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43阅读
  • 23回复

[西藏]门域历史沿革及印度侵占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4-20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6-07-07) —
门域历史沿革及印度侵占经过
1 2004-01-15
(载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新华通讯社《内部参考增刊》)

    [一九五九年九月上旬,我在西藏山南区刚刚结束了关于凯松溪卡(大贵族凯松家的庄园)民主改革的调查,就接到新华总社传来的指示,要我立即赴山南南部门域边境,了解印度军队侵占我沙则和兼则马尼并与我军发生摩擦的实况。我于十六日乘车、骑马、步行展转进入喜马拉雅山中门域北部的勒布区。在那里,由边防部队协助,访问了勒布区的头人、百姓和我部队官兵,了解到印军侵占我国西藏所属的门域地区大部分地方以后,又越过他们自称是中印边界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占领了我军实际控制区内的沙则和兼则马尼的情况。此后又经一周的采访,初步调查了门域的历史、现状和印度军队侵占整个门域的过程。当地小头人和群众虽然谈了不少生动情况,但由于他们所处地位的局限,不可能把整个问题准确而系统地讲清楚。为此,我回到拉萨以后,又继续进行采访。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当时在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外事处工作的傅师钟同志,他不仅是个"西藏通",又精通藏语,而且热情地全力帮助了我。首先,他邀请了一九四八年曾在门域代理"拉业"(西藏当局派出管理门域的行政官)的色拉寺格西(色拉寺是拉萨三大寺之一,格西是喇嘛教最高学位)益喜赤列和曾到门域讲过经的色拉寺巴索活佛,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专门为我讲述了门域的历史沿革和印度侵占门域的经过。由傅师钟自己担任翻译。这两位老年高僧对于门域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区域归属、行政区划等等了如指掌,他们对于各种制度、事件记忆之精确,令我大为吃惊。我当时就认为,他们是我能找到的最卓越的门域问题的权威。其次,傅师钟同志当时正在翻译、整理原西藏地方当局保存的关于门域以及中印边界问题的藏文文书文件。他毫无保留地把这些材料和有关情况介绍给我,有的文件尚未译成汉文,他便边译边读给我听,由我逐句记录下来。使我在回京以后,很快整理出了这个报告。]
   门域和"门巴"简况
    "门域"藏语即"门"地区。解放前的汉文史料上,多译为"闷域"。关于门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泛指西藏所属的喜马拉雅山中高山深谷地区(在喜马拉雅山脉主岭以南),"门",含有低热之地之意。另一说法,指错那宗南部以达旺为中心的门地区。西藏人的概念中,后一说法为确。

    门域在西藏山南区错那宗(现错那县)以南。北面以土仑山口(藏语土仑拉)、棒山口(绷拉)、薄山口(薄拉)等与错那宗本部相接;在这些山口以北,基本上是喜马拉雅山区中拔海四千二百公尺以上的高山草原区;以南是森林密布的高山深谷区。也可以说,这以南,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山坡(帝国主义分子和印度某些人常说:中印边界在喜马拉雅山脉主岭上,这是一种另有企图的胡说。实际上,西藏阿里的某些地区、亚东一带直到门域、珞瑜、察隅南部等我国领土,都在主岭以南。有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脉主岭以南一、二百公里)。门域的南方边界,即这一带的传统中印边界,在昂巴达拉(昂巴山)以南的言惹巴惹(即五十万分之一中国地图上的概拉巴里。座标为北纬26°52′、东经91°57′)地方的南端。西以达尔南加、墨拉、汀丁、宁桑拉、江浦等地与不丹相接。东以马哥、拉干等地与珞瑜区相连。这块地方的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门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大部为高山窄谷,北部谷底拔海两千公尺左右,南端河谷拔海在一千公尺以下。气候与川、贵相仿。高峰上积雪皑皑,漫山遍岭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高大的松、杉和青杠。靠近河谷的山坡上是茂密的杂树和竹林。北部深谷产小麦、青稞、荞麦等,一年两熟。南部河谷还产稻米、大豆和桃子、黄瓜、辣椒等瓜果蔬菜。

    门域居民,统称"门巴"(意即门地方人。如前藏人称"卫巴",后藏人称"藏巴",康区藏民称"康巴")。早年有"门巴忝巴松东"(门巴三千户)的说法。据藏历铁猴年(一九二零年)西藏地方政府错那宗清查门地区的差赋时统计,大小差户有二千六百零七户。到藏历铁龙年一月十四日(公历一九四零年二月二十二日)第十四世达赖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之前,噶厦为向达赖呈献供养,命令错那宗本造了门域户口册,据此户口册记载,门域大小差户共二千二百零六户。根据这些材料估计,全区人口在一万二千到一万五千之间。

    门巴有与藏语不同的地方语言,但多数人通藏语。通用藏文,另无文字。生产上比一般藏区更为落后。门域北部勒布一带居民,耕种时二男二女成一组,男人在前边用"粗"(约六尺长、两头削尖的木棒,用时靠近一端绑一横棍用脚踩,很象高跷)掘地,妇女在后边用手把小圆锄翻土,用木棍打碎土块,撒种后再用木棍拨土掩种。一家种地,全村来帮,帮工者称"拉恰"。互相帮工,不要报酬,但主人要以荞麦饼和青稞酒招待(南部生产情况不详)。门域全区百姓,都是西藏三大领主的农奴,有些农奴有小块私垦私有土地。农奴内部,即门巴内部,阶级分化不明显,贫富相差不多,一般小头人也都参加劳动。

    门巴信奉喇嘛教黄教,但衣、食、住等风俗习惯与其他藏区人民不同。南部居民吃稻米,北部吃荞麦饼和炒熟的小麦面。房屋为石片墙、木地板、竹篷顶。地板上用石片砌一火坑,白天在火坑上架火煮饭,晚间围火蜷曲而睡。北部的门巴,男女老幼都穿红氆氇(手织粗毛布)袍,比藏袍短小,男人蓄半长发,不留辫,头戴黄顶红边小帽或黑牛毛毡帽,毡帽用一孔雀翎围扎。从人种血统上看,门巴与一般藏民也略有差异,男人多中等身材,妇女较短小。

    门巴究系一单一民族,还是西藏藏族的一部分,尚未确定。他们自己有的说是藏族:理由是"都是一个百姓(意即原皆为藏政府百姓),信一个教,一样支差纳税",有的说"门巴不是藏族,因为语言和生活习惯不同"。但门域和门巴,自古以来属于西藏地方。①
    门域历史沿革
    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了给所谓麦克马洪线寻找历史"根据",在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六日给我国总理周恩来的信中竟然说,他"没有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竟会对在我们看来几十年来无可争辩地属于印度,而某些部分一百多年来就属于印度的约四万平方英里的领土,提出要求。"又说"印度的边界是几世纪以来由历史、地理、习惯和传统解决了的。"他又说,中印"全部边界都是经条约确定,或者由习惯确认,或者同时具备这两种条件下,到现在为止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对印度政府行使管辖权直到习惯边界一点提出过抗议。"这真是一种毫不顾及历史事实的最大胆的自欺欺人之谈。事实恰恰与此相反,即以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门域和珞瑜等地而言,几个世纪以来,就是属于我国西藏地方的。门域的历史沿革,就最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

    据一八四八年曾在门地区担任代理"拉业"(管理门地区的行政官)的色拉寺格西(格西是喇嘛教最高学位)益西赤烈和曾到门域讲过经的色拉寺巴索活佛谈,按西藏高僧传记《白玛宁巴囊达尔》(白玛宁巴传)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错(注一)所著史书等记载,西藏分裂割据时期(九世纪到十三世纪)或更早一些的时期,门域这地方叫"培域吉莫穷",意为"隐蔽的(世外)幸福之地"。当地的统治者是"噶隆旺布"王朝。噶隆旺布的王宫所在地,名"域满扎康"(域即地方,满扎即喇嘛教敬神用的上小下大形似宝塔的供器,康即房屋或宫殿。因这一宫殿建在一上小下大的山坡上,故名。)噶隆旺布王时代,有一王妃名"卓娃桑姆",系门域南部人,后被神化。现今通行西藏的藏戏"卓娃桑姆",就是唱的她和噶隆旺布王的故事。戏文中有西藏妇孺皆知的几句话,大意为:"门域下方和印度交界处,云雾环绕着一座白色小屋,就是卓娃桑姆的仙居。"(注二)噶隆旺布王朝以后,当地统治者索卡尔娃统治门域时期,有两个不丹(不丹当时属于西藏)的喇嘛云游至此,在这里修建了寺院,西藏喇嘛教就在此流传。因相传喇嘛教中之"达尊神"在索卡尔娃所居之"域满扎康"旧址传过教,故以此地名"达旺",("达"即"达尊"简称,"旺",藏语讲经之意。"达旺"印度方面叫"TO WANG",译为"塔湾")。这就是门域的中心点,至今仍用此名。

