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59阅读
  • 6回复

[土司]鲜为人知:明朝所属的丽江木氏土司在明朝赞许下曾经夺取并统治吐蕃(乌斯藏)大片土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2-22
鲜为人知:明朝所属的丽江木氏土司在明朝赞许下曾经夺取并统治吐蕃(乌斯藏)大片土地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5-06-08) —
来源:丽江日报  2012-10-15  17:09   许存仁
       据《木氏宦谱》和专家学者考证,历代木氏都有军功、官职。传至牟保阿琮,距叶古年已  16代。相传,牟保阿琮创制了本方文字,不学而识,旁通百蛮诸书,能听鸟兽言语,记其先知预言故事更多。当时,摩挲各分支感恩其推诚服众,敦德人,合尊为主。牟琮之子阿良,在宋理宗宝佑元年(  1253)忽必烈经丽江境征大理国时率纳西部族到剌宝、奉柯迎接元世祖忽必烈,从而打开了金沙江天堑大门,并随元军征战,因战功显著,封授副元帅、茶罕章宣尉司,传袭  5代。并进而统一了“互不统摄”的丽江境内的各酋寨和部落,成为朝廷命官。纳西先民结束了自唐以来的分裂局面。
       明洪武 15年( 1382),明军傅友德征云南,丽江土酋阿德率先归附,并随傅从征,攻破大理国,立下战功。傅友德上奏阿德战功,明洪武帝朱元璋赐姓木。洪武十六年( 1383),开设丽江府,阿得任丽江府首任知府。明朝因木氏累建奇功,官封到世袭土知府、布政司、中顺大夫等职。同时,朱元璋也十分看重木氏所处的战略地位和拥有的军事实力,委以“节制吐蕃”之要务,保持政治上与明王朝的一致性。木氏土司因得到明王朝屡行嘉礼优惠待遇,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地效力于明王朝。在明朝执政 260年间,除随明军征战外,还拿出大量金银、马匹、物资上助当朝,更加受到皇帝赏识,取得自立的民族地位,为后来扩土打下坚实基础。
       木氏土司作为云南边陲小民族的领主,为了在众多的大民族中生存、发展、壮大,从明初以来,历代土知府都十分重视军事实力建设,利用纳西族土军的英勇善战精神,在血与火中拼杀,可以说纳西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木氏宦谱》载文,“木氏曾向鼠罗(即木里)用兵多达 20多次,当土司木森在位时出征鼠罗 16次。”为了扩大木氏土司领地、争夺矿藏,为明王朝征剿平乱征战,木初出征 15次,如今耸立在长江第一湾的石鼓还记录了木高土司与吐蕃之间的战况。
       木氏向藏区扩土征战,木氏土司木森、木钦、木泰和木定从明成化十九年( 1483)起随着其统治势力的不断强大,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向藏区用兵。木钦任职时,其先头部队已开始进入巴塘、理塘,到木泰时纳西军队长驱直入,向盐井、芒康、巴塘、理塘等地全面进军。明正德三年( 1508)至嘉靖五年( 1526),木定土司每年都夺到一些村庄,其领地已扩大到康南和昌都左贡一带。
       木青、木增继位后进一步向康西南扩展,到明末木氏凭借其拥有的武力,领地已扩大到东北面四川雅砻江流域,北面达甘孜及西藏昌都一带,西面已达今缅甸恩梅开江一带,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并得到巩固。木氏土司领地位于滇、川、藏毗邻边沿结合部,是独龙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流域两岸,多种民族杂居,这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狭窄,交通十分不便,丽江俗称为口袋底。历史上自吐蕃王朝崩溃后,驻守在这一地区首领割据一方,变成世袭的领主、酋长,拥兵自立,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形成战乱四起、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长期形成自唐以后的拉锯战的主战场,百姓屡遭涂炭。直到木增任职期间,与吐蕃交战后常出现占领后又反叛的拉锯战局面,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特采用戍边移民、以教固政、舆论宣传等举措。
