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980年以来,中央政府通过向地方政府下放大量的财权和事权,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广泛的权力,并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以加强中央控制和保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为目的的传统地方行政区划开始受到经济因素越来越强烈的冲击。1983年以后随着计划单列城市、特区城市和特区省的建立,地县改市和市领导县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同时形成了当代中国梯度分权的格局 和多层次的行政管理体制。然而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分权格局的弊端逐渐显现,区划分割与管理层级过多逐渐成为城市与区域持续发展的阻力。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行政区划进入新一轮改革高潮,自2000年开始的大中城市撤县(市) 设区成为新时期改革的首要实践。广州、南京、杭州、苏州等许多大中城市试图通过撤县(市)设区,利用行政集权的手段整合发展资源,减少协调矛盾,壮大中心城市发展实力。就在大中城市轰轰烈烈撤县(市)设区的同时,以分期、分批扩大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发展县域经济为核心的县级行政区划改革,自2002年开始在部分省份如浙江、山东、福建、湖北、河南、河北等省悄然展开,并有逐渐推广全国之势。
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改革是对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直接反映。进入21世纪以来的行政区划改革高潮,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戴均良,2003;魏立华,阎小培,2004;谢涤湘,文吉,魏清泉,2004;张京祥,吴缚龙,2004),但全面分析两种不同区划改革产生机制的研究尚未出现。本文试图梳理当前两种改革方向,探索在中国政治经济大背景中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