    以上这些历史情况,带有若干神话成份,但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门域这地方,从有文字记载起,就不是属于印度的,而与西藏有着亲密关系。

    根据权威性的西藏官方文件记载,在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错(公历一四七五年-一五四二年)时期,喇嘛教黄教就开始在门域流传,到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错(一六一七年-一六八二年)时门域即正式统一到中国西藏地方版图之内,达赖喇嘛和西藏当局直接派出的僧俗官员和错那宗本,在门域行使完整的政教职权。关于这点,在五世达赖于铁猴年(即金阳猴年,一六八零年)发给门域僧俗官员、百姓的诏书中,有着明确记载。此诏书内称:"如同自达赖喇嘛根敦嘉错历世递传,在巴沃(有"英雄"之意)洞巴曲杰叔侄世代相传期中(洞巴曲杰可能是在门域传播喇嘛教的地方教主,叔侄相传类似萨迦教主之叔侄相传,因其倡导黄教有功,故此处称其为"巴沃" ),门区东部(指门域色拉山--即地图上的西山口--以南的部分)尽皆受持黄教之信徒。尤其是当以施主、法主(按:即达赖和达赖派到门域宣扬黄教的梅惹喇嘛?洛卓嘉错)之命于门区清查户数时,曾遵照此间(即达赖)所示:'如能无需兴兵动武,而由信士郎喀主扎(按:此人为统治错那一带的地方政教头人)和梅惹喇嘛协商,用善巧的方法使命令得以贯彻下去(指达到统治目的)的话,则不仅宁桑以下经噶林界上至阿力以上(宁桑、噶林、阿力,皆门或境内古地名,现仅知宁桑在门域西南部与不丹交界处。)的梅惹主寺(即达旺寺)、分寺的施主法溪(即寺属庄园),以及门区上下各地当可实行"僧差"制度(按:指有三子者第二子需入寺为僧之规定,这一规定一直通行到最近几年)。且凡向法令所及之户每户征集基于信仰而交纳之敬神粮夏秋十哲(二十哲为一克,每克粮约二十五斤),和为生者、死者作善事(之布施)以外的僧侣支应,以及基于信仰之运输乌拉,均可在错那以下(以下即以南,指门域)进行支派。'经如是立定誓约后,果能连同此间僧人(拉萨派去的喇嘛)忠诚地用温和手段贯彻了法令,使东起马果廷邦(门域东部地区名,一九五一年以前为西藏贵族桑颇?才旺仁增家的庄园)西迄古日(大约在门域西部与不丹交界处,具体位置未查出),凡洞桑(大约在门域东南部,具体位置不详)以上尽入西藏王之版图,厥功甚伟。"

    这件诏书接着谈到拉萨派去的僧侣、官员以及当地头人等,还在继续统一门域南部的一些地方,并谈到征收贡赋差徭兵役的一些规定和"厚待"边境地区的办法。最后确定"凡有关该区(指门域)发扬政教之令示,均由宗本(指错那宗本)及此间委派之代表(指拉萨派去的官员)与梅惹喇嘛?洛卓嘉错本人行之。所有僧俗尊卑人等,应勿违喇嘛(指梅惹喇嘛)之口头吩咐指示,是为重要。"此件发出之年月、地点为"圣地语史如噶(按:即印地语年分。因佛教关系,古时西藏行文除书明藏历年月外,还加上印地语年月)金阳猴年(即铁猴年)日行于宫之月(西藏古时计月方法,具体月份不详,日行于宫之月,即黄道月)下弦吉日书于自生圣之界救主之红山大宫(即布达拉宫)。"(原件尚未查出,抄件译文全文见附件一)。
据了解门域历史情况的西藏高僧格西益西赤烈和巴索活佛谈,这一时期门域的历史情况是这样的:五世达赖以前,门域对西藏还只有宗教上的从属关系。五世达赖派他的弟子梅惹喇嘛?洛卓嘉错到门域宣扬黄教,得到门域当时统治者的德巴?索卡尔娃(前边所提索卡尔娃的后代)和百姓的崇奉。宗教势力巩固以后,梅惹喇嘛即奉达赖五世之命,经与索卡尔娃和当时错那地方的统治者定本(头人)郎喀主扎协议,将门域统一于西藏,答应在统一后,门域仍由索卡尔娃管理。此时,达赖又派两名行政官员(一僧一俗)协助梅惹喇嘛和索卡尔娃管理门域行政事务。此二官员进入门域时,梅惹喇嘛要求索卡尔娃下令百姓欢迎,每户献一个鸡蛋,从而清查了门域户口,计"门巴三千户"。每户一个鸡蛋以后逐渐演变增加为每户一个"差岗"之差。(每岗约为二十到四十克种子之地,西藏农奴种一"岗"差地,就交一个"差岗"的差。差,即乌拉差役及贡税等。门域交差不以"岗"计,而以户计。)这一代索卡尔娃绝后,此二行政官员,以后就称为"拉业"(正音为"喇聂",原意为梅惹喇嘛之管事。实即直接由拉萨派出的管理整个门域的行政官员)。自此,西藏地方当局在门域正式行使了统治权。与此同时,梅惹喇嘛在"域满扎康"旧址,将旧教寺院改建为黄教寺,寺名"达旺噶丹郎杰拉泽",又名达旺贡巴(达旺寺)。达赖封梅惹喇嘛主持此寺。初规定此寺喇嘛二百名,后增为五百名,喇嘛来源由门巴"僧差"中补充,寺院由门域百姓支差供养。并规定此寺由拉萨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洛桑林扎仓领导,寺内历任堪布(总管),一直到一九五一年印度侵占达旺以前,均由哲蚌寺委派。从那时起,门域的宗教也全由拉萨方面领导。门域开始统一于西藏地方,其时间当在上述五世达赖诏书之前约二十五年,即藏历火猴年,即一六五六年。

    此后,西藏所属门域的范围,又略有扩展。据西藏当局于木蛇年十一月初一吉日(根据此件所说情况,当为一七二五年之木蛇年)给达旺寺及门域百姓之诏书内称:"现今已将'门'拉钦三部(大约即现在的邦金六部,邦金,亦译作邦钦,在门域西北部)、达巴五部(以后分为八部,在邦金六部之南)、绒朵松(门区东南部有上下绒等区,当指此)等沿尼牙夏河(另一文件作娘香河)一带,东面八莫鲁细(另一文件作瓦莫)等未入我治下之印度、珞瑜等人亦陆续入我治下,厥功甚伟。"(抄件译文见附件二)

    从五世达赖到十一世达赖(即从十七世纪后期到一八五三年),门域在行政上一直由西藏地方当局直接派出的两名"拉业"管辖,宗教势力范围属拉萨哲蚌寺领导下的达旺寺。此时门域全区,分为三十二部("部",藏语为"错",较小之"部"藏语名"定"。部相当于部落或行政村落。一个部内常包括几个自然村。)即:勒布错希(勒布四部),邦金定朱(邦金六部),达巴错杰(达巴八部),夏尼玛错松(夏尼玛三部),硕、将、下乌错基(硕、将、下乌三地为一部),申、纽错基(申隔、纽马为一部),利错基(利一部),曲错基(曲一部),僧地错基(僧地一部),南木希、天巴错基(南木希、天巴二地为一部。天巴,可能即前边提到的马果廷邦之廷邦),德让错基(德让一部),绒囊堆麦错基(上下绒囊一部,即古绒朵松),惹贡库登错基(惹贡库登一部),库如达木错基(库如达木一部)。南面和印度的传统边界,在昂巴达拉以南之吉惹巴惹地方。

