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216卷中说,“是时(唐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这一句很让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西人引以自豪,内心涌荡起一种扬眉吐气之感。因为,人们认为句中所说陇右即今定西市,也就是说在汉唐时期定西人民生活富裕,天下其他地方都比不上。当然这话有些夸张,其时关中平原,河南、江浙一带等地物产远比陇右丰富得多。细究起来,司马先生之句的意思所指另有他意。
首先,从地域来说,司马先生句中的“陇右”一词,其时指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其实际辖域却稍向东南延伸到天水。两汉时期凉州刺史所辖陇西、天水、金城、安定、武威、酒泉、张掖与敦煌八郡,即属陇右范围。基本包括了今定西市,甚至是甘肃全省,新疆、青海部分地区,也就是唐朝的河(河西、河东)陇地区。由此可见定西市即属“陇右”。
据史载,河陇地区物产丰富,汉唐各代封建王朝建立后,为了开发西北边境,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曾不惜一切地开发河陇地区农牧手工业和商业经济,使这里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是全国十分富庶的地方。但与关中、三河(河北、河南、河东)地区相比较,地旷人稀。西汉武帝以来,北击匈奴,西设河西四郡,进而经营西域,军旅所至,高山大河、荒漠戈壁,动辄数千里之遥,飞刍挽运,盘费远高于所运粮草的价值,不仅大大增加了内地劳动人民的负担,而且即使如此,仍然不能保证军需供应,因而影响到中原王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及其谋略家,看到西北有广袤的荒地、充裕的水利条件和数十万应征的戍卒--他们原都是内地各郡县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农民,于是,很自然地想起了利用军队就地生产自给的问题。戍边屯田、广开水田。使经济效益成倍地增长。直到唐前期,河陇地区的水利建设一直延绵不断。仅据敦煌发现的《沙州图经》记载,唐代敦煌地区的水利灌溉以甘泉水(今党河)为源头,分流灌溉,干渠有东河渠、神农渠、阳开渠、宜秋渠、都乡渠、阴安渠和北府渠共7条,每条干渠,又分许多支渠和斗渠,共计117条,每年灌溉沙州城周围6000多亩粟、麦、麻、豆、菜等农作物及闲地3至6遍。此外,敦煌地区还有许多泉水和大泽,用于作物和农田的灌溉,这些水利灌溉设置,是汉唐屯田和整个农牧业经济繁荣的一个基本条件。这足以说明司马先生笔下“桑麻翳野”也即农业大丰收,实指地势平坦一望无垠的河西地区。关于这一点,从神秘的楼兰古国、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物古迹中都能得到证实。
而此时河陇地区中的陇右地区却山大沟深,地势险峻,只是森林茂密,即使畜牧业也与河东、河西地区没法比。汉设牧师苑三十六所,“养马三十万头”,散布在河西六郡,即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一带,大多数在河陇各郡县。唐代时才在泾(今甘肃泾川县)、宁(今甘肃宁县)、岐(今陕西凤翔县)、邠(今陕西彬县)诸州的千里牧场上,分置了8个坊,48个牧马监。金城(治今甘肃兰州市)、陇西、天水、平凉一带“善水草腴田皆隶之”。可见定西市当时的畜牧业也一般,远在平凉、庆阳之下。作为国家级牧场的地方并不多,是附带性的。人民的生活也只是农牧区的较为稳定的生活,并不富裕。
司马先生说“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是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每派遣使者入朝,经常乘坐白骆驼,一日能行五百里。可见以骆驼为坐骑者,可谓是河西的了。由以上理由,司马先生《资治通鉴》中所说“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句,其意指今天的河西地区,而非定西市。
北宋时,西北、东北的少数民族经常犯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作为谏议大夫的司马先生,一直在朝廷工作,没有史料证明他来过定西,但他能掌握来自边境的各种报章奏折,这句话可能是他坐在办公室里,根据奏章或人们的传言想象出的,他用这句话来说明汉唐时边境地区人们生活安定,以求当时北宋王朝能师承旧法,平定边境,并以此来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政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