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qq和迷你猫的反复动员之下,在上周我终于还是许下承诺,周四的毕业考结束之后一定来投稿。
本来无从下手,方才仔细研读了二位的文字,试图找到一些灵感和启发,读罢不免自惭形秽。
论专业水平,我远不及hqq;论笔墨细腻,我远不及迷你猫;论人生阅历,我就更没有资格和这里的绝大多数网友高谈阔论。
所以,今天我要统统回避这些内容,不谈专业,不言情感,少谈个人生活经历。
那还要谈出个人的特色,怎办呢?我想到了我个人藏图的偏好和习惯。
这就跟有人喜欢吃甜有人喜欢吃辣一样,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理由。
我相信很多朋友也不会是没有原则的照单全收,我自然也是如此。
根据我的观察,整个论坛里主流的讨论,恐怕还是集中在
中国大陆的现状上。
地图也是一样,大多数人最关心的还是体现最新
区划的资料,特别是新疆甘肃西藏那些偏远地区,由于资料难求,更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而这,其实并非是我感兴趣的方面。
这就引出了我收图的第一项原则,时间性。
我几乎是不收20年以内出版的地图的,甚至于内地1949年以后出版的地图,我都很少收,除非它是反映
历史沿革的作品,或者反映的是千百年不变的地形图(当然我对地形图的要求也很苛刻,不仅有精密度的要求,一般还力求是政府官版资料)。
正如前面所讲,喜欢不喜欢没有什么理由,如果一定要说,恐怕就是共党治下,区划变动之频仍前所未有。也许一个省份,一个县份的地名还保留,但辖境已经改得面目全非,拉直边界也好,调整飞地也好,还有少数
民族自治区域,迪化归绥的避讳更名,乃至后来的县改区改市,各种各样的开发区,我都是极之不感冒。因为在我看来,那犬牙交错的边界,那如满天星的飞地,那古朴的地名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它们的存在都有着历史和人文的背景,而被调整成如此这般,每每想到这个,我总是感到可惜。好吧,在我看来,
行政区划与其说是为
经济发展服务,我更多地把它当作一件工艺品,一件有着历史渊源的工艺品,也许是我太不现实吧,哈哈!
所以不仅仅是中国大陆,包括平成大合并之后的日本,左一个济州特别自治道右一个世宗特别自治市的韩国,新版的地图,我也是绝少收集。
附加一点说明,我确实也更偏爱旧版地图的做工风格,我惊叹于它的细致,我喜欢那泛黄的纸张,我喜欢那淡淡的霉味!阅读这样的地图,我仿佛感觉是在和一位沧桑智慧的老者对话,开卷有益。
比较之下,我看到今人出版的地图,似乎技术是先进了很多,但却提不起任何的亲切感,由市场引导的快餐地图,它似乎缺了一样东西,叫做底蕴。
而这并非是中国地图出版业界独有的问题,全世界皆如此。我承认市场化是必然规律,但发发牢骚总还是可以的吧。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也不是一个劲地追求年代的久远,太老的资料过犹不及。这里说的太老是什么程度呢?恐怕是没有现代测绘技术的时候,做出来的和实际地形相比走形严重,与其说是地图,不如说是绘画的作品吧。
说完了时间性的要求,我的下一个话题,有朋友也许已经猜到,是的,我收图也是讲究地域性的。
非洲美洲太平洋小岛土著哪个部落谁战胜谁吞了对方土地,老实讲我不关心;欧美人的那些事情,老实讲我也不感冒;我关注的核心只有儒家文化圈的中日韩越四国,至多加上外围,也就是今天的东亚东南亚各国,偶尔加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而已。
关心日韩越,是因为他们的旧地图也用汉字,他们的典章制度和中国接轨,他们的
行政区划,背后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中国有所相通,他们使用的地名,即使是从未光顾过这些国家的中国人,也会体会到韵味一二。至于周边的非汉字圈国家,往往也是出于相似的原因;和中国交流便利而频繁,就会有华人社区;有华人社区,就会有约定俗成的中式地名,而这,我看来是大有味道。而最直观体现地名的方式,恐怕就是地图吧。
所以这也恐怕是我打破收图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唯一例外吧。从曼谷吉隆坡到温哥华旧金山的街头,我确实为找到一张今人出版的详尽的华文地图而欢呼雀跃,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那本地华人约定俗成的译名资料。
最后一个问题,留给我,也想留给各位思考。地图的资料性和实体收藏的经济价值,更看重哪一个呢?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于我,我看重的还是前者。当然也和我的喜好有关,毕竟购置稀贵的老图,经济上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一着不慎保存不善,更会造成追悔莫及的损失。更何况,很多稀贵的图书深藏在各大图书馆里,即使有钱也是难以得到的,这个时候,我深深地意识到,扫描仪是多么好的一件法宝。
这就是我最肤浅感性的一些心得吧。
[ 此帖被aaa在2013-06-22 02:0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