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被抨击说是人为干预,党国违反自然规律供养首都。
进而很多迁都的动议,都有一个原因是北京自然条件差,水资源匮乏。
那么有没有进而考虑过这样一点,建国之初治理海河的计划有缺陷,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干预?
进而想探讨一下,今天京津地区水资源匮乏,气候恶化的主因是否在于此?可以留意一下,就在数十年前,华北地区还经常发生涝灾,这是今天不可想象的。
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是否可以停止或者大
规模缩减南水北调工程,而可以更多的考虑海河
流域的恢复生态工程?如封堵减河,逐步减少大坝和水库的规模?
最后引述一段维基百科的叙述:
民国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国民政府为疏浚海河曾发行短期公债[2]。 1939年水灾冲毁津浦铁路,淹没天津市,市中心和平区比较低洼地带水深几达2米,街道行舟将近两个月。
由于海水倒灌不时淹死稻田,1959年在河口修建了拦河大坝,涨潮时关闸防止海水倒流。1963年太行山麓连下7天暴雨,衡水一带一片汪洋,为保护天津市的工业,只好在上游炸堤放水,京广铁路和京沪铁路全部停运,从上海到北京乘火车需绕行兰州。毛泽东做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于是下游开始挖入海减河,上游修建水库,此后,海河流域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却开始了干旱。1970年代后,由于海河上游城市发展,用水量迅速加大,建起了一系列大中小型水库,大型水库就有为北京供水的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为保定供水的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为石家庄供水的黄壁庄水库、岗南水库,为邢台供水的朱庄水库,为邯郸供水的岳城水库,为林县供水的红旗渠等,海河下游河道基本处于干涸,华北平原农业用水只得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面临严重缺水的问题。
1981年,为供津冀用水而修建的密云水库为保障严重缺水的北京供水,而停止向津冀供水,直接导致津冀两地用水困难[3]。1981年,为解决干流城市天津的用水,国务院决定兴修引滦入津工程,引华北平原第二大河滦河的水到海河下游的天津,1983年竣工,每年引水近10亿立方米,解决了天津缺水问题,为此天津市在三岔河口树立了引滦入津纪念碑,并对上游地区进行长期经济援助。但从此海河口闸永闭,海河干流实际成为一个大水库。海河和滦河河口基本不再向渤海排放淡水,造成生态系统的变化,受影响最大的是洄游性鱼类。原来海河盛产优良水产,三叉河口的银鱼品质最好,和太湖的不同,是“金眼”银鱼,天津郊区胜芳的螃蟹可以和江苏阳澄湖的大闸蟹媲美,现在这些品种都已经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