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借问一下,
繁简体,与书法之字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
(2021-05-29 09:44)
这个怎么说呢?
实际上从文字学来说,简繁字是互为异体字。这里是泛义异体字,即意思相同可互换,但笔画不同的即称为异体字。
而宋体、仿宋、行书等,属于外形风格不同。即字的发笔顺序是相同的(行书偶尔会产生连笔,但不改变整体笔顺),但外观不同,也就是说,实际是通过不同的笔写出来的字。例如我们用铅笔是写不出宋体、楷体和行书的(当然强行写能写,但不能看),宋体是刀笔体(主要用于雕版);楷体则是软毛笔体(铅笔不用墨水,是写不出同一笔宽窄不同的楷体的);行书则是硬毛笔体;铅笔最好写仿宋,仿宋其实也是一种刀笔体,由于笔画无粗细,所以毛笔反而不容易写,但铅笔、钢笔这种纯硬笔就很好写;钢笔行书也是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才实现了,利用了钢笔正写和侧写有粗细的原理,与毛笔行书还是有区别的。
而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同时兼具上面两种规则。笔画不同,外观也不同。所以甲骨文自行为一种风格字体,也是繁体字的异体字。
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远古繁体,而且由于使用刀笔在龟甲上刻,所以形成自己风格。
到篆书就是一种中古繁体(一代简体)了,由于文字交流更频繁了,需要更快的写完文字,所以很多字的笔画简化了; 而且由于使用改良刀笔在竹片上刻,所以又形成另外一种风格。
到隶书就是一种近古繁体(二代简体),由于全国统一,文字的交流更进一步频繁了,需要更更快的写完文字,所以很多字的笔画进一步简化;同时由于采用毛笔在竹简上写,所以又成风格。
隶书到楷书就已经很笔画就很相似了,因为笔没换,只把载具换成了纤维纸。所发隶书到楷书主要是风格上的变化,笔画上的简化就比较少了。
由于印刷的出现,楷书不适合雕版,所以需要新风格。这种仅仅只是印刷需求,无须更快的刻完文字,不是书写的重点,也就无须进一步简化,所以只进行了风格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也是经过了很多年,才确以宋体为基准。
但实际上,由于汉字本身的架构,很多字的笔画还是过于繁复。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字的交流更再进一步频繁,又需要更快的写完文字;同时加上笔的改良(铅笔和钢笔的出现),就具有了再进一步简化和外形改良的需求。由于日本率先普及教育,所以日文汉字率先进行改革,文字再次简化,字形其实也变化了,不过由于近两千年的风格发展,发展出来了很多新的风格;铅笔写出来的新风格,与已存在的仿宋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就只是仅仅简化了,而没有产生风格变化。
然后到国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也和篆书、隶书、楷书的进化的一样,实际推动汉字简化的还是书吏,他们才是使用文字最多的人。个人认为,再次简化是必然。我们也知道,不管是用铅笔还是钢笔,在快速写较多文字时,经常会有手酸的现象,也就是表示,文字实际简化得还不够。
所以甲骨文、篆书、隶书和楷书、铅笔仿宋,就是一种简化与风格同步变化的过程。而印刷体(主要是宋体)、行书只是进行了风格变化。铅笔仿宋由于在楷书时行已经已经出仿宋,所以给我们感觉就是只进行了简化,而没有风格变化。
至于说(现代)繁体、简体都有宋体、楷体什么的,其实拿个甲骨文字出来,同样也能弄成宋体形、楷体形的。我们可以把一个宋体简化字弄得甲骨文字外形,同样也可以把一个甲骨文字弄成宋体外形,只是没人这么做罢了。不过以前有个网站好像做过,曾看过,很多字都是“繁体的平方”(比繁体字更复杂的繁体)。现在找不到那个网站了。
所以说,恢复繁体和恢复甲骨文(如宋体型的甲骨文字)类似,是有一定道理的。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1-09-17 15: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