       戍边移民。木氏土司从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起,为巩固其在藏区的统治,采用将村寨领主庄园制推行于附近藏区各地,令其子民开荒造田,挖沟引水,开采矿藏,发展经济,收取赋税,强征徭役,为其属地统治创造条件,将大批纳西人随军迁移到附近藏区。如巴塘白松乡、木里的俄玉乡、芒康的盐井乡、香格里拉县的东旺乡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分封地盘,安置其子女于各个衙署、大小庄园加强管理,它既是统领藏区的最大领主庄园,又是木氏势力蓄意北进深入藏区的军民指挥部。例如中甸(今香格里拉)天王府、巴塘、理塘“木王宫 ”,实行寓兵于民的“木瓜”兵制为核心,下设“本孙”“伙头”。木氏任命的“木瓜”,不仅有纳西族,也有藏族,同时有俗官,也有僧官,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木瓜”成为该辖区内的军政头领。“木瓜”下设“本虽”(即村长),有纳西族,也有藏族担任,管理当地百姓,为“木瓜”效劳。木氏土司这一行政管理体制,在原木氏统治的滇、川、藏区一直沿袭至上世纪 50年代废除土司制度为止,至今纳西族对村长仍称“本虽”。通过武装征服,将木氏领主庄园制推行于附近各地藏区,“木瓜”直接由木氏土司任命,领地内的百姓平时务农、牧业,战时只要木氏土司一声令下即成为强大的战斗军队组织。因木氏不断向康藏边区扩展势力,其地名随之用纳西语命名,维西县早在元代叶枝以南即为临西县属摩西蛮之地,明朝初年改称剌和庄司,属摩西土酋阿奴第领地。今云南维西、德钦和西藏芒康 3县的怒江山脉与云岭山脉之间的澜沧江河谷流域系明代的你那区域,从兰州(今兰坪)接壤的维西到芒康县北界,依次分布的村寨有瓦甸寨(即今维西县永寿桥头)、为习(维西)、拉河场(拉河柱村)、巴洛、岩瓦、托普瓦寨(康普),从中(德钦县次中)、各念(云岭果念村)、德酋(德钦)、欠保(红坡)、刺加失(佛山)、必鲁各寨(佛山用贡)、盐井(芒康盐井)、那胜(天柱)、毛怯各(芒康)等地名,是当时木氏土司扩土的主战场,地名中出现有藏语,也有纳西语名称,是明时木氏扩土后的地名。从兰坪顺澜沧江两岸沿江而上至芒康的你那(维西)县,人马行程约 30天;另一路木氏土司军队沿石鼓金沙江两岸而上巨津(今巨甸)、照可(今丽江塔城),其中,剌普(又称为罗裒,纳西语意为虎窝)、五井、妥顶、霞若、周巴浴、设义、奔子栏茂顶、羊拉,人马行程约 20天;木氏扩土后的维西县从澜沧江两岸的兰坪县中路以上直至叶枝巴迪,又从金沙江其中两岸今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一县跨金沙、澜沧两江的地域分部一直沿袭至上世纪 50 年代,充分反映是当时移民举措的地名和村寨。维西县的藏族村寨至今仍讲原迁出的地方言,纳西族有木里迁入的纳西支系玛利玛沙、阮可、拉鲁、藏傈僳等等。清人余庆远载文,“万历间,丽江土知府木氏侵强,日率摩些兵攻吐蕃地,吐蕃建碉楼数百座以御之,维西之六村、剌普,其宗皆要害,据守尤固,木氏以巨木作碓,奔子栏以北皆降。于是自维西及中甸、并现隶四川之巴塘、理塘,木氏皆有之,收其赋税,而以内附上闻。”小中甸王宫也是在木增强盛时建造的,并迁来很多纳西人。木氏的移民举措推动了藏族和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把纳西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技术也传授到藏区,至今这些地区对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用品称呼仍通用一种语言。
       木氏凭借其拥有武力向周边扩张,其势力范围已达东面雅砻江流域,不仅占有了守御打冲河(雅砻江)卫所的一部分领域,而且占有盐井卫以至建昌卫以及长河西域通宁远宣慰司的一部分领域,北面到今巴塘、理塘至昌都一线,都属于丽江土知府的势力范围,西部到今缅甸恩梅开江一带(清代维西设厅,包含了该地区)相当于今丽江地区,迪庆、怒江两州边缘地区部分土地,约占云南全省六分之一。既是战略要地,也是滇、川、藏的交通要道,明王朝十分重视木氏统治区域的战略位置及其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在元、明两朝,“士军义兵”奉命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多次封官赏赐,见之于《宦谱》 28次,朝廷除赏赐金银珠宝、绸缎等物外,于 1439年和 1493年送给木氏沙桥、沙甸两个田庄。 1383年、 1405年、 1412年皇帝又送给木氏土司镌刻“诚心报国”的金牌腰带和金盾牌。为表彰木氏对朝廷忠贞和军事上所起的“西北藩篱”作用, 1543年明王朝送给木氏“辑宁边境”、 1560年送给“乔木世家”、 1574年送给“西北藩篱”、 1620年送“忠义”、 1622年“益笃忠贞”、 1644年“位列九卿”等匾额及大夫、使司、参政、资治少尹等许多头衔。
