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00阅读
  • 14回复

[重庆]滑坡阴影笼罩巫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1-08

2009-01-08 09:42:23 来源: 四川在线(成都)  
“长江库岸的稳定、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重庆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王里奥说。库区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在蓄水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时如约而至。



时代周报记者 申鑫 发自重庆巫山

至2008年11月2日,三峡水库坝前水位上升到海拔172米。11月3日,巫山县巫峡镇龙江村1000米长地段出现重大滑坡险情。11月22日,库区发生了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秭归4.1级地震,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地震是否跟三峡蓄水有关,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确认,但是,库区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却在蓄水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时如约而至。

试验性蓄水是三峡库区生态和地质的第一次大考,这个在学术名词上叫做“库岸再造”的现象,仅仅才是开始。“长江库岸的稳定、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重庆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王里奥说。这也意味着,对于三峡库区输血式的投入并没有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而结束,在新的生态系统达到平衡之前,库区范围内的每一宗环境事故都会成为敏感话题,生态建设的投入将会与日俱增。

巫山地理

巫山是渝东门户,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重庆库区首淹首搬县。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县,南接湖北建始县,西抵奉节县,北依巫溪县。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大宁河小三峡位于巫山之侧,全长50公里,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组成,以峰奇秀、水奇清、石奇美闻名遐迩。三峡蓄水形成了凝翠湖、琵琶湖、双龙湖、大昌湖。巫山现已成为整个三峡风景区的几何中心,以距县城130公里半径之内,囊括了三峡大坝、神农架、神农溪、天坑地缝等著名的风景名胜。

日益频发的滑坡险情

2008年11月29日中午,重庆巫山县。淙淙的大宁河水在这里遭遇川流不息的长江,河江交汇后欢快地滔滔东奔。五年前因三峡蓄水被抛弃的巫山老县城静谧无声地躺在蓄水后的 长江底。江畔新县城里的人们依旧忙碌地生活。正是这天中午,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口北岸一个略显荒凉的峭壁—猴子包突然发生大规模滑坡。这个长120米、高60米的“半边山”,伴随着“隆隆”的巨大声响,转眼间化作一堆庞大的土石堆堆在长江河边。

就在一个星期前的下午,据猴子包不到3公里,同是长江北岸的巫峡口也曾有五万立方米的山体直倾长江,停泊在两公里外巫山县城附近码头的船只发生剧烈摇晃,山体滑落产生的巨浪更将停靠在趸船旁的“江山”号轮船震出很远。

“像这样大面积的山体塌陷会吞噬农田,淹没村庄,泻入江里的石块也会抬升水位而危及到近岸。”一位长期关注地质灾害的专业人士这样描述滑坡的危害。然而,这样的事故在巫山并不是新鲜事,每年都要发生上百处险情。滑坡就像密集的炸弹,一次又一次冲击着这个两江交汇的小县城。住在新县城的公务员李玉庭告诉记者,在巫山,大家对此习以为常,滑坡事件只是爱“唠嗑”的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可能是有点远吧(滑坡点距离县城2公里),大家都没把滑坡当回事。”小李说。用南江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李彦坤的话来讲:“根本没什么,这太平常!”

事实正是如此。早在2002年,正在建设中的巫山新县城中心烟厂附近发生一处约70余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当时已经搬进新城的小学教师龚俊对此记忆犹新,他激动地用双手比划着描述说:“公路地面裂开了好多条这么宽的口子(30分米左右),每条都有二三十米长,触目惊心啊!我当时都觉得是不是整个城马上就要滑下去了。” 龚俊说,那时该区域暮雨路已出现6条裂缝,净坛路边坡的混凝土护栏也出现了4条鼓起,滑坡事件影响了县防疫站、法院、公安局、港务局等十多家单位及一所2000多人的学校,涉及一万多人,好在工程队抢险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更早之前,巫山旧县城也曾上演过类似一幕。龚俊回忆说:“1999年还没搬的时候,老城也发生了特大的滑坡险情,县城南沿出现前沿垮溻、后沿裂缝,还使位于江边的一条街道交通中断。”“反正巫山就是不安全,照我推算,新县城要滑坡也是迟早的事。”龚俊来了这样一句总结。

