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票:从硬纸票到电子票,当年托关系才能买到
看着车站里南来北往的乘客,祁立平笑了,“现在的票好买,以前,不托关系很难搞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中央门汽车站刚投入运营时,线路只有十几条,而且“朝九晚五”,到点就休息,从来没有加班的概念,“现在汽车票多好买,甚至在家点点鼠标就可以了,380条线路,一天发班1000多个……”
1981年,祁立平18岁,刚从中专学校的驾驶专业毕业,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长途大巴驾驶员,一直到现在,虽然已经由驾驶员转到管理岗位,但他仍然没有离开中央门长途汽车站。
“那时候,车站比较小,建宁路很窄。”话匣子打开,祁立平的记忆回到了30多年前那些“迎来送往”的日日夜夜。祁立平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央门长途汽车站,面积小、车少,汽车票供不应求,“现在坐汽车,基本是随到随走,我刚开车那几年,汽车票很紧俏,要提前很久托关系才能买到。”
对于驾驶员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一辆辆开往各地的长途大巴车上度过的。第一年的时间,祁立平都是跟着师傅实习,虽然自己也开车,但师傅会一直在旁边指导,比较踏实。第二年开始,祁立平完全自己来。
虽然已过去30多年,但第一次单独上路的情景祁立平仍记得很清楚。“非常紧张,实习时最多载七八个人,正式开,一下子载四十几个人。”满载着一车的乘客,祁立平的心情紧张又激动。不过,那时大巴车驾驶员的工作,可是很吃香的,当时一个月能拿100多块钱,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此外,“当时是计划经济,中央门汽车站所有班车都是从南京发往各县市后再载着乘客回来,当地的车不能发到南京来。”
车子:“694”像拖拉机,旅途经常变“囧途”
祁立平开车时,车子是长客公司自己打造的大客车,“俗称694,没有牌子。”虽然也是烧汽油,40个座位,但“那个车子搁现在跟拖拉机似的”。祁立平记得,如果开到60码,车子就会“浑身颤抖”。
“车子不好,路况也不好。”以南京到如东为例,那时一天只能开一趟,早上6点出发,下午4点才到,而现在只需4个小时。因为车子和路况差,汽车在路上很容易抛锚,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驾驶员已经练就了简修车的本领。
有一次到启东,祁立平开的车半路抛锚,对于他来说,已不记得是第几次车子半路“歇菜”,那次因为是零部件出了毛病需要更换,只能等着公司派人来救援。
“乘客还好说,因为当时每天有五六个班次,后面来的车可以把乘客接走。”剩下祁立平一个人,没有手机,甚至连寻呼机都没有的年代,祁立平只能靠发电报或打长途电话跟中央门取得联系。还好,车辆出故障的不远处有个邮局,祁立平找到了电话,但是车站派的维修人员只能第二天来。
“那是夏天,我一夜就睡在车上,别的还好,就是有很多蚊子。”祁立平说起当年的“囧途”,已经像是玩笑话。
再后来,车子换成了东风牌,但仍然没有空调。对于驾驶员来说,最怕的就是冬夏两季,“夏天的时候毛巾搭在头上,一直放着吸汗。”夏天怕热,车上窗户全都开着,但路上条件不好全是灰尘,所以那会出车回来,都是“晴天一身灰”。不过,让祁立平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当时车站给驾驶员提供冰镇酸梅汤,“哇,现在想起来都很好喝,每个驾驶员出门前都会灌上一大杯。”
祁立平开的车,开车经过的路,一天一天在变化。八九十年代没有空调车,路上到处坑坑洼洼,不仅如此,一些长途路段治安不好,意外时有发生,还有不少驾驶员开车路上遇到劫匪。
再后来,全省高速路网逐渐形成,车况也越来越好,路上开车的时间缩短了,省内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半天时间都能到。受益的不仅是乘客,也是这些日日夜夜奔波在路上的驾驶员。
驾驶员鲍克诚,今年30出头,他到中央门汽车站工作有五六年时间,开过的车都是宇通、大宇这些品牌,不仅有空调,而且车子的舒适度很高,“我现在开的,路程基本在600公里左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