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西北“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綱要出臺,打造各具特色新經濟增長極
“東藍”:海洋經濟示範區
“西黑”:重化工業基地
“北綠”:綠色生態屏障
羊城晚報訊 記者馬海洋
6日,
廣東省政府發布《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粵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以下均簡稱《綱要》)。該三部綱要屬廣東省“十二五”
區域規劃,是廣東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在粵東西北地區的細化,提出將粵東、粵西以及粵北地區分別打造成“全省海洋經濟示範區”、“全國重化工業基地”以及“南粵綠色生態屏障”,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經濟增長極”。
粵東:建設海陸關系協調示範區域
針對今後粵東地區的發展方向,《綱要》將粵東地區定位為“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並指出要進一步“擦亮”經濟特區品牌,充分發揮粵東地區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臨近港澳臺的區位優勢以及僑鄉優勢,深化與港澳緊密合作,加強與東盟等國際經濟區域的合作,建設成為廣東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同時立足海陸統籌,充分發揮粵東地區沿海港口優勢,深度開發和集約利用海洋資源,優化粵東地區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建設全省海陸關系協調示範區域。
《綱要》強調,要構建具有粵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就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提升優勢傳統產業、著力發展海洋經濟以及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綱要》提出,力爭到2015年,粵東地區要建立100家以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創新平臺。鼓勵和引導企業逐步提高研發投入比重,力爭到2015年R&D達到1%;年專利授權量達到950件/百萬人,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90件/百萬人。
目標:2015年粵東地區生產總值達5980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415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000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0元以上。
粵北:構建“五極七軸三片”布局
《綱要》中將粵北地區定位為“南粵綠色生態屏障”,著力構建粵北地區生態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粵北地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區域發展也要向生態看齊,要建設山區科學發展示範區、新興生態型產業集聚區以及廣東與內地省份之間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綱要》提出,粵北地區要構建“五極、七軸、三片”的空間布局,即將粵北五個地級市的城區建成五大區域性增長極,建設以珠三角為輻射源並向內陸擴散的高速公路為粵北地區的七大發展軸和“重點發展”、“協調發展”和“生態發展”三個具體功能片區。重點發展環境友好型加工制造業、現代生態農業以及山區特色的現代服務業。
目標:到2015年,粵北地區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初步形成綠色現代產業體系,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0%,地區生產總值達525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340元,並力爭實現居民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
粵西:建設成全國重化工業基地
《綱要》指出,粵西地區要抓住內地與港澳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以及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等大環境的有利機遇,發揮自身地處珠三角與北部灣、大西南聯結點發展空間和資源條件的優勢,加之處於國際性產業升級調整步伐加快的時期,大力發展以重化工業、先進制造業為主的重大項目。
《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要將粵西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重化工業基地、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全省現代農業示範區以及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將大力發展臨海重化工業,打造世界級石化基地,建設現代化鋼鐵基地同時合理布局船舶工業,並做強地方特色工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現代農業。
目標:2015年,粵西地區振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增長速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粵西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340億元,年均增長12.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9160元。
~~~~~~~~~~~~~~~~~~~~~~~~~~~~~~~~~~~~~~~~~~~~~~~~~~~~~~~~~~~~~~~~~~~~~~~~~~~~~~~~~~~~~~~~~~
《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 《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 《粵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 雲浮地區竟成粵北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