    到十一世达赖时,水牛年(一八五三年)以前,管理门域的达旺两个"拉业"喜饶扎巴与东地不和,喜饶扎巴依靠英帝势力,在色拉以南之达隆、德让等地进行割据(向噶厦闹独立)。东地向噶厦报告。噶厦即派当时权贵夏扎比西(为签订西姆拉条约的夏扎伦钦的前辈)带兵前往处理。喜饶扎巴抵抗失败,逃到印度境内。夏扎比西要求英帝东印度公司引渡喜饶扎巴,英帝不允,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比西遂与东印度公司代表订立了一份条约,英印保证喜饶扎巴不向西藏所属门域进犯。但因喜饶扎巴与英帝勾结制造边境阴谋,夏扎比西后来派人将其杀死。(注三)

    从喜饶扎巴事件中,清政府驻藏官吏和西藏地方当局已认识到英帝侵吞我国西藏地方领土的野心,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统治。于是从一八五三年起,除仍派两名"拉业"管辖门域外,并给予噶厦所属错那宗僧俗二宗本管辖门域之实权,将门域正式作为错那宗的一部分,实行双重领导。在这以前,达旺拉业名义上虽由西藏地方政府直接派遣,实际上多半从达旺寺的高级喇嘛中就近委任,管理门域之实权在达旺寺,在宗教系统。管理制度改变后,门域全区行政职权主要由错那宗本负责。从此,错那宗本在距达旺数里的将卡尔地方设立宗政府,修有两处木房,称"邦康贡"(上木房。僧官宗本住处)和"邦康洼"(下木房。俗宗本住处)。两名宗本夏季住错那,冬季住达旺。住错那期间,门域公务由两宗本派留的两个代表处理。西藏地方政府同时规定,门域较重要的政教事务,由"达旺朱哲"(达旺六人会议)共同商讨处理,这六人即错那僧俗宗本二人(宗本不在达旺时,由其代表参加)、拉业二人(一八五三年后,只设一个拉业,但名义上仍为二人)、达旺寺堪布一人、达旺寺代表一人。有关达旺寺所管重要政教事务,由"达旺希哲"(达旺四人会议)共同处理,四人即拉业二人、达旺寺堪布一人、寺院代表一人。这种改变,对内是加强了政权统治,对外来说,使边境官员互相钳制,意在防止投敌、叛变等事发生。与此同时,门域的行政区划和差赋征收办法也略有改变。(注四)在此以前,门域所有差役贡赋,全由达旺拉业和达旺寺支派征收,从这时起,改由错那宗本和拉业两方支派征收,而拉业征收部分,主要用于当地寺院开支。错那宗本在色拉(山)以南,设了三个支差收税点,即:申隔、德让、达隆,以后因德让、达隆变为达旺寺"曲溪"(寺属庄园),此两地差役贡赋,由达旺寺派人征收,但其中一部分交错那宗本支用。因宗本及寺院所派人员在上述三地支差收税,处理诉讼等,代行宗本职权,故当地居民也称此三地为"宗",实际上与一般之宗不同。(其中申隔宗支差收税范围包括申隔、纽马两地,有的把纽马也叫宗)。这样,原门域三十二部,以后就成了八个地区,即:勒布错希(四部)、邦金定朱(六部),达巴错杰(八部)、夏尼玛错松(三部)、硕江达(即硕、将、下乌)、申隔宗(即原申隔、纽马)、德让宗(包括原德让、南木希、天巴、利、曲、僧地等部)、达隆宗(包括南部边境各部共十五个村)。

    同一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对门域还加强了经济上的控制和剥削。除差赋外,噶厦的"拉恰列空"(原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总务的机构)"摘康"(直译为"米库",实即财粮库)派"摘珠"(征购大米的官商)每年到门域征收、征购大米,垄断盐、米交换。此项大米一部分专作拉萨传大召、小召时三大寺喇嘛食用,称"翁摘"(经米),一部分供给清政府驻藏大臣及其官兵食用,称"嘉摘"(汉米,意即汉官食用之米)。同时规定驻藏大臣等盖房所需木板,部分也由门域贡纳,这份木板称"嘉板"(汉板)。清政府在藏官兵撤消后,此项"嘉摘"改为藏银三千两,由"摘康"向"波康"(军饷库)交纳,仍名"嘉摘",直到一九五一年才取消。

    上述情况,自一八五三年一直到一九五一年印度侵占达旺前后,基本上没有变动。门域与印度接壤的这一段中印传统边界,也一直没有变动。一八五三年夏扎比西前往处理喜饶扎巴事件时,清政府驻藏大臣曾派汉族官员同往,与夏扎共同视察了边界,认定中印边界在昂巴达拉以南。这以前,西藏门域所属昂巴达拉以南的吉惹巴惹地方,租给了印度方面,议定每年租金为五千卢比。西藏地方当局代表夏扎比西和英帝东印度公司代表在关于喜饶扎巴事件之来往函件中,都提到此项租金照付。这项租金,每年由达旺拉业派达旺寺人员和达隆地方头人等到印方收取,取回后其中五百二十二卢比由拉业上缴噶厦,其余由拉业、达旺寺、地方头人等分用。格西益西赤烈一九四八年在达旺任拉业时,还曾派当地头人和一个名叫尼玛的商人作他的代表,收取了这项租金。益西赤烈回拉萨时,亲自将其中的五百二十二个卢比折成的藏银交给了噶厦,他自己分得一千卢比。水牛年(一九一三年),西藏地方政府鉴于派往印度方面收取此项租金之头人等,常受印度方面贿赂,擅自应允不利于我方之条件。因而勒令错那宗本,令当地僧俗头人及边境村落头人等,具结保证前往印方收款时,"丝毫不得有不计利害,只图取款到手,而订立具有非法内容之文件,或听任摆布,而保证承担满足对方欲望等等使边界事权旁落,招致纷扰而使汉、藏长官为难及增添麻烦之事发生。"(全文见附件三)。这一保证书,至今尚保存在错那宗本移交之文件中,上有达旺寺堪布以及包科、白咱林、尧布郎钦、卡拉丁等十多个边境村落头人的签名盖印。

    铁虎年(一八九零年)、铁猴年(一九二零年),西藏地方政府错那宗本,曾清查门域户口和差赋。藏历铁龙年一月十四日(一九四零年二月二十二日)十四世达赖举行坐床典礼之前,错那宗本奉噶厦命令,为向达赖奉献供养,又在门域清查了户口,并造了户口单(全文及户口见附件四),计门域八个地区共有大小差户二千二百零六户,规定每四户合为一个"差户",每"差户"需向达赖交银七钱五分。在此户口单中,所列达隆宗内靠中印边界村落名,与上述保证书(附件三)中村落名相同。户口单中都有头人签名盖章。

    综上所述,完全证明,整个门域地区,"几个世纪以来"就丝毫无可争辩地是属于中国西藏地方的。尼赫鲁说这些地方属于印度,没有半点根据。
    印度侵占门域之经过
    印度侵占门域以及珞瑜、察隅等我国大片领土的"根据",是想以所谓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界线。而这条非法的线,不仅中国任何一个中央政府从未承认,连无权处理边界问题的西藏地方当局也从未正式承认。

