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生得憨,遵义调龙安”的由来
作者:刘竞涛 文章来源:叙永县档案史志局
http://szb.luzhou.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62 1935年夏天,一个名叫薛绍铭的河南籍旅行家,遍游全国,旅行来到时隔中央红军二占后不久的贵州遵义县城。他在后来撰写的《黔滇川旅行记》中,除了对当时遵义战后情形的一些描写外,还有这样一段记述:“遵义在黔省中,富庶与安顺齐名,为黔北
经济文化之中心。原属四川,清时划黔之
龙安府(即今之叙永)归川,而以川之遵义府归黔。迄今黔北
人民常说这两句话‘四川人生得憨,以遵义换龙安。’这是说遵义和龙安相较,实在要好得多,这样的调换,四川是吃了大大的亏。”由此可见,“四川人生得憨,遵义调龙安”这句顺口溜,在黔北地区也是广泛流传。
“四川人生得憨,以遵义换龙安。”在川南叙永一带也是流传已久,叙永人呼之为“四川人生得憨,遵义调(或掉)龙安。”要搞清楚这句顺口溜的真正涵义,还得深入了解它的
历史由来,就是说要知道遵义府到底是什么回事?叙永为何又称龙安?什么原因调换了等等。
先说遵义府。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距离四川较近。历史上遵义地区称为播州,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设立羁縻播州,领辖今黔北大片地域。播州之名,一直用到明朝末年,存在了900多年,所以人们习惯以“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遵义这个名称也是由来已久,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辖的罗蒙县改名为遵义县。自此,“遵义”二字用到现在。播州地区从唐末到明末,世为播州杨氏土司统治,传至明万历年间杨应龙时已历经二十九代,720余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土司、杨氏第二十一代首领杨铿归附明王朝,朝廷改元设播州军民安抚司为播州宣慰司,隶属四川省,诏命杨铿为播州宣慰使。明万历元年(1572年),杨应龙继任宣慰使,世袭播州统治。杨应龙执掌播州以后,骄纵、嗜杀,极为残暴,当地百姓怨声载道,纷纷至重庆告状,而且杨应龙又长期与朝廷摩擦。万历十八年,重庆府将杨应龙逮至问罪。如何处置杨应龙,当时贵州、四川二省大元意见不一,贵州巡抚叶梦熊主张严惩杨氏并实行改土归流,四川巡抚李化龙则主张让杨氏戴罪立功。适逢倭寇入侵朝鲜,明王朝要各地出兵支援朝鲜,杨应龙为了脱身,诡称愿出兵征倭自赎。于是,朝廷下令将杨应龙释放。杨应龙被放回播州后,不久朝廷又诏令停止征兵,杨应龙也就没有将功赎罪的机会了。这时,朝廷又想要再追究其罪,但因已放虎归山,问罪也不可能了,加之明王朝忙于用兵朝鲜,对于偏远的播州之事“势难穷治,因就抚之”(见《明史》),采取绥抚的政策,再给杨应龙一次自新的机会。杨应龙回播州后,没有改邪归正的意思,反而更加拔扈,并暗中准备起兵反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五月,杨应龙以“朝廷不容我,只得舍命出綦江”(见《平播全书》)为借口,率所部数万兵马公开起兵反叛。杨应龙兵分三路向川东进军,一度占领了綦江城。不久,杨应龙的兵力发展至十余万。万历二十八年二月,经过半年时间的筹措准备,明王朝调集八省兵力二十多万人马,分八路进剿杨应龙。经过近四个月的围剿,明军攻陷了杨应龙的老巢海龙囤,杨应龙自焚而死,朝廷才平定了播州。这是明朝万历年间影响最大的一次战争,史称“平播之役”。平播之后,朝廷决定将播州地区改土归流,实行流官统治。播州自明初以来属于四川,播州地理上紧靠贵州,而贵州与四川相比要边远贫瘠,当时朝廷准备把整个播州划给贵州,这样对贵州的发展要好些。但又考虑到播州地区刚刚改土归流,要建州立县,需要大
规模的建设,而贵州经济基础薄弱,一时难以承受。当时《平播全书》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黔,瘠壤也,若乘此时而割播地以附黔,则于蜀无损,于黔有裨。……但尽属之黔,则地方千里,诸凡缔造,劳费尚多,亦黔所不能堪。因议设二府,分属黔、蜀。”最后,朝廷决定在播州地区设立二府,分别隶属于四川和贵州。其中,遵义军民府领一州四县,即真安州、遵义、绥阳、桐梓、仁怀县,隶属四川管辖;平越军民府领一州四县,即黄平州、湄潭、余庆、瓮安、安化县,隶属贵州管辖。遵义府直至清雍正初年,都属四川。
再说叙永龙安。叙永古称永宁,历史上永宁的地理范围还包括今古蔺县域以及赤水河东岸部分地区。明洪武四年(1371年)永宁彝族土司禄肇归附明王朝,朝廷废除元末的永宁镇边都元帅军民宣抚司,设置永宁宣抚司,诏命永宁彝族土司首领禄肇为永宁宣抚使。同时,还增设了永宁卫。当时,永宁宣抚司和永宁卫都隶属四川。禄肇彝名龙更龙之,是永宁彝族先民扯勒部第四十三世君长,他正是明代初年西南少数