       以教固政。木氏土司在长期向藏区用兵的同时,深知藏区“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遵循和仿效明王朝治藏的政治制度和方法,不断加强同藏区政教上层人士的密切交往,达到巩固木氏土司在藏区的统治地位和经济上的剥削。在当时藏族人民普遍笃信佛教的背景下,只要能笼络且追信噶玛巴“大宝法王”便可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政治目的。早在 15世纪开始接触藏传佛教,请噶举派二世活佛喀决旺波( 1350— 1405)其再传弟子支梅巴受邀担任土司阿德的法师。木定( 1484— 1526)取藏名法号降古扎巴,开始接触藏传佛教,当时木氏武装已深入到昌都附近,为了以教安民,特迎请当时在昌都一带影响较大的强巴寺格鲁派(黄教)呼图克图活佛帕巴拉到丽江木氏王宫弘扬政教大业。接着又于 1516年迎请年仅 9岁的八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弥觉多杰,在近万名兵丁的护卫下到木王府,盛宴招待,互送礼品,木定并承诺“今后 13年不向藏区用兵,每年选送 500纳西族童子进藏当喇嘛,并在藏地度地建 100座喇嘛寺院。”木定答应弥觉多杰 3件事,已选送 500名纳西喇嘛进藏为僧,为顺应僧侣和信众期盼的同时,对其他不同教派也不排斥,捐资纹银数万两到鸡足山建汉传佛教寺庙和藏传佛教寺院,在鸡足山附近购置良田千亩供养数百位僧侣。在建噶举派寺院同时,也为其他不同教派兴建萨迦派(花教)、尼玛派(红教)、本教寺院。但次年木定还是照常向藏区用兵。土司木旺仰慕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受到明帝赏识接见及其在藏区僧俗中的威望,想通过迎请三世达赖到木氏领地讲经传法结为法缘关系,借其影响来扩大和提升自己在辖区的统治地位,与三世达赖也想在康区弘扬黄教的意愿不谋而合。从此黄教正式传入康区,由木氏土司拿出巨资,还摊派当地农、牧民徭役,以修建黄教寺院。藏文文献《吉切教法史》载文,“铁龙年( 1580)藏历新年,姜萨当杰布(纳西丽江王)筹集了大寺的一切乌拉和所有工匠,至霍尔五月,建立了十八根大柱的佛殿,八十二根柱子的经堂,并完成了鎏金铜像强巴三世佛的铸造。待护法神殿建成后,举行了开光典礼。”藏文记载足见理塘寺规模宏大,建筑功能类型多样,有大殿、经堂、护法殿、寝殿、静室、木氏土司角楼等一应俱全。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应邀主持了奠基、开光,赐名“噶丹图钦曲科林”(即理塘寺),举行法事等重要宗教仪规活动。木氏建理塘寺这一盛举,昭示了他们双方在政教方面的结盟关系,同时也为黄教在康区传扬奠定了基础,理塘寺成为格鲁派诸讲修道场中最为殊胜的大寺。此寺从此名僧辈出,地灵人杰,久负盛名,七世达赖格桑嘉措( 1708— 1753)和十世达赖楚称嘉措( 1816— 1837)诞生于此。在藏区,三世达赖和木氏土司齐名,享有崇高威望。历史上理塘寺规模宏大,它南北长 550米,东西宽 300米,有僧房 428 座、 1500多间,极盛时期共有僧人 4371人。还从纳西地选送童男 500名到理塘寺当喇嘛,进而再选送到拉萨黄教三大寺习修,而大寺的主持堪布都要得到木氏的同意,理塘大寺的一切权力由木氏掌管。香格里拉的五佛圣地建“仁昂乃”(意为五佛圣地)是木懿土司组建的,但因大宝法王主持,故称“大宝寺”。
       木氏信佛。土司木氏原信奉纳西族东巴教,自木定袭职以来,为了在藏区巩固其统治,扩大其影响而十分虔诚地信奉藏传佛教,故几世土司都取了藏传佛教法名。木定( 1484— 1526)取藏名法号为降古扎巴,木高( 1494— 1553)取藏名法号为嘉祥扎巴,木增( 1587-1646)取藏名法号噶玛米宠才旺索南铙登,木懿( 1628— 1704)取藏名法号噶玛泽玛拉旺,木懿长子木靖( 1628— 1740)取藏名法号噶玛彭措,次子取藏名法号噶玛米宠丹白玛尼玛、还接受上师瑜迦灌顶沙弥戒,木懿甚至让次子出家剃度作为十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却英多杰的弟子。后来取藏名法号这一俗尚传到民间,以取一法号为荣,成为一种俗尚,在丽江各民族中仿效,一直沿袭至今。纳西族地区藏传佛教可以说自木定袭职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扩大其影响,当地百姓部属跟随其后,经几代木氏统治阶级推崇而在纳西地得到敬信传播。可以说,木嶔、木泰和木定是第一批与藏传佛教高僧接触的土司。
