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觉得符合我的观点:
“维C银翘片”的“翘”字到底怎么读?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专家听到这个问题时笑着说,这个字我也是读第四声的,但你却不能武断地说读第四声就是错的。“语言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有时候无法用对错来判定,因为它一直在不断变化。大多数人认可的,最终就会被约定成‘对的’。也许理论上维C银翘片的‘翘’字确实该读第二声,但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读成第四声,那么下次语言普查之后,这个字就会被规定为读第四声。”
专家解释说,语言发展中,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人可能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语文考试经常考“确凿”这个词的读音,“凿”要读“做”的音。但是后来因为太多人都读不准,在语言普查之后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读“záo”而不读“zuò”,于是这个词就被规定为读“确záo”,现在如果再读“确zuò”就是错的了。
同样情况的词还有不少:“荨麻疹”中的“荨”其实读音应该是“钱”的音,但因为中国人不认识的字喜欢读半边,大家都读“寻”,只有少数专家知道读“钱”,久而久之这个字的读音就遵循大多数人的习惯改为“寻”了。再比如“叶公好龙”中的“叶”字,最早的读音是“社”的音,但是这个字只有在这个词中才读这个音,而大家又都习惯性地读“yè”,所以后来就统一读“yè”了。还有“呆板”这个词,以前“呆”字的读音为“矮”,也是因为大家都不那么读,所以字典上也改成“dāi”了。
专家认为,不用担心这些读音的变化会影响语言的严谨,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古人说话的读音和方式一定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变化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只有“变化”本身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