   根据出席西姆拉会议的西藏地方当局代表司伦夏扎?班觉多吉等事后奉达赖之命所编的《西姆拉会议情况及材料汇编》(原件名《木虎年英、藏、汉在印度圣地议约情况汇编》)里记载,这条线,根本不是尼赫鲁所说"在充分讨论之后划出,其后为正式换文所肯定的"的。实际经过是,西藏地方当局代表夏扎在英国代表麦克马洪欺骗下,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陈贻范,在德里就这条线的问题进行了密谈和交换了信件。一九一四年二月,当麦克马洪派人把英方一手制造的标有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地图送交夏扎时,夏扎开始表示反对。他"当即指出是项地图将咱日莎玛(新咱日山,即地图上的杂热拉)、咱日错噶尔(咱日白湖)(以上两地都是距马及顿不远的珞瑜境内朝圣地)等以及错那(宗)方面之达旺(指门域)相当广阔的属于西藏的地方划进去了。并向其指出不仅西藏领土被划入英国范围,而且因未受西藏政府委托处理英藏划界问题,无从决定。"当时英国代表对西藏地方代表进一步施加压力和进行讹诈,无耻声言"对西藏事业(指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业)英国政府一直给予了很好的帮助,今后仍要尽一切可能给予帮助,西藏方面也应该很好地考虑。"并以"酌情给以武器(五千支枪、五十万发子弹)为诱饵,迫使夏扎在提出一些保留条件后同意了这条线。事后这个亲英分子夏扎也承认"正如所谓,在特殊情况下,有时鸩毒亦成良药。"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马洪在一九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写给夏扎一封信。信中说:"前此于二月间,您曾说关于印藏边界所交换之两分地图中所标明的自艾以苏惹斯山(ISURAZIP)至不丹边界之界线,若经西藏政府决定,您可同意。关于此项问题,现按下述内容决定:甲、英属地界内,如有藏属庄园百姓者,英方不予占管和争夺。(按"情况汇编"记载,夏扎在提出这一项保留条件时,还有"并商定门域内世家、寺院之收入仍留交原主各自征收,而以政府收入拨给英方。" )乙、错噶尔、咱日莎玛等重要朝圣地如被划入英方自边界起一日途程以内时,此等地方仍旧划归西藏,并按此情况将边界加以改变。丙、听说对上述两项内容西藏政府已表同意并已经决定。我想您如能赐予关于肯定此项问题之明确答复,我将感到无限愉快。"

    信中接着谈到有关门域、珞瑜等地的税收问题,可以在以后"友好"商议解决。(注五)

    除此以外,并不曾有什么"专约"或"正式换文"。

    到了七月三日,麦克马洪在妄图唆使夏扎与其共同迫使陈贻范在西姆拉条约上正式签字时,又搞了一个骗局,即把西姆拉会议以外的所谓"英藏疆界地图"(即麦克马洪线地图)也端到这次会议上。但陈贻范对条约严辞反对,拒不签署,对其鬼祟活动置之不理,麦克马洪和夏扎只好"遂就陈贻范亲眼看到的另一张桌子上放置的由英、藏、中三方具名的条约一份(即所谓西姆拉条约),'中藏(疆界)地图'一份,有关藏英间商务问题的条约一份,'英藏疆界地图'一份,载有'中国方面在未签署正约前本约所载中国所享有权利全部无效'的附件一式两份等立即由英藏双方盖印签署了。"(见"汇编")

    从上述经过看,所谓"英藏疆界"虽然夏扎签了字,但在麦克马洪和夏扎交换的信件中所保留的问题此后就再无下落。因此可以说,即使是西藏地方当局,也并未与英国代表把这条非法的线最后"肯定"下来。西藏地方政府对这条线也从未确认,对此线以南的门域等地,从未放手。而英帝则明知这条线不合法,一直到一九四二年以前(注六)未敢公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四四年),英国曾几次派人到门域一带活动,测绘地形、照相等,但都假装是什么采集植物标本和旅行的,并因持有拉萨西藏地方当局所发的通行证和"乌拉马牌"(无偿支用马匹等的牌照),始得进入门域。

    据熟悉门域情况的藏族人士益西赤烈等谈,英国第一次武装侵入门域,是在木猴年(一九四四年)年初。先是英人通过门域边境百姓送给了错那宗本和"达旺朱哲"一封信,说他们要到达旺来。西藏的官员、头人等,以为还是什么"植物学家"之类人物,未予注意。但不久,就有两个英国人、一个藏语翻译率领五百英属廊尔喀雇佣兵,带三百驮军用物资,突然侵入门域,直接到了达旺。在达旺寺下的草坪上搭帐扎营,构筑工事,设立?望哨所。两个英国人四出"拜访"当地官员、头人,送礼拉拢,宣称门域已由西藏政府给了英国。英军的这些侵略活动,引起当地居民的惊惶和愤恨。这时,负责整个门域重要政教事务的"达旺朱哲",一面向英人提出抗议,要求英军撤出门域,一面派人日夜兼程到拉萨向噶厦报告。噶厦复信答称(大意):门域向属西藏,从不曾答应给英国。不过我们和英国是要好的,可以好言将其劝走。"达旺朱哲"得此信后,又一再向英人提出抗议,当地居民、喇嘛等,群情激奋,也一再到达旺寺下集会向英人抗议示威。英人见势不妙,恐遭当地群众袭击,于是先从达旺寺下搬到远离人家地方,群众及官员、头人等继续去提抗议,英军只好退回到色拉山以南的德让宗。到德让后,就撤了德让、达隆等地的"佐根"(总头人),换成亲英分子,每月给六十卢比工薪。到木鸡年(一九四五年),英人又下令,色拉山以南德让、达隆等地百姓不准再给西藏地方政府所属错那宗本、达旺拉业、达旺寺等支差纳税。而规定每户每年要给英军当局交五个卢比的税款。同一期间,武装侵入门域以东西藏所属珞瑜的英国军队,遭到了"珞巴"(珞瑜人)激烈的武力反抗,英国军队有不少伤亡,因此侵入门域的英军,一直到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时为止,未敢越过色拉山。

    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七年三年多时间内,门域南部(色拉以南)虽为英军侵占,但西藏地方政府所属错那宗本、达旺拉业以及当地官员、头人共同组成的"达旺朱哲",并未放弃行使行政职权。错那宗本和"达旺朱哲"每年都向噶厦数次报告英军侵略活动情况,噶厦也多次指示门域官员、头人,门域土地不能放弃,差税照旧征收。"达旺朱哲"就按这些指示不断向英军提出抗议。英军虽规定色拉以南百姓不准给错那宗及达旺拉业以及达旺寺等支差纳税,但在距军营较远的地方,百姓照旧给西藏地方政府所派的官员、头人和寺院支差纳税。一九四五年以后,达旺拉业和达旺寺派驻德让、达隆等地的官员征收不到差税,但"达旺朱哲"转达噶厦的命令,不准这些官员撤回,收不到差税也要驻守疆土、百姓。这两个官员及随员一直到一九四八年才被印度军队用武力赶回。在此期间,印度方面所租西藏门域边境吉惹巴惹地方的租金,也照旧交纳,直至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时,西藏地方政府曾就英、印来电,复电印度总理尼赫鲁和英国驻新德里高级专员,继续要求印度"归还所有被逐步划入印度的西藏领土"。门域就是所提到的领土之一。印度独立后,一方面在给西藏当局的复电中表示希望"达成双方均愿接受的新协定",一方面又想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继承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遗产,并进而企图把英国未实现之侵略计划加以实现。

    在门域继承英帝势力控制色拉以南之印军,一九四七年下令不准色拉以北"羌"地区的百姓到原属他们的草场上放牧,激起了"羌"区百姓的强烈反抗。同年冬,又在门域和不丹交界处之宁桑拉(拉即山)--加东拉--切拉一带,片面划界,设立所谓界碑,把门域当地居民的草场划入不丹境内,当地居民砸了这些界碑。到一九四八年夏,印军又到达旺拉业和达旺寺派驻色拉以南德让、达隆之官员住处,用武力把他们赶回色拉以北。在色拉以南,强行推行政令。并声言要越过色拉,占领达旺。"一九四八年西藏地方政府与印方交涉归还领土的提纲"(此提纲经司伦大扎于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日批准,看情况在这之后已由西藏"外交局"向印方谈过)中,再次要求印度把包括门域在内的"所有西藏土地、庄落、百姓均应归还西藏政府。"提纲中还指出:"由于印度政府制造了占领西藏领土门和察隅方面的新情况,致使西藏人民极为痛心和深感惶惑不安"。同年九月,西藏地方政府派驻门域的达旺拉业乌金却旺和其弟代理拉业益西赤烈,回拉萨报告印军侵犯边境情况时,要求西藏地方政府收回门域失地。据益西赤烈记忆,当时司伦大扎答称:"门域失地,一定收回,现正和印方交涉,可暂缓计议。"