对于巫山县频发的滑坡,巫山地质监测站的王三珊站长告诉记者,巫山县的地质以砂质泥岩为主,岩性软弱,极易风化破碎形成滑坡带。四川矿务局九0九地质队的一份险情勘测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是滑坡活动的高峰期。就在巫山老县城发生特大滑坡事件的1999年,巫山各地都暴发了大小险情。而2003年三峡蓄水前后,滑坡的活动性又开始增强,至今巫山各地暴发的滑坡险情多达3000多次,数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更有数据表明,目前在巫山有将近四万人日夜生活在滑坡的阴影下。这四万人头上的山坡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谁都说不准什么时候,这些沉寂的炸弹就会突然掷下,落地开花。

移民搬迁的怪圈

为了应对居民头顶上的这些“炸弹”,国家采取了多种手段,投入了巨额资金。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有感于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决定由国土资源部牵头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灾害防治工作,并提出五个“快”字:“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根据这一指示,为确保2003年的“一期蓄水”,财政部从三峡基金中拿出40亿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2006年,三峡“二期蓄水”时,这项费用又被增加至73亿元。

一次预算两次追加,中央政府已为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近120亿元。而随着三峡水库蓄水到最高175米,在这方面将再投入多少资金,各方干部和专家都称“目前尚无从知晓”。

与灾害治理一脉相连的是移民搬迁的费用。以巫山为例,巫山遵循“就地后靠”的移民政策,数万低地居民一起往山坡上迁移。按照国家规定,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是不准开垦的,但“政策敌不过现实”,巫山地少人多,居民只能往半山腰跑。大量的房屋新建、山地开垦打破了原本就不稳定的山体平衡,地质灾害因此更加频繁。这样一来,巫山陷入了一个怪圈:就地后靠—开垦加剧滑坡—财政支付搬迁—再就地后靠。

散兵游勇的主导产业

王君,巫山县巫峡镇一个普通移民,她和丈夫原先都是县面粉公司的职工。可是,在三峡工程第二期移民迁建过程中,县面粉公司关闭了,夫妻俩双双下岗,于2002年创办了一家小旅店。王君的旅店位于县里的“步行街”,是一幢4户合建的5层单元楼。王君购置了其中3套三居室的房子,一套自住,另外两套出租。

“生意很冷清。”她指着邻近十余家店铺说,入住率每况愈下,平时都是空荡荡的。

当地移民接过话茬对记者说,托三峡工程的福,巫山依靠广东的巨额援助资金打造了新县城,但经济一直比较萧条。自打县里的纳税大户—县烟厂搬迁到重庆城区后,第三产业成了镇里的主导产业,但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状态。

巫山县经济委员会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从1992年到2003年,巫山经济虽然在规模上有所增长,产值翻了一番,但发展速度不快,工业基础比较差。” “这是因为,1992年三峡工程决定搬迁后,对工矿企业执行‘三原’原则:原规模、原标准、原功能补偿,当时工业企业都不敢发展。”上述工作人员解释,“后来,1999年‘三原’原则又调整为淘汰污染、亏损、产品无市场的企业,对原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升级的搬迁。”

巫山县原有1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70多家在搬迁过程中破产倒闭,涉及职工1万多人,占全县工业企业总职工人数的一半左右。“前期移民搬迁,国家主要考虑的是生产、生活的资金补偿,不太考虑企业的再发展,很多企业在搬迁中,对于职工移民补偿的结算都有资金缺口,更不要说寻找技改的重新发展资金。”巫山县经济委员会的这位工作人员介绍。

招商引资的尴尬

重庆市财政局唐昌凯介绍道:“截至目前,由于三峡移民迁建,巫山的卷烟厂、丝绸厂、水泥厂、小三峡水泥厂、类可可厂等93家企业已经实施破产关闭。移民迁建的工厂企业唯一的小三峡水泥厂,现在涉及环保问题也即将关闭。”这些企业的相继倒闭,导致本就薄弱的工业基础,产业空心化问题更为突出。