       多种宗教共存共融,共同发展。木氏土司为顺应历史发展,深知自己只是一个小民族,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除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特点外,实行对外开放,不管是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各个教派开放接纳,形成多种宗教并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一俗尚一直沿袭至民国年间丽江超度抗日阵亡将士、四方街火灾大法会,东巴、和尚、喇嘛、道士聚集一堂办法会,各念一本经,从而在丽江长期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相互交流而得到共同发展,同时也免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宗教信仰的矛盾纠纷,社会得到安定,也促进了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清军入滇,木氏投诚仍授土知府世职。纳西族人仿效满人剃发,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中的最恭顺者。吴三桂镇滇,弃舍金沙江外照可、你那、鼠罗、香罗、中甸于青海而责其粮赋于土府。僭位后,又割江内其宗、剌普以西赂达赖。土知府木懿不受檄,而关押省城 7年后瘐死。于是摩些势微,木氏困败。至雍正元年归流后降为土通判后益衰。
       清道光年间丽江知府陈钊镗阅读《木氏宦谱》图,他对木氏土司给予很高的评价,盛赞爷爷、牟保阿琮、阿琮阿良、阿甲阿得、木旺、木懿、木兴等人,并在 7人画像旁题诗,“擒渠膺节钺,开府镇摩娑;大长真无隈,美名似尉陀。”“知念早占龙虎气,从王方率鹤鹳军;明家三百河山永,世世金符一家分。”称木懿“七载幽囚羑里心,坚贞明难比精金,报诚更羡知王命,争似隗嚣枉坐擒。”称木兴“运移呕血事率酸,北梓南乔化苦薪,天使皇兴大统一,古宗摩娑悉王民。”在清代,能如此公正地评价看待木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6-10-12 21:5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2-22

       历代木氏土司,一是忠君爱国,“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真切地表达了木氏土司忠君爱国之情。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把自己当作祖国大家庭中一员,贯穿于木氏土司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当中。自元至清历经 3朝,从不背叛过朝廷,亦未建过国号,对 3朝皇帝恪守为臣之道,甚为恭顺。施政期间长期坚持对朝廷要“忠”,对领地内子民要“和”的发展战略,使纳西地区长期处于安定团结,免除了东征西剿战乱之苦,也解除了长期的周边劫匪之灾。领地内没有出现过大的暴乱,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木氏不仅用武力,更用多行善事修桥补路、捐助寺院,用经济实力扩土,征服民心,在藏区逐步站住了脚,被藏区尊称为“姜斯多杰波”(即纳西王)。