    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一年,印度在中印边界上,大体上保持了英国侵占我国领土的状况。我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之际,印军就大举向北深入,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一九五一年二月七日印度军队越过色拉,到了门域中心达旺。二月九日,印军卡辛(KHATHING)少校向居民发出公告说:印度行政权直达绷拉(即棒山口)以南的全部地区。并说,西姆拉会议时西藏已将这些地方给了印度。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错那宗本(错那宗本冬季住达旺)和达旺拉业,限期要他们离开达旺。当时的错那宗本多仲、噶丹协苏?桑杰益喜、拉业土登群培等。回答印方说:"门域是西藏领土,没有噶厦命令,我们不能离开。"达旺僧俗百姓,也自动集会,要求印军退出达旺,要求宗本收回门域失地。错那宗本及达旺拉业以及噶厦"拉恰列空"派往达旺之"摘珠"(征购大米人员)等将以上情况,迅速报告了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于藏历铁兔年二月二十九日(即一九五一年四月六日)向错那、门域发出了命令。命令写道:

    "错那宗本,达旺四员(指达旺二拉业、达旺寺堪布、达旺寺代表)错那及门之上下三区的头人、百姓、商人一应尊卑人等一体知照:

    经'拉恰列空'转来上述地区'摘珠'之报告称:最近在门达旺,有据称为印度代表的"莎黑"(对英、印官员之统称)声称已将门且拉和错那、门间以及绷拉以上(即以南)的土地、房屋、百姓等划归印度所有,……等情。据此,查此等新的作法,木虎年之西姆拉英藏条约并未明文规定,其后我政府亦无任何因不慎而予以承认之事。今印度政府官兵越境不断进驻我之领土,乘人之危,恃强侵凌,就其此等作法而言,原非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可。但念在自英政府统治印度之时起,(印度)与我政府一直亲善,此次当系该方面之印度政府官员中个别不晓事者伺机而发,滋生事端,而不可能系奉印度政府之命而为。总之,为了在无可争议地属于西藏的门域境内的土地、百姓,免于被欺凌侵吞,应下令维持原来状况,(对此)此间当即通过印度政府驻拉萨代表向印度政府提出,一俟得到答复,当即令知。……"(原件系从错那宗本处查出,上有噶厦印鉴。全文见附件五)

    这时,西藏地方政府"外交局"已在铁兔年二月十二日(一九五一年三月十日)接到印度政府经由其驻亚东商务总管转来的口头通知,云:"印度政府已派一代表到错那附近的门达旺地方去接收达旺。迄今西藏印度之间有着极其亲善的关系,因此,以前没有去接收。由于汉人在跟西藏打仗,因而此次只好进行接收。并按照从前一九一四年所订立而经达赖喇嘛、夏扎伦钦、西藏地区大会、三大寺、噶厦盖印的条约内标明的边界--麦克马洪线进行占管。"(是否有这些印鉴,正查)"现在派遣印度政府的一位代表和少数部队前去达旺,并令其于公历二月间到达该地。"西藏地方政府接到此项通知和错那、达旺官员报告后,正在亚东的西藏"外交局"(一九五一年达赖逃往亚东时随行噶厦之外交局)于四月间派其职员仁希(四品官)吉布巴经由印度驻亚东商务总管向印方提出了意见。谈到印度侵占达旺,是"想侵吞西藏的地方","向西藏政府伺机发难"等。
这期间,印度政府及其军队不顾西藏地方政府的抗议和门域百姓、官员、头人等的反抗,又继续在色拉以北(即门域北部)加紧委派头人、推行政令,勒令百姓停止向西藏错那宗本、达旺拉业等交纳差税,而由印度方面向每户居民(每年)征收五个卢比的"灭拉"(藏语烟火税)。不准西藏地方政府"摘珠"在达旺征购、交换大米。同时在"门巴"中进行欺骗宣传,说什么;珞谕、门域都是十三世达赖时夏扎司伦出卖给印度的。现在印度军队是收回领土,不是侵占。废除西藏政府的苛捐杂税,正是解放你们"门巴"。还向当地居民施以小恩小惠,发点破衣服,低价出售点大米等。同时在达旺建立军营,派部队继续向北推进,到一九五一年年底前后,已进抵绷拉(捧山口)、朱贡桑巴(仲昆桥)一线,在各路口上建立军事哨所和检查站。至此,整个门域,除包括七个小自然村、一百多户人家的勒布区(即勒布错希)外,全被印度侵占。

    这些情况,错那和门域官员、头人等曾屡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报告,西藏地方政府于藏历铁兔年八月十七日(一九五一年十月十六日)再次向错那宗本等发出命令,命令写道:

    "错那两宗本、达旺聂仓(即达旺寺总管)、新旧"摘珠"(采购大米人员)同晓:

    案据汝等专差呈送之七月十五日(公历九月十五日)之报告,此间已于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九月二十五日)收到,经阅并已呈报达赖喇嘛。所有呈称:印度政府官兵新生事端,进占达旺,曾屡经与之商谈开导,令其撤退,但不仅毫不听从,反而声称自门之西至'粗康'以下,绷拉(山)之东一带至桑颇所属中马果(即地图上之马戈,原为西藏贵族桑颇家的庄园)(注七)均属他们所有。错那宗簿册载明之差赋及"摘珠"支用运米驮牛等均被停止。……等情,原呈详尽,均已详悉。门域之土地、庄落、百姓,西藏政府先后均未赠赐给过印度政府,但印度政府却对我方伺机而发,新生事端,门巴百姓对前途真象不明,暂时为其甘言轻诺之欺骗手段所惑,对我方已经或正准备进行反对,此种情况,绝对不能置之不理。现汉藏双方和平谈判已成友好协议,关于门的土地、百姓问题,不久当即可发去便于处理之明白指示。所有门域西至'粗康'以下,东面至马果等土地、百姓,绝不能给予(印度),不可稍有贻误。汝等宗本、达聂(达旺聂仓)、新旧任"摘珠"等,勿庸来京(指拉萨),即在当地常驻。所有征收差赋、执掌法律,以及摘珠进行之贸易事务等等,均应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进行办理。对门巴百姓亦应将上述内容向其详细说明,并应设法争取人心向我,秉公持正,善待他们为要。仰即遵照。

    铁兔年8月17日"
(此件从错那宗本档案中查出,原件有噶厦印鉴,全文见附件六)

    这个文件再次证明,西藏地方政府对英国搞的所谓麦克马洪线也好,对印度想造成既成事实的武装侵占也好,都从未承认过,而是坚决反对的。对门域的领土权利一直没有放弃。(注八)

    从一九五一年到西藏叛乱发生之前,印度的势力大体上稳定在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控制着勒布区以外的全部门域。印度把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我国领土,划为东北边境特区,东北边境特区之下,又分四个边境区,把门域划为卡门边境区,设一政治专员驻邦迪拉,即地图上的波的山口之下。卡门边境区之下设塔湾区,即达旺区,管理门域北部。在达旺设一行政官(有的译为警察局长),有两个助手,管理户籍、治安等,境内驻军参与一些行政管理。门域之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等改变不大,大体上仍沿用西藏地方政府统治门域时那一套,只是换了人。把原来的差役乌拉等,部分地改为单一的货币税。印军支用劳役,给以少数代价。达旺寺所属庄园制度未变。

