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立省条件先天不足
江南分省之时原省会、大动脉运河沿岸(明清两朝很重要)、北部重镇徐州、港口基础和人文基础最好的苏松地区全分给江苏去了,安徽什么都没捞着
(类似广东广西分省,分省时广东把条件好点的广西沿海也全占了,但广东广西边境地区也不好,没有苏皖分省这么不均衡)
从经济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一盘散沙的省,不应该存在
从文化上说,这是一个彼此认同感薄弱的省,也没有民意基础
(江苏文化上与安徽类似,但苏南人口稠密,经济文化上的强势,足以压制住江北地区,而安徽江南虽然经济相对好那么一点,但地崎人稀,完全稳不住广大的沿淮淮北地区人口)
2.安徽省域核心区域长期没有机会做大
名义上的江南分省以后安徽省会却长期寄存在南京(徽京并非虚构),嘉庆年间才常驻安庆
在安庆没安稳几年,又是太平天国等各种兵荒马乱,长期无法做大
到抗战后期仍然是群龙无首,基本上蚌埠芜湖合肥安庆可以争一下省会
这其中安庆的地理形势和区位条件是最难做省会的(水运当家时安庆地位较高,然而现时已经到20世纪了),控制不了全省
蚌埠交通条件最好,但偏于皖北
芜湖控皖南之咽喉,但离南京太近,离安徽人口重心太远,也难进一步做大
合肥历史底蕴深厚,可以平衡省内南北关系,交通上也已经通过水蚌线连上北京
立省条件上若排序一下,应是合肥>蚌埠>芜湖>安庆
3..二十一世纪安徽省域发展核的确立和安徽省域认同的构建
对于这样一个立省条件勉强,省会基础薄弱,南北心理鸿沟巨大的省
构筑省域经济内核,形成省域认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众所周知,吴语区淮语区的people们是中国地域成见最深的地区(没有之一),
地域狗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大多是过嘴瘾)
而安徽因为没有构筑出省内经济内循环,定义为农业地区,
全省长期以来作为长三角的附属边缘地区,资源流失严重,经济难有起色
同时省会规模不足,三产受到压制,省域认同异常薄弱
(相比之下,湖北湖南等地虽然总体收入水平和安徽差距不大,但省域内核够突出,足以一俊遮百丑,四川更是如此)
这一现象在二十一世纪才逐渐有所改变
一是省会的做大
2000年之后安徽省一批左倾老干部退居二线,
合肥作为大省省会的定位成为共识,多项指标进入省会前十行列
这是一次早晚必来的回归,不会以个别人的非议而改变
二是省域发展核的确立
标志一 合芜双核口号的提出
标志二 三家分巢
标志三 枞阳归铜
至此合肥与马芜铜三市实现全面接壤,安徽省域发展核得到明确(无强人推动绝无可能)
安徽的省会在江北,人口重心,经济中心都在江北,芜马铜北向应时而生,绝非拍脑袋的头脑发热之举
这一地区是安徽地理区位最好,资源人才配比最佳的地区,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徽能否成为二流或一流半省份
(目前只能算二流半省份)(同时因为不在沿海,发展到一流省份也无可能)
2000年以后随着安徽人省域意识的苏醒,可以说建省300多年来,安徽第一次有了构筑省份认同,树立省域自信的可能
虽然过程必然是曲折的(保守估计需要50年左右),好在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 此帖被e-tree在2015-11-01 22:4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