬如30年或50年)的办法供有关承包者开发,每亩按1万元价格租售,可回收工程投资200多亿元。
黄河自铜瓦厢人工复归故道后,铜瓦厢至东营入海口这段漫长的黄河河床,可继续加以保留,作为将来配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来“南水”时所用。但河床不必像过去那样宽,实施窄河战略,至少可腾出一半以上的河床占地,供开发利用。
(7)黄河进入新河道后,可利用黄河故道即高出地面5 ~ 6米的河床作为路基,推平碾实,建设高速公路。既能为河南、山东提供一条便捷的交通要道,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起到加固新河道之南岸大堤的作用。
(8)新河道在遇到已建成的黄河桥梁设施时,则可迁就利用之,避免再建新桥。开挖新河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充分照顾南北两岸交通的需要,预先在未来的河床下面露天开凿、构筑横穿黄河底部的交通涵洞。即:按设计的宽度与深度,箍砌过黄涵洞的两翼及翼顶,腹内的沙土先不必挖走。待新河道建成并通水后,只需从两岸底部进行开挖,将涵洞里的沙土掏空,便可贯穿黄河南北两岸,使天堑变通途。
(9)规定南岸大堤(高速公路)之外,数公里范围之内,今后不得进行城镇建设。待黄河新河床运行百余年逐渐老化之后,届时还可依托高速公路作为未来黄河新河道的北岸,在它的南面,再平行建设一条新河堤,这样黄河又可获得一条新的通道。
(10)为了科学周密地规划黄河新河道,建议采用室内模拟(仿真)试验的方法,按一定比例尺制做微缩的黄河下游河道模型,通过调节模拟的黄河流量,以研究和确定河槽深度、河槽宽度、河床容量等有关要素的最佳比例关系,了解泥沙搬运及减少泥沙淤积的规律,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11-03
三、东段(铜瓦厢——云梯关)重新开凿黄河故道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兰考以下清代黄河故道(及今地名)大致沿展的线路是,仪封厅(治今兰考东)、商丘(治今商丘)北、虞城(治今虞城北)北,迄曹县(治今曹县)南、单县(治今单县)南、砀山(治今砀山)北、丰县(治今丰县)南、沛县(治今沛县西南)南、萧县(治今萧县)北、徐州(治今徐州,又称铜山)北、灵璧(治今灵璧)北、睢宁(治今睢宁)北、邳州(治今邳县北)南、宿迁(治今宿迁)北、桃源(治今泗阳),东迳清河(治今清江),历安东(治今涟水)南、云梯关入于黄海。(参见图1)东段(铜瓦厢——云梯关)重新开凿黄河故道的可行性与优越性表现为:
(1)兰考铜瓦厢以下的黄河故道,至今基本保持着清代的河道地貌,沿线人烟并不稠密,移民搬迁负担小,便于在旧址上重新开凿施工。部分腾出土地后的移民,所放弃的故道耕地,可从河口地区新增陆地中给予补偿。就河道选线看,黄河复归故道,虽然出于人工之力,但没有违背黄河流水趋势的原本天然禀性。
(2)清代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主要原因是黄河在江苏清河(治今清江)与淮河汇合,共用一条河道,汛期时淮河涨水对黄河入海造成顶托,致使黄河在清河以上,泄洪不畅,泥沙沉淀,淤积河道,逐渐成为悬河,最终导致黄河溃堤迁移。如今淮河入洪泽湖、高邮湖,并与大运河沟通,而大运河则由北向南自流,入于长江。也就是说,黄河如果重归故道,将不再与淮河共用河道,可完全避免进入汛期的淮河对黄河入海构成威胁。
(3)构建黄河故道大堤,可采用与西段(桃花峪——铜瓦厢)完全相似的施工方法。即用推土机自新河床中心线向两边推土,分别构筑北岸大堤与南岸大堤。亦可采用“就近引黄,分段淤堤”之法。两岸大堤的迎水面,同样可采用“人工构建黄河下游三角形化河道断面”的施工方法,河床钢筋混凝土化、渠道化、直线化,规范洪水使之无法左右游荡。
(4)黄河自兰考铜瓦厢以下复归故道后,河南、山东两省即兰考至东营沿黄两岸的用水问题,可由北水(鸭绿江)南调工程(参见图1)或南水北调中线补水工程来解决。鸭绿江年均水资源约327亿立方米,水清流洁而未被充分利用。笔者建议,调鸭绿江水沿辽东半岛东缘、跨渤海湾渡槽公路大桥、山东半岛北缘,经河北德州入南运河抵天津,实现自流调水,不仅可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之围,而且可为开发大西北增加淡水资源。大家知道,黄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三区,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都把取水的眼光盯住黄河,自然加大了黄河的引水量,从而使黄河下游断流时间与干涸长度不断增加。