    这期间,印军着重在收买人心,清除西藏地方政府统治势力。如宣传西藏统治门域时差税重,印度统治差税轻。一九五三年赶走拉萨派去的达旺寺总管家绛村尊珠,另选新管家,禁止拉萨哲蚌寺按旧例派到达旺寺的堪布进入达旺,一九五四年年初,又将西藏地方政府派往达旺了解情况的绛村尊珠(即原达旺寺总管家)逮捕,关了三个多月,然后"驱逐出境"。从一九五四年起,封锁中断了错那与门域间传统的农牧产品的交换。过去错那一带主要靠以畜产品、湖盐等换取门域的粮食,印度施行粮食封锁后,造成我边境居民生活困难,借以挑拨我汉、藏关系,说什么:你们是解放军的百姓,解放军为什么不管,你们要粮食,可以搬到我区来。一九五二年冬,一印度巴布(印语先生、官长之统称)基比率五名士兵,越过仲昆桥北进十多里,到我错那宗辖下勒布区之勒村,以威胁利诱手段,令勒村头人向其交出勒村一带的土地、户口统计单。这个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的企图遭到头人拒绝后,接着又制造了克吉郎草场纠纷,把这个草场划入了印军辖区之内。克吉郎为仲昆桥以西三十公里处一个长十六公里的山沟,共有六十八个放牧点,在勒布区境内,为勒村所有,并在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北,与印军控制下的邦金区相邻,勒布、邦金两区人民共同在此放牧。一九五二年以前邦金百姓每年按例向勒村百姓交藏秤七十七斤酥油的草租。一九五三年春,印军一翻译阿祥带五名印度士兵和六名邦金百姓又到勒村,以武力恐吓勒村头人和百姓,宣布克吉郎草场属于印度。事后又挑唆邦金区头人、百姓,禁止勒村百姓到这个草场放牧,勒村百性被迫每年向邦金头人交若干酥油、青稞酒和藏银,始得使用这个草场。而在尼赫鲁九月二十六日(一九五九年)给我周总理的信的附注中,却把这个草场说成是属于印军控制下的邦金的。印军在霸占这个草场同时,还曾宣布仲昆桥以北一公里的沙则向西到拉则山口(克吉郎牧场之北)以南是印度的领土。关于这件事,勒布区人民曾多次报告错那宗本,错那宗本也多次向噶厦报告,要求"收复失地"。藏历水蛇年(一九五三年)九月十八日,噶厦在给错那宗本复信中说:"你处九月三日的报告,已于九月十八日抵达此处。所呈邦金伦布人(指带领印军侵占草场的邦金区伦布村人)受印度挑唆,强占勒巴草地牧场四十五个(指六十八个牧点中的四十五个),若不能收回,则勒巴(即勒布区人)即将离散一节,若果真如此,则印军占据'门'地方一事,确不能容忍。现已确定通过中央外交部不久向印度政府交涉区别边界问题。在此期间,勒巴各头人、百姓,勿需难过。应依旧安业定居,不久定将失地收复。即此善予晓谕。"这些材料又一次证明,连自认为得到印政府同情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对印度侵占门域也极为不满。

    不过总的来说,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九年春西藏叛乱发生以前,印度军队还很少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

    但自从我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山南展开平息叛乱以后,侵占我门域的印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制造边境紧张局势。
首先,印军设在门域北部的各个哨卡、检查站,按着印度政府的布置,包庇和接应西藏武装叛匪进入门域。第一批从这里外逃的是劫持达赖喇嘛的西藏叛匪首脑分子,他们在三月三十一日通过仲昆桥(与当地居民所说藏历二月二十二日正符合),到达桥以南八公里的曲冬姆印军检查站时,立即受到了礼遇。关于这个情况,印度总理尼赫鲁一九五九年四月三日在人民院发表的关于达赖喇嘛的声明中说,他得知"达赖喇嘛派来的一位使者带来了一项信件到达了我们东北边境特区的边界检查站楚特芒穆。""达赖喇嘛在三月三十一日晚上带了八个随行人员进入我国国境。""我们曾指示那里周围的各个检查站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应当怎样行动。因此,当他进入我们的国境时,塔湾区--它是东北边境特区,靠边界的卡门县的一部分--的助理政治专员迎接了他。稍后一些时候,他一行的其他人员也来了。同他一起或者在他以后来的总人数是八十名。"(楚特芒穆,即曲冬姆,是门域邦金区内一个地方。"塔湾",即达旺,门域的中心地点。所谓进入印度国境,是指进入了印军控制下的我门域地区,实际上,印度的"国境",还在这以南约一百多公里。)这之后,据外电报道,这股叛匪首脑在四月五日到了达旺,十二日到了邦底拉(我门域德让宗境内波的山口下),据说四月十五日达赖和叛匪首脑们在这里举行了会议,尼赫鲁的特使到这里来"欢迎"达赖,并和达赖"会谈"。达赖一行到四月十七日或十八日才进入了真正的印度国境。

    在这前后,从三月底到四月底,经土仑山口、棒山口、马哥、曲冬姆等印军哨卡(亦称检查站),逃到印军占领下的门域的西藏武装叛匪达五千多人。其中包括组织领导西藏山南区叛乱的叛匪头子恩珠仓?公布扎西和朗色林等。他们一进入印占区就得到了"保护"、供给和医药。有的还从印占区回来进行阴谋活动。

    大批叛匪逃到印占区以后,印军的绷拉、马哥、曲冬姆等哨卡就在一九五九年四月间普遍增兵,经常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到我军已实际控制的地区进行所谓"巡逻",进行这种活动最频繁的,是曲冬姆哨卡(即所谓楚特芒穆检查站)的印军。前边已谈到,早在一九五三年春,驻曲冬姆印军就曾越过仲昆桥以武力恐吓,向勒布区勒村居民宣布沙则和拉则山口以南的克吉郎等地属于印度,并挑唆其控制下的邦金人霸占了克吉郎牧场,但其后印军却很少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这次,叛匪刚刚过去,印军就决定实现这个进一步的扩张计划。一九五九年四月,越过仲昆桥到桥以北一公里处的沙则和兼则马尼(沙则为深谷河边一荒草坡,北端一个"转经墙"藏语名兼则马尼)第一次搭了一个哨棚,作为"巡逻"时的休息点。七月,曲冬姆检查站检查官(藏语翻译)巴布原丹和巴布达瓦率印兵七人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到克吉郎草场和拉则山口绘图、照相,并在拉则山口妄自插了个木牌,以示"中印边界"。七月以后,印军就几乎每天越过仲昆桥到沙则"巡逻",早来晚走。

    到八月七日上午点三十分,我边防部队巡逻分队在仲昆桥北与又前来"巡逻"的七个印兵相遇,我军当即以手示意令其退出仲昆桥以北我军警戒区。他们退到了仲昆桥。到十点三十分,印兵喊来了他们曲冬姆检查站检查官兼藏语翻译达瓦。我军当即向他提出:"你们军队今后请不要到仲昆桥以北来逛,我们常到此巡逻,双方发生误会不好。"达瓦答应回去告诉印军。可是到当天下午十四时,印军多人就又向北进到沙则,有的还爬行搜索,作出战斗姿态。八日下午,又有印军军官一人带十三名士兵到沙则一带活动,我边防战士令其退回,他们不予理会,反而在沙则停下来做饭吃。九日,印军又来沙则。到十二日,印军两军官带士兵数人到沙则察看地形。十三日,印军就到沙则搭设帐篷。十四日上七时十五分,我边防军巡逻队到达沙则时,印军已在沙则设立了哨卡,在沙则北端兼则马尼布置了岗哨,马尼墙(转经墙)上插上了印度国旗。我巡逻队被阻在兼则马尼北头,我军令其退出。印军方面一个自称为印度"外交部特别院院长"、上校军衔的军官回答说:"我们是政府派来的,没有政府命令,我们不走。"他一面嘻笑着强调中印友好,一面又表示不能撤走,话中胡扯乱弹,软中带硬,赖着不走。这样,印度军队就在印度政府一再喧嚷的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北进一步武装占领了我国领土沙则和兼则马尼。当时,我军为顾全中印友好大局,并未对印军这种屡次进行挑衅、武装占领我国领土的严重行为给以应得的处置,而只是多次地向印军提出警告。但迄今印度军队未从沙则和兼则马尼撤退。

    而在印军武装侵占了我国领土沙则和兼则马尼半个月以后,正当印度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华高潮的时候,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在印度联邦院毫不顾及事实地反咬我国一口说:"一九五九年八月七日,中国巡逻队在东北边境特区卡门边境区的兼则马尼越界进入印度领土。他们把我们的人数大大处于劣势的巡逻队推回了一两英里,一直推到仲昆桥。八月十四日,中国另一支巡逻队试图从侧面包围兼则马尼,但是没有成功,后来他们撤退了。"

    上述经过,可以简括为以下几点:

    (一)印度(以及统治印度的英国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门域,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侵略步骤分为两步。第一步,一九一四年,英国驻印度外务大臣麦克马洪一手制造了一个所谓麦克马洪线,妄想把属于中国的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吞进英属印度之内,其中包括门域的绝大部分地区。但由于这条线是完全非法的,英国在二十八年中不敢公布这条线(一九四二年第一次公布)。在经过了三十年之后(即一九四四年),才敢下手(当时中国正处于艰苦抗战时期)。第二步,一九四四年英属印军进入门域,占领了色拉以南地区。但它遭到了从当地居民到西藏地方当局的反抗,色拉以南被占地区的行政权仍在西藏地方当局手中。

    (二)第二个时期,印度独立后这一时期,他们分三步走。第一步,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一年,印度继承了英国的侵略遗产,侵占着色拉以南地区。第二步,一九五一年年初到年底前后,选择了我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的时机,推进到了所谓麦克马洪线,从而把英国也未敢实现的侵略计划加以实现。第三步,西藏叛乱发生以后,印军就进而频繁地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进一步侵占我国领土。它一面侵占我国领土,一面又大叫我国"侵略"了印度。

    在回顾了门域的历史和印度侵占的经过之后,可以得出结论:"几个世纪以来",门域和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其他被侵占的地区就是属于中国西藏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习和传统"都是这样"确定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九月二十六日给我国周总理信中曾说:"印度的边境是几世纪以来由历史、地理、风习和传统确定了的")。印度侵占我国领土门域及其他地区,是下定决心要继承英国的侵略遗产,而这份"遗产",第一,是完全非法的;第二,就这份"遗产"的绝大部分来说,英帝国主义也没敢和没有能够抓到手。而印度在独立以后,主要最近八、九年间,一步步地把这片我国的领土抓了过去,甚至超过了这份非法的空头的"遗产",谁侵略了谁,难道不是很明显吗?

    尼赫鲁有一个时期,很反对从历史上谈中印边界问题,甚至近几十年的历史也反对。他说:"在历史上你把线划在什么地方?历史中充满了机遇,充满了盛衰,……如果那样追溯的话,今天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国家不可以从根本上被动摇和分裂。"(见印度总理尼赫鲁九月十日在联邦院的讲话)最近一个时期,他又特别喜欢谈历史,一谈就是"几个世纪",可是他又不得不承认他所坚持的、我们坚决反对的非法的所谓麦克马洪线,是四十五年前才搞出来的,其中有二十多年是没有敢端出来见人的。而印度"国民先驱报"又提醒他说,"东北边境特区(按:即包括被印度侵占的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我国领土的地区)至少有九年是处在印度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这个时间大体和一九五一年印度军队深入侵犯我国领土时间相符,而"九年"不等于"几个世纪"。而在这八、九年中,印度并没有取得什么"行政管辖权",因为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从没有把行政管辖权放弃。如果勉强把武装侵占叫做取得行政管辖权的话,那么,这种权利是凭什么和怎样取得的呢?看来,尼赫鲁已经意识到,承认继承英国侵略遗产,是很不光采的,因此为了给这条非法的线找根据,就不得不搬弄他编造的历史了。
   注释

    注一:据格西益西赤烈和巴索活佛谈,六世达赖仓央嘉错出生于门域夏尼玛错松(夏尼玛三部)之色如错宇松地方。此说与《历代达赖喇嘛事略》中所载"仓央嘉错生于一六八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藏南宇松地方人"相符。又错那宗档案中,专有一件公文是谈照顾在门域六世达赖家属的(只见目录,文未译出)。这也是门域属于我国西藏地方的很好的证据,十四个达赖,有的生于西藏,有的生于青海,有的生于西康、内蒙古,却不曾听说有一个生于印度。

    注二:据熟悉门域情况人士谈和门域户口调查记载:达隆宗境内木新村之南有一"拉佳拉"地方,即为"卓娃桑姆"出生地。有"拉佳拉寺",即为"卓娃桑姆宫",有七克二升种子香火地。

    注三:尼赫鲁九月二十六日(一九五九年)给周总理信中说:"一八四四年和一九五三年同门巴人""订了协定""把印度政府的权利扩及到他们身上"。实际上,门巴人从来没有独立出面和印度订过什么协定。现已从艾奇逊所编"条约、协约、证书集"中查到的,有一八五三年一月二十八日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和印度东北边区代理总督代表所订条约一份,内容是"喜饶扎巴事件"之后,双方仍恢复友好关系。根本不是什么把"印度政府的权利扩及到他们(此处指门巴人)身上。"条约译文见附件七。估计英文是从孟加拉文译出的,译文中可能有错误,条约名字是艾奇逊故意搞错的(不提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订的条约,而提与门域什么"王"订的条约)。

    又从藏文文件中,查出一件藏历水牛年十二月十五日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与印府提斯浦尔方面代表达成的协议,内容是肯定以前的条约和协议的。估计就是肯定上述一八五三年的条约的。水牛年本应为一八五三年,但十二月二十五日已进入一八五四年,故说肯定"去年的协议"。全文见附件八。

    注四:一八五三年"喜饶扎巴事件"平息以后,西藏地方政府对门域南边边境更加注意。乃命令门域头人百姓签立了"水牛年(一八五三年)包括章纳河(色拉以南山下)和容纳河(达隆宗境内,靠近边境)流域在内的整个门域向达赖所呈效忠保证誓书"。原件已从错那宗档案中查到,因译文不正确,摘录主要内容,见附件九。
一八二二年(藏历水马年),德让、达隆、达巴等地头人又奉令向十三世达赖呈了"不放入外国人进入我领土的保证书"。内容摘要见附件十。

    注五:夏扎接麦克马洪一九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关于所谓麦克马洪线问题的信后,于藏历木虎年(一九一四年)一月二十九日(公历日月未查对出)复麦克马洪一信,同意"红线"及麦克马洪信中内容,所谓换文即指这两封信。夏扎此信抄件,是最近从西藏地方政府档案中查出的,是附在夏扎当时给司伦雪康信中的。全文见附件十一。

    在夏扎所编"西姆拉会议情况及材料汇编"中,说七月三日会议上"遂就陈贻范亲眼看到的另一张桌子上放置的……(所谓西姆拉条约等)……'英藏疆界地图'一份,……由英藏双方盖印签署了。"从夏扎给麦克马洪的信中,这地图当还在西姆拉会议三方在草约上签字(四月二十七日)之前单独签的。是否单独签的是作为草约签字,七月三日签的是作为"英藏双方正式签字",不详。

    注六:按我们报道材料,标有麦克马洪线的图最早见于一九四二年。尼赫鲁九月二十六日信中举出最早见于一九二九和一九三七年。

    注七:门域东部之马果、廷邦和卢古塘三地方原为西藏贵族桑颇?才旺仁增(即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的庄园。

    注八:据原达旺寺两管家在一九五四年报告,西藏地方政府在一九五一年印军侵占达旺后,仍派他二人留在达旺收税,他两人秘密收一九五二、一九五三年税款共一千零四十四卢比。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4-20
涨姿势了,感谢楼主!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4-20
这一小块地方还有可能拿回来吗?~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4-20
要是有地圖就更好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4-20
回 超巨星 的帖子
超巨星:涨姿势了,感谢楼主! (2014-04-20 13:18) 

好东西大家分享!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4-20
西藏南边从东到西全是域:察域(僜巴人地区)、门域(门巴族地区)、珞域(珞巴族地区)、主域(不丹)、哲域(锡金及其周边),最西边还有个麻域(拉达克)。今天都不在西藏(中国)控制之下。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4-20
域,还是隅?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4-20
回 fenghua25 的帖子
fenghua25:域,还是隅? (2014-04-20 19:57) 

反正是音译词,用哪个字都可以。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4-20
谢谢楼主的分享!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4-21
讲道理有毛用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4-21
回 上下求索 的帖子
上下求索:西藏南边从东到西全是域:察域(僜巴人地区)、门域(门巴族地区)、珞域(珞巴族地区)、主域(不丹)、哲域(锡金及其周边),最西边还有个麻域(拉达克)。今天都不在西藏(中国)控制之下。 (2014-04-20 19:22) 

其实对西藏内的波密,拉家里是强化并坐实了统治的。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4-21
回 北国江南 的帖子
北国江南:其实对西藏内的波密,拉家里是强化并坐实了统治的。 (2014-04-21 12:47) 