       二是崇尚文明,坚持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和谐文化为始终。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早,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守礼仪,以丽江木氏为首。被文人评为“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被后人称之为明代木氏传代诗人六公。一座土司府藏书达万卷,挂有皇上御赐匾 11块实为罕见,还有满院琳琅满目的楹联:有状元公杨升庵、宰相傅宗龙、大学士周延儒的外,全是明代木氏列位土司官的文墨。杨升庵还为木氏六公从 6部诗集中选出 114首辑成一集,题之云《雪山诗选》,被收录在《列朝诗选》中。大文豪钱牧斋曾评之云,“木氏文明比中士。”把纳西族土司的文墨与中原文化媲美。
       三是文韬武略,内施仁政,对外友好,代代相传。例如木公( 1494— 1553)为第七任知府,幼时聪慧好学,《滇南传略》称, “木公音牙不为儿戏,读书千万言,过目成诵。”“人皆称之为天才也。”嘉靖六年( 1527)袭知府职,嘉靖十五年( 1536)朝廷授木公“中宪大夫”,明世宗赐“辑宁边境”四字。政暇戍马间隙多有吟咏,与当时著名文人杨慎、李元阳、张志淳结为诗文友,所著诗文传世共 1400多首。又如木增( 1587— 1646), 11岁袭知府职,当年乡城一带土著头人乘新立幼子,以数千骑进犯边境,木增亲率家将士军前往克敌,奋勇鏖战,大获全胜。而后在藏区组织兴修水利,引种稻谷,被川、藏僧俗尊为“萨当杰波”(即丽江王)或“木天王”。并在许多寺院中塑天王像,还有专塑“天王殿”的作为神癨供奉。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9)辽阳发生战事,捐助军饷纹银一万两,万历帝大喜,谓“丽江遐荒之臣,闻付贼之举,助响至以万金,急公一念,良何嘉尝,宜加三品服,以示风劝。”万历四十八年,复捐助银 1200两,万历帝赐“忠义” 2字。天启二年( 1622)再捐银 1000两,上疏十事,皇帝大悦嘉纳,京都争行传诵。万历三十四年,授中宪大夫,天启三年授中宪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崇祯十三年,授四川布政司左布政。十七年,钦加太仆寺正卿。任职期间在兰坪、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省木里、盐井、西藏盐井等地开采金属矿藏,在先辈基础上进一步大兴土木,扩建、兴建木氏府署,建忠义坊,修建白沙大定阁、金刚殿,增修福国寺,捐建禄丰大石桥、宾川五空大石桥、西藏盐井桥等,捐修重建鹤庆庄子宫。万历年间捐纹银一万多两在鸡足山建造悉檀寺,并在永胜、宾川、邓川等地购置 1000多亩田供养僧尼。积极招迎中原文人和各方面人才到丽江,促进文化交流。
       四是顺应了川、藏百姓僧侣的期盼。木增攻占藏东南一带后,看到这里的农牧民信奉噶举派,该教派在整个地区很有势力,而为秉承先辈借助宗教力量达到统治藏区之目的,主动与宗教上层人物接触,发现藏区僧俗以供奉《甘珠尔》经为美德,木增又以“广利众生,五方宁谧,百姓康和”为名,向宗教高僧承诺出资刊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木增写《三藏圣教》和《三藏圣教序》,经红帽系六世活佛却杰旺秋主持编撰校订, 9年完成。
五是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茶马古道的发展。木氏土司不惜重金从中原引进能工巧匠和各行业名师,发展当地农业、水利、采矿、建筑、加工、医学、工艺美术等人才,促进生产发展。通过武装扩土,大批马帮进入藏区供应生产、生活必须品,开通了滇、川、藏之间的商贸物资交流成为茶马互市、商品交流,使丽江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历世木氏土司在扩土后的藏区多行善事,还受到僧俗信众崇敬,被尊奉为“木天王”“木方天王”“三赕吉波”(即纳西王)“卓贡玛”(即纳西帝),尊奉为神癨在各地建“天王殿”供养,甚至将纳西族信奉的保护神“三赕”也作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供奉。关于“三赕” ,相传西藏山南建桑耶寺遭到三赕破坏,神追赶三赕到绛(即丽江)域后,神向三赕承诺愿供养三赕为护法神后,得以顺利建寺。藏学家喜饶朗达称,藏经中有一称《三赕杰波却杰》(即天王颂歌)的经卷,载文“笃信藏传佛教的三赕杰波(即丽江王),从南天一隅抬了一根金柱,供献在拉萨大诏寺大佛面前,三赕杰波敬献的金柱子比雪山高大,三赕杰波敬佛虔诚,将金柱截成两节,供奉在拉萨的大诏寺前,祝愿三赕杰波的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丽江五大喇嘛寺每年轮流到木氏土司家念诵“三赕杰波却协”经,一直沿袭到 1949年。