民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哥哥,奢香彝名为龙更舍兹。他们的父亲是扯勒部第四十二世君长,彝名龙迂龙更。扯勒部是东晋末年建立于赤水河中上游地区一个强大的彝族部落,发展至明初已有千年历史了。禄肇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彝族首领,他率先内附明王朝,组织创修叙永城,协助朱元璋调北征南平定云南,提请明王朝组织力量凿通永宁河等等,功绩卓著,应该说禄肇对奢香的影响非常之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调北征南成功以后,朝廷在云南到四川的川滇东路古道沿线设立卫所,建立了贵州都指挥使司,统领贵州境内的卫所,那个时候贵州还没有建省,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设置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即今贵州省的正式建立。这时候,将原属于四川都司统领的永宁卫划归贵州都司管辖。因为永宁宣抚司与永宁卫的治所都在叙永城内,时称川贵同城。洪武二十二年分永宁宣抚司地设置赤水卫隶四川都司,永乐十一年改隶贵州都司,治地在今叙永县赤水镇。同年,增置普市守御千户所,隶贵州都司,治地在今叙永县正东镇普占村。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宣抚司彝族首领奢崇明起兵反明,自号“大梁王”,率数万兵马占领重庆、围攻成都,一时震惊西南。天启三年,明军恢复永宁城,废除永宁宣抚司,设叙永同知,隶属四川叙州府。叙永之名的由来,取叙州府之“叙”与永宁宣抚司之“永”而得来。明崇祯三年(1630年),历经10年的争战,明王朝终于平定奢崇明之役,实行改土归流,始置叙永善后厅。崇祯八年,改为叙永军粮厅。时至清代,社会变革,地方机构也相应调整变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废贵州永宁卫、普市千户所,改为永宁县,隶贵州威宁府。同时,废贵州赤水卫改入贵州毕节县。这个时候,贵州在赤水河西岸的
行政区划设置主要是永宁县及原赤水卫地域。关于龙安称谓的由来。清初以前,叙永历史上没有出现过龙安的名称。叙永有龙安之称,缘于清代初年驻军。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兵制志》记载:“国朝顺治十六年开复永宁,设立总镇。…康熙七年奉旨改镇为协。…乾隆四十三年奉文以永宁副将拨归军标,移
龙安营参将守备驻扎永宁,改协为营。”清光绪年间万慎子主编的《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对此也有记述“以
龙安营参将调拨
永宁营,改协为营,计参将一员驻扎叙永厅西城,统辖六营曰永宁曰泸州曰建武曰叙马曰赤水曰大坝,都司四员泸州、叙马、建武、大坝,守备二员永宁、赤水。”可见,当时龙安营管辖范围是很大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王朝设立龙安营于川北平武,平武古称龙州、龙安,龙安营是以龙安府而得名。乾隆四十三年将清军龙安营调拨驻防叙永,设
龙安营参将守备署于叙永县城西城扬武坊(原叙永县人民政府驻地),永宁营中军与参将署合署,并听从龙安营守备调遣。设千总署于西城砖城街(原叙永县公安局驻地一带),设
永宁营东城汛署于东城。龙安营从清乾隆年间调进,一直驻防到清朝末年。龙安营移驻叙永,设龙安营参将署于叙永城后,人们又逐渐把叙永城叫做
龙安。解放以后,东城十字口一家旅店还保持着过去“龙安客栈”的店号。这就是叙永后来称为龙安的来历。
最后,谈谈遵义是怎么调龙安的。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贵州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其中包括勘定调整贵州省界。鄂尔泰调查发现,在赤水河
流域川贵两省界线不清,犬牙交错,不利于
管理,其中遵义府位于黔北中心,属于四川管辖。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四川永宁协副将张瑛向朝廷上疏说:“贵州威宁府之永宁县去府千里,驻扎衙署乃与四川之叙永同知共在永宁,而所属人民散处于四川江安、纳溪、兴文等县,且无贵州营汛,而以四川永宁协营弁代为稽查,奸良莫辨,请将永宁县改归四川,隶于同城之叙永同知管辖。”(《清实录》)朝廷同意张瑛的上疏请求。同时,鄂尔泰也奏请朝廷,以赤水为界划定川贵两省疆域,“以四川遵义府并所辖遵义、真安、绥阳、桐梓、仁怀五州县隶贵州,改永宁县隶四川。”(清乾隆《贵州通志》)朝廷也很快就批准了这一奏案。川、黔两省大元立即着手组织勘察省界,调整隶属关系和
行政区划,将过去属于四川的遵义府划属贵州省,而原属于贵州省管辖的永宁县(主要是今古蔺县地域)划归四川。由于两省调整后的得失比较明显,一是面积上,四川划出去一个府包括所辖五州县,而划过来是一个县,数量上吃了大亏;二是经济上,遵义府当时就是黔北地方富庶之区,经济比较富裕,有“黔北粮仓”的誉称,而永宁县偏于一隅,经济相比之下较为贫瘠,如此调换也是亏了。于是,从清代中叶开始至今,在遵义民间就流传着这句揶揄当时四川人的顺口溜:“四川人生得憨,拿遵义换龙安”。基于顺口溜要押韵顺口,便用了永宁的代称龙安。因为这事与叙永历史渊源十分密切,所以这句顺口溜在叙永地方也广为流传。
作者单位:叙永县档案史志局
联系电话:13700983379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6-06-21 14: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