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主要探讨
城市社区的建筑模式,也就是用什么方式组织城市社区才比较好的问题,不谈过程直接上结论。
1.城市社区由若干的街区构成,街区的
规模不宜过大,目前来看作为居住为主的街区一个小区的
人口规模3千-5千比较合适。
2.城市社区首先需要一个商业街区,以大型超市为
中心,结合一些其他市场,有时候
行政中心也可以在这个街区
3.城市社区其次要有一个学校街区,这个学校可以是完全小学,也可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一般预留一整个街区,这样可以应付未来人口变动和其他建设方面的需要
4.城市社区再次需要一个服务街区,这个主要是社区医院,社区医院至少一级甲等的规模,未来这个街区还可以继续增加养老院,护理院、托儿所等机构
5.城市社区最后需要若干个居住街区,完全以居住为主的,居住街区内要预留公用房。这个容易计算的6个班*50人/班*80预期寿命=2.4万人,平均每户3.4口,应该7千多套居住房。就按这个就可以了
公共用房方面,主要有公共活动用房,和汽车停车场,停车场地下方便建设的可以建设在地下,不放便的只能单独建设。
6.城市社区最好预留一个工作街区,工作街区开办一些相对劳动密集的企业,解决小区闲散人员就业的问题。当然小区大部分人应该在工业区就业,其余一部分从事服务业,但是扔然会有一部分人无法良好就业,这个就是工作街区要解决的了。是不是预留工作街区也看附属单位的多少和距离,如果附属单位比较多的话可以不预留。这个主要看无技术岗位比例,周边无技术岗位不足的时候就需要预留工作街区。
7.附属区域,比如工业园,大型的医院、学校、大型商业区、公园等等各按需要,不是社区必然具有的,只是社区协管和共建
8.交通方面,一个社区差不多刚好一个地铁站比较合适,公交站台的话则是每个街区都有比较合适。
其他一些问题
1.城市社区不适合采用大居住区模式,大居住区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物业负担,但却不利于
交通出行,
管理也不方便。
2.城市社区也不适合采用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确增加了人口容量,但是因为电梯运量有限,超高层会带来很大的交通不便。一开始也不适宜建设小高层,但是如果
规划不足导致用地不足可以采用小高层解决人口容量的问题。
3.社区各小区应该采用数字编号,不管是什么单位建设的,最后统一用数字编号是非常好的,过多的名字会导致记忆疲劳,也不利于诸如外卖送货的定位等。如果单位比较复杂可以采用双名字。比如**一区**单位家属小区,这样的名字。主名字就用社区名即可。
4.社区内
街道应该尽可能平直,不建议采用环形、曲线型等
设计,不利于交通。
5.城市在拓展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社区建设的模式进行建设,根据实力可以多个方向多个点同时发展,但是一个社区必须达到足够的入住率后才能建设下一个社区。
6.城市拓展过程中经过农村居住区的时候,必须建设安置小区进行安置,不得保留城中村。已经保留城中村的也应该尽快改造。城中村问题相当多,最大的不利因素是不利于城市产业层次的提升,不利于城市扩大。必须要保留的特色村古村古镇等在名称上应该注明,比如**古镇,**特色村等。
7.城市可以有少量的别墅区,不应该建设大面积的别墅区,少量的别墅区应该建设于景区等地,别墅区的交通主要由居住者自己负责。无需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别墅区的社会事务纳入附近社区管理。附近社区可以派出专门的机构负责,费用由居住者承担,不是真富人不建议住别墅。
用我这套来衡量现在的城市建设,勉强合格的有多少地方,这就知道为什么我国城市发展不如人意了
现在一些典型的问题:
1.居住密集服务不足的:
比如上海金山区海棠小学学区:金海岸、金天地、金瀚园、蓝堡公馆、蓝堡爱琴海、海滨新城、康城、山鑫联城、金山豪庭、蓝色收获、海上明珠园、华府海景、宝华海湾城、金荷雅苑、华江小区、现代御墅等这么大一片地方。
小学占地很小,没有商业区,医院有一个小的,但是小学在最北,医院在最南。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很好的生活?
2.不足一个社区的小区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上的两个小区等等。没有小学,没有商场,离群索居住。这个还有更特殊的,周围全是工业区,中间一个小区这种也能见到的。这样的地方怎么很好的生活。
3.城中村,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4.名字乱,这个南京比较典型,不叫一区二区叫什么青竹园、海棠园、木樨园等等,一下子好几个。南京有好多地方都这样。
5.建设乱,这个我最近都在研究大连,看看旅顺口那边,我了个去,街道都找不到。
6.缺乏工作岗位的,比如大连新区这个,工厂不多,住宅楼很多,居民如何工作?
[ 此帖被youyuan在2023-08-04 20: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