同样,农业的发展也不容乐观。地处山区的巫山耕地很少,仅有的一点平地在蓄水之后也被淹得所剩无几。到去年为止,巫山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这种情况下,招商引资成为巫山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正如百度“巫山贴吧”里一位巫山网友所言:“我们知道我们别无出路,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由于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太少、失业人员太多,同时还有大量繁重的三期移民工作要做,三峡库区各级党委、政府现在几乎无力化解这一事关老百姓吃饭穿衣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多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落户三峡库区,帮助他们解决迫在眉睫的困难。”三峡学院三峡发展问题研究所专家熊建立说。

而巫山县在招商引资上也想尽了一切办法。“县里规定为投资企业在过渡期间无偿提供办公室,甚至要求县电视台为这些企业免费打一年的广告。”县政府招商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2008年12月9日,记者在巫山县唯一的工业园区“职教工业园区”看到,偌大的园区只有零星的厂房。据了解,在此落户的企业只有十几家。

新建的巫山县城很漂亮。当地群众说,巫山县是三峡库区新建城镇中规划最好的,但很多人没有工作。“经常会有职工聚集起来,向企业要补偿或者向政府要工作。”县政府大门外小卖铺的刘老汉说。

为了解决就业,一些工业园区已开始投入建设。2007年,“重庆北碚·巫山·广东工业园”在北碚区水土镇挂牌。这个规划15平方公里、总投资250亿元、年产值750亿元的工业园,60%以上的就业岗位提供给了巫山的农民。

但与移民的庞大规模相比,这些措施所能覆盖的人群范围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无法令人乐观。(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申鑫)

“不太平”的太平溪镇

登上坛子岭,俯视整个三峡大坝。这个震撼世界的伟大工程让人产生极大的不真实感。脚下是一个年幼的城镇—十年前举镇从江南搬迁到江北,曾因三峡大坝兴建而获得发展机遇,又受蓄水所累而地质险情日益加重。这座被誉为“三峡坝首第一镇”的太平溪镇,命运随着三峡大坝而跌宕起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纠结着对三峡大坝错综复杂的情绪。

时代周报记者 申鑫 发自湖北宜昌

困顿—蓝图受阻

在紧挨三峡大坝的太平溪新集镇,一排排的移民新居带着明显的“计划性”色彩,整齐划一、设计雷同的两层房屋,屋顶一律漆成了红色。

“1996年政府搞第一批移民啊!哎哟,那个场景哟,邻居们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挨都都是滴’(方言,一个接一个地)往新城赶!货车司机都赚发了!”向老太回忆起当时的盛况,还是激动不已。

从那时起,像向老太一样的“老太平溪”们告别了老镇晃晃悠悠的铁索桥和桥下“一江东去”的垃圾,告别了简陋不堪的码头,告别了木质的房屋店面,告别了曲折通往小山包上全镇唯一中学的“一百三十五层台阶”,络绎来到当时还是荒山的新镇址,建起了崭新的“三峡坝首第一镇”。

2004年,太平溪遇到了“天赐良机”。原本已经准备退出历史舞台的临时三峡应急翻坝转运再获新生,因一些重载滚装车被发现夹带有危险物品而不允许通过三峡船闸,只能重新采用“水—陆—水”的方式翻坝,三峡航运的长期翻坝转运从此开始。而由于良好的交通条件,太平溪镇成为这一运输链条中的陆面交通枢纽,逐渐兴盛起来。

不到两年时间,靖江溪滚装船码头正式投入使用,加上长顺码头,太平溪港码头,形成了三大村口码头为核心的沿江港口基地,加上三峡公路的修建,十宜铁路的完工,太平溪的建设如火如荼。

而与三峡大坝的距离优势也成为太平溪发展旅游的最大卖点。“书记和镇长的名片上都印上了‘三峡坝首第一镇’的字样”,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描述太平溪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宣传。

仿佛在一夜间,太平溪完成了一个农业小镇到“三峡坝首第一镇”的历史性蜕变。

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发现充满激情的口号仅仅只是口号而已。阻碍蓝图实施的原因在于,寄托他们所有希望的载体—大量的翻坝货船和客船,只是过路,并不曾在这个小镇稍作逗留。

