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类发展水平示意图(颜色越深表示发展水平越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8月22日在
北京发布了《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历时两年完成。
报告指出,
中国的人类发展近年来取得巨大进步,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是30余年来在人类发展领域中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报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6.6亿人脱贫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
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727,在188个国家(地区)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与俄罗斯(排名第50位)属同一个组别,仍在巴西(排名第75位)之后。报告将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
区划分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1980-2014年期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0.42增至0.727,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据统计,在1990年处于低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47个国家里,中国是唯一一个在2014年成功跻身高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国家。
报告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依据,通过
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受
教育水平三方面的指标,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报告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人类发展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980年至2010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收入指数增幅在全球排名第一,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6%,其中1980年至1990年间的贡献率更是高达65.53%。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约6.6亿中国农村
人口脱贫。
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在过去十年持续稳定在99%以上。
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
此外,报告也肯定了中国在社会政策的探索创新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例如,中国政府采取了多元的政策和举措,因人因地施策,减贫成效显著。近年来推行的精准扶贫与特色农业扶贫政策,以有针对性的方式,达到了多维度减贫的效果。
报告强调,应推动包容性的人类发展,即追求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从而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中国在这一方面取得的重要进步,很大程度上在于决策层能够根据中国国情不断改革创新。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医疗、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预测未来中国的包容性人类发展将面临一系列如人口老龄化、数字鸿沟等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在报告发布会上指出:“详细阐述中国人类发展状况对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在减贫、教育普及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宝贵经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霭洁表示,中国人类发展的进步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社会政策对促进人类发展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教育为例,教育指数对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贡献率已经从1980年—1990年的24.47%上升到2000年— 2010年的44.16%。健康指数排名自2000年以来也有明显进步。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这份报告是向全球介绍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中国奇迹的有力材料,充分说明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奇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
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贡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报告对中国采取社会创新促进包容性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这种包容性强调公平和全面,即让多数人受益于发展成果,而且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为收入增长,还表现为教育提升、健康改善、政治参与度扩大等。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报告对中国社会创新和包容性发展经验的总结,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利益共同体等重要思想和主张,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内在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