       木增土知府起初是利用宗教达到统治藏区,经长期与宗教上层接触成为噶举派的虔诚教徒,即大兴土木,到各地修建寺庙,年仅 37岁引退,攻读读书、专心佛法。
       《滇云历年传》载,“元明时俱资以障蔽蒙蕃,后日见强盛,于金沙江外则中甸、理塘、巴塘等处,内则腊普、处旧、阿敦子等处,直至江卡拉(井)、三巴、东卡皆其自用兵力所辟。”藏蕃畏之而尊之曰“萨当汗”。为赞颂“木天王”,噶举派还特为木增写了一部传记名为《绛杰波·索南饶丹传》,以宣扬木增为弘扬佛法所作的贡献。
       《甘珠尔》目录序载文,“汉藏交界之处有一吉祥的地方,叫做绛域,此地有一维护佛法的王子,名叫噶玛米庞才旺索南饶丹(意即噶玛教派无敌福寿永固者),此名具吉祥与圆满,因而以慈爱成为统治大地的君王,如此看来果真是至高无上国王,获得释迦佛祖等的迦持,以诸佛如海一般的迦持这力,国王信仰佛法,获得众人尊敬。”
       八世四宝法王司徒却吉迥乃为木增所写《度颂》汉译藏木刻版(现存甘孜州德格八宝寺印经院)《司徒却迥文集》“哀”函中,记载“此颂由姜萨当法王索南饶丹所著,由司徒在丽江府汉译藏。” 因木氏土司在藏区享有崇高威望,丽江入寺为僧的一般喇嘛,经黑帽系大宝法王和红帽系四宝法王特许在藏区只有取得“都巴”学位准戴的喇嘛帽,僧侣地位得到大大提高,同时以此表彰“木天王”为弘扬噶举派教法作出重大贡献。藏学家泽仁邓珠《藏族与纳西族渊源关系》载文,“纳西族来源于藏族的分支,为何不称‘博’而称‘姜’呢?道理很简单,藏民族在本民族共同体内注重的是居住在何方人氏,而从不关注民族称谓。藏族居住在雪域高原上,本民族共同体大体分别称为安日人(今阿里)、珞巴人(南方人)、夏巴人(东方人)、藏巴人(日喀则)、博巴人(拉萨)、安多人(甘清四川阿坝)、康巴人(甘孜西昌、玉树、昌都、迪庆)、姜巴人(云南纳西)。”
       藏族把姜巴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军事外交的中心地称为“姜萨当”即指云南丽江。康南人称为“姜萨当”(意为寻找到第一个世上最美的家园或寻找到世上第一个最美的地方之意)。综观历史上藏、纳西两个民族之间兵戎之争、刀兵相见,乃是藏、纳西土司、领主扩张势力进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拉锯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央王朝的策略所致。但历代藏族、纳西族人民都团结和睦,以兄弟相称并载入史册,这种关系已融入两个民族的民俗、宗教文化及生产生活当中。
       在《木氏宦谱》中,木氏土司北向扩张时为争夺西藏盐井与藏族地方势力有过激烈的拉据战,1575年(万历五年),纳西族军队先败后胜,最后占领了盐井一带。为了长期统治这一地区,大量纳西族士兵被派到此地戍守,同时又一批纳西族移民来到此地。这些移民除开垦农田外,主要从事盐业生产。相传,盐井的产盐井为木氏土司所开,移民中就有盐业工匠。据调查,盐井现从事盐业生产的是纳西族妇女,据说这是当地的传统,纳西族男子的任务是将盐运到集市上去交易。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6-10-12 21:5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2-22
原来做得这么大,不过木氏政权到清朝还是被改土归流了
你真是人民的好猫咪啊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2-22
木府风云里不是有相关场景吗?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2-23
为什么巴塘、理塘不会像康定、中甸、木里那样汉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2-23
回 外星来客 的帖子
外星来客:为什么巴塘、理塘不会像康定、中甸、木里那样汉化? (2014-02-23 20:38) 

巴塘太远,理塘太高,4000米啊。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2-24
很想知道那时候纳西族多少人口,能够统治那么大一片地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