因此,国家只好对黄河沿岸各省实行用水配给制度。黄河的径流资源主要形成在黄河中上游,而用水的大头则在黄河下游。黄河下游(主要是华北地区)以往使用380亿立方米黄河水,如果从鸭绿江调来250—300亿立方米水供华北地区(包括兰考至东营沿黄两岸地区)使用,华北地区改用鸭绿江水后,至少可节省出100亿立方米黄河水,这笔调剂出来的100亿立方米黄河水,无疑可划拨给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五省重新配置开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西北(或西部)地区的缺水矛盾。
(5)黄河复归故道,自江苏省清江以下,可有两种方案。一是完全沿用故道,即由江苏滨海县八滩以东的废黄河口入海,此处位于胶州湾——海州湾南翼的突出部位;二是自清江以下,沿着东南方向开凿新河道,入海口指向海岸东侧的北沙、长沙、瑶沙等组成的沙体群。
胶州湾——海州湾,南、北两翼极不对称。北翼是山东半岛,翼展漫长,形成了非常理想的半环抱之势;南翼为废黄河口,翼展短小,半环抱之势不发育。所以,胶州湾——海州湾虽为内海,其规模与渤海比较相差甚远。
南翼地处废黄河口附近(即江苏北部),沿岸为粉沙淤泥质海岸,形成有宽广、平坦的大陆架。黄河河道若采用方案二改由“清江——北沙”方向入海,有利于继续向东造陆,最终将会与水下北沙、长沙、瑶沙、金家沙、庄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大小70多个沙体联成一体,成为新大陆而露出海面,可大大延展胶州湾——海州湾南翼插入黄海的深度,与北翼(山东半岛南缘)构成大致对称的互为犄角之势。这样,黄河泥沙沿“清江——北沙”方向入海,不断淤积南翼,向黄海大幅度延伸造陆,不但可使胶州湾——海州湾变成我国的第二大内海,增大胶州湾——海州湾凹进内陆的深度与规模,而且可使我国领海进一步向东外延,从而扩大领土面积。海州湾是江苏的四大渔场之一,盛产鳓鱼、鲅鱼、河豚、鲐鱼、带鱼、对虾等鱼虾类,还可养殖海带、紫菜和贝类。胶州湾则是山东的著名渔场。胶州湾——海州湾面积不断扩大,可为我国21世纪发展海洋产业带来巨大的实惠。
治理黄河水患堪称世界性难题,遏止黄河泥沙淤积渤海是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总结与探索黄河下游水沙演化的自然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人工提前将千里悬河移到地面上来,令黄河复归故道,渠化河床,畅通水流,防患于未然,可谓一举数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可以确保黄河岁岁安澜,消解下游水患之虑,而且可以保护渤海、促使黄河泥沙不断向公海淤积领土,具有十分可观的综合效益。显然,这一建议值得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展研究与论证。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02-13
有人研究 河口海岸工程的吗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8-02-13
真正忧国之士
上海做江苏省会
南京做安徽省会
徐州带上淮宿连直辖
这是我对华东地区区划调整的核心观点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8-02-20
引用第21楼lienin于2008-02-13 21:40发表的  :
真正忧国之士


过奖了,惭愧呀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8-03-10
不知道 这几天的两会 有没有讨论黄河改道和治理淮河的问题?
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中俄以 勒拿河 为界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37052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8-03-14
一向支持黄河复归故道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