当初看好小镇发展前景的平溪港荟萃阁酒楼的老板张叶,现在也已经把店面转租了出去。“三个门面加三楼一住宿的地方,一个月1500块!”出租价格惊人的低廉。“没有办法,生意实在是不好做。”张叶说。

而蓄水后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也在侵蚀着“三峡坝首第一镇”。

裂缝—新城伤痕

在太平溪集镇的中心干道旁,一处房屋门外的阶梯,一道近10厘米宽的裂缝分外扎眼,而路旁的人行道已经明显下沉。

“像这样的裂缝在太平溪的每个集镇随处可见,而有些路段的下沉,甚至有半米之深。”望明魁从三峡大坝135米蓄水后,就一直在太平溪镇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现实的情况显然不能让望明魁乐观。“蓄水到135米时,裂缝和下沉的情况还不算明显。蓄水到156米后,裂缝和下沉就越来越严重了。”望明魁显得忧心忡忡。

美人沱附近的民房早在135米蓄水时就出现了“扎口”(当地方言,裂缝),当时仅仅是一道小裂缝,“大家一看房子都出现裂缝了,吓得不敢住了,纷纷搬到附近亲戚朋友家。156米蓄水后,大家看裂缝没有继续扩大,才又都搬了回去。”现在已经搬到集镇居住的原美人沱居民韩健说,“175米蓄水之后裂缝再次出现,大家才彻底弃屋撤退”。

“三峡蓄水至156米时,太平溪就已经出现建筑开裂、道路下陷的情况。当地移民站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到:“事实上,太平溪地区地质险情最严重的地方不在美人沱,而在集镇上,156米的时候并不是很严重,而去年9月份当三峡蓄水冲击175米时,集镇上的许多道路都出现了大裂口,地面开始下沉。”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主干道的建筑物上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裂缝。围绕在裂缝旁,总有些居民三三两两地谈论着:“这扎口越来越大了,你家要不要赶快搬走啊?“不行去我家吧,这太危险了!”

太平溪的险情甚至威胁到了江边的码头。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岸边的房屋均出现了裂缝,有的长达几厘米,像一条条蜈蚣爬在墙壁上。而房里的人似乎司空见惯,继续住在里边。

现在太平溪人的忧虑是:在地灾的阴影下,这个原本就被专家定义为“根本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的任何建筑都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随时可能毁于一旦。所以,如何解决库区的地灾问题才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而这个并未解决根本问题的小镇,在以后的若干年都将在“不太平”中度过。 (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申鑫)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1-08
三峡水库的确增加了这里的地质危害,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它使这一地区变得更加冬暖夏凉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1-09
有利即有弊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1-09
这就是很多专家当时坚决反对建的原因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1-11
蓄水即意味着对环境的改变,有伴生灾害是肯定的
本人原ID:啊谁。
kinda为本ID的小号。
海天一色看潮起,暮鼓晨钟听风吟。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1-11
令人很担忧!担心三峡水库是否成功?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1-11
撤销巫山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1-14
从巫山奉节到云阳万州,都有有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
默认的情况下,我讨论地行政区划都是指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即使是谈中西部或山区一般也不包括湖焕庸线以西的地区,需要讨论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时,必定会明确指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1-14
很担心习惯性地震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1-15
引用第8楼长白游侠于2009-01-14 20:23发表的  :
很担心习惯性地震

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
地震是地震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1-16
引用第6楼燕山雪于2009-01-11 11:38发表的  :
撤销巫山县


呵呵,你还不如让巫山、巫溪合并为“两巫县”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1-16
引用第10楼首长于2009-01-16 19:05发表的  :
呵呵,你还不如让巫山、巫溪合并为“两巫县”

很好
但叫两巫县不好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1-22
此贴与行政区划有何关系?
南州草民,人微言轻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1-23
不科学的规划等于埋了一颗地雷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1-26
有利肯定就伴随着一定的弊,要辩证的看待问题,我认为建三峡应该应该是利大于弊,但还要经过实践的证明.。
省直辖县,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必然趋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