吃了亏就大力宣传的结果。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4-22
回 北国江南 的帖子
北国江南:其实对西藏内的波密,拉家里是强化并坐实了统治的。 (2014-04-21 12:47) 

什么意思?拉家里?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4-22
回 上下求索 的帖子
上下求索:什么意思?拉家里? (2014-04-22 13:36)

拉加里王······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4-22
山南拉加里王系


拉加里王系的先祖就是吐蕃王室后裔韦松的嫡系,占据现今西藏山南地区的曲松一带,经过数代累积,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西藏历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

“加里”的称呼源于加里寺这座寺院的名称。当加里寺建成之后,这一吐蕃王室的后裔便以“加里”为名,并在前面冠以“拉”字拉”是藏语里“神”的音译,由此形成了“拉加里”王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拉加里王系逐渐成为政教合一的地方统治集团,号“拉加里法王”。原曲松县旧名“拉加里”即由此而来。

公元13世纪中叶,元朝一统西藏各部,其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的“十三万户”中就包括拉加里。独特的地位使得拉加里王系一点点发展壮大起来。势力最大的时候,拉加里王系的权利范围包括雅鲁藏布江南岸、娘果大桥以东今山南地区的桑日、曲松、加查、隆子以及今林芝地区的朗县等地。

为了便于统治,拉加里王系的统治者在今天曲松县县城南侧的高台地北缘修筑了新的拉加里王府宫殿。王宫北临河谷,远远看去仿佛就高置于山顶。大概王族都有居高临下的习俗,从雅砻时期的雍布拉康到吐蕃时期的布达拉宫再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拉加里王宫,无不体现出王者君临天下受万人敬仰的气势。

到萨迦王朝时期,曲松一带由于拉加里王系的统治,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仍在行政上保持相对的独立。公元14世纪后期,帕竹王朝取代萨迦王朝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拉加里法王”便归顺帕竹王朝并向其进贡、纳税,因此帕竹王朝也没有在拉加里地区设立宗本制度,从而进一步维持了拉加里王系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

公元18世纪初,在清军入藏驱逐准噶尔部的战争中,拉加里法王因协助准噶尔军与清军对抗而在其后受到西藏噶厦政府的严厉制裁,被割取了部分庄园与土地,并由噶厦政府加强了对其政治上的控制。从此,拉加里王系的统治权利才日趋衰退。但是直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王系还统辖有拉加里(即现在的曲松)、桑日、加查、隆子四个宗,方圆达三、四百里的广大地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4-22
拉加里王朝

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西藏经历了将近40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在公元十二世纪左右,被迫不断西迁的吐蕃王室,从上部阿里返回了以埃尊赞布为首的一支嫡系,在今曲松县一带建立起一个史称“雅隆觉卧王朝”的小王朝。在今天的色物乡一带,埃尊赞布的儿子拉·赤列朗杰,建造了一座名为“加里寺”的寺庙,并且在此修建宫殿行使地方统治权。
从此,这一吐蕃王室的后裔以“加里”为名,并冠以“拉”(神)字,形成了象征权力与荣耀的“拉加里”这个姓氏。这个王室家族与佛教寺院势力的结合,成为政教合一的地方统治集团,号“拉加里法王”,也称为“山南法王”,行政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由于拉加里法王是吐蕃松赞干布的后裔,黄教政权也需要法王的支持,所以历代地方政权和达赖喇嘛,都对这个小王朝采取宽容态度。

在拉加里法王的领地,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最为可观的是辽阔的草地,而青稞只能在少量的土地上种植。因而,这一带居民主要以游牧为生。此地以富含金矿而闻名,金色被用来命名当地的河流,通常叫绒曲,也有另一个名字:赛曲,即金河。

拉加里王族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其属下的五十六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拉加里王从这些家庭里收差税,包括农畜产品、矿产和一些地方特产等等,所收的产品有一百多种,甚至漂亮姑娘也可以做为王宫的差役,连同她的父母也一起进宫支差。王宫直**理的牧场有二十五个,每个牧场都有一百多头牲畜。牧场一头牲畜都不杀,所以叫放生牧场。拉加里王吃的肉来源于辖下的差户拿粮食或钱去藏北换取。

研究拉加里家史的德国学者卡尔斯顿,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更鲜为人知的史料。他写道,拉加里家族通常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信徒,但他们习惯于在自己的家族中有一个“古辛”的家庭,这个家庭信奉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他们声称这是从松赞干布时代一脉相传下来的。他们,并且只有他们能在赤钦和这个家族的其他成员的葬礼上充当司仪。当这个家族的头领去世时,需挖一个陵墓,并用银子围裹,就像用金子围裹的达赖喇嘛的那些陵墓一样。

有趣的是,卡尔斯顿说,当赤钦参拜拉萨时,他习惯穿一身斜摆的衣服,只用一根猪尾巴扎在他的头发上,而不用任何装饰物。在正规场合,赤钦穿一身礼服,并戴饰物,包括很大的耳环和一条很大的白头巾。

“在晚期的拉加里后裔中,据说其头领的地位仅次于班禅大师。尽管他们享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但自从在1642年后藏事件中,赤钦与前藏对立以来,就不允许他们充任任何官职了。在那以前,他们属于第一位达赖喇嘛下的牧师。由于他们的反抗,赤钦被渐渐的从其官职上挪开,直到1955年左右,没有哪一位赤钦被获准拥有官衔。” 卡尔斯顿如此描述了拉加里家族的地位变化。

大约是1957年以后,拉加里的贡卡萨家族成员晋美,到拉萨请职,在嘎厦地方政府当了小贵族。拉加里法王朗杰加措知道后颇不以为然,他转告嘎厦地方政府:他是我的职员,你们不能收他为政府的小贵族。拉加里法王为此事去了趟拉萨,向政府要人。嘎厦地方政府官员劝他:“现在你是一个地方的王,作为吐蕃王的后裔,你们是一个高贵的家族,但没有实权。你应属于政府的一员,你的职员为我们效力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也一样。你在王宫里当赤钦(即法王),但服从于山南总管的指挥,在贵族里你只能是中等位置,所以你来为政府效力实属上策。”

赤钦听从劝说,便也在政府里“请职”,成为政府的贵族,并给他“扎萨”的官职。

自此,拉加里王朝已不再是历史上相对自主的独立王朝了。

今天,站在拉加里王宫荒芜的遗址前,我们会深切的感受到,一个旧王朝在50年前就彻底的消失了。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4-22
以前还有主域、哲域。现在基本是外国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4-23
丧失门隅的情况有点像库页岛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4-24
藏南,库页岛,江心坡都比较类似。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4-25
回 北国江南 的帖子
北国江南:藏南,库页岛,江心坡都比较类似。 (2014-04-24 20:19)

江心坡只不过抗战时期有驻军而已。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05-04
地盘是要不回来了。记得去年日本曾去跟俄罗斯谈判北方四岛的问题。
普京说:领土问题,不容谈判,只有靠武力解决。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05-04
回 上下求索 的帖子
上下求索:西藏南边从东到西全是域:察域(僜巴人地区)、门域(门巴族地区)、珞域(珞巴族地区)、主域(不丹)、哲域(锡金及其周边),最西边还有个麻域(拉达克)。今天都不在西藏(中国)控制之下。 (2014-04-20 19:22) 

还有芒域(今吉隆县)、巴尔蒂域(今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04-01
门隅的丢失是非常可惜的,比起珞瑜(除了达岗错地区以外完全放任自流)和下察隅(早早被英印盯上,军事行动频繁),藏政府对门隅地区的统治非常严密和正式。三十二部只剩勒布沟的四个村庄,二十世纪以来的历代藏区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就是根据一些未注明出处的来源,济罗地方的珞巴族也归达旺管辖,这也导致了我国官方立场中,达夫拉山以东到西巴霞曲以西名义上归属于错那县而不是墨脱县。不知道是否有达旺对西部珞瑜地区行使管辖权的资料。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04-02
回 fenghua25 的帖子
fenghua25:江心坡只不过抗战时期有驻军而已。 (2014-04-25 10:58) 

出国,去缅甸,对日作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