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062阅读
  • 122回复

[经济]7年“港漂”回到深圳:香港自我封闭不思进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6-22
  微信公众号“港股那点事”发表文章,作者刘恒是一位做了7年港漂的青年、刚回到深圳追逐梦想。对于香港,从开始的喜爱和向往,到现在怅惘和失落中离开,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也让关心香港未来的每一个人深思: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如果人民币开始国际化,深圳上海金融业开始腾飞,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以下为原文: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在决定离开香港的前夜,我再次登上了太平山顶,看着中环鳞次栉比的霓虹灯倒映在维多利亚湾,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怅惘和失落:为自己,也为香港。这里曾寄托着我的青春梦想,豪情万丈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谁曾经拥有谁?谁又放弃了谁?

  上周忙完了搬家,然后离开香港到了深圳新公司报道,身份也从香港居民变成了大陆居民。今年本是我在香港的第七年,按照移民局规定,我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虽然只差永久两个字,但代表的却完全不一样。放弃香港身份对我未来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今的香港肯定不会是我人生的归宿,但是最终决定放弃时,还是有诸多的不舍。

  我对香港最初的喜爱来自小时候看的港产片,那个时候真的是香港影视业的辉煌时期,很多影片至今仍是经典,很多香港明星一度影响了我的人生:比如找女朋友,我就会潜意识按照赵雅芝的模子去找,而周润发在《英雄本色》中的形象就几乎代表了我对侠客的全部认识。之后的印象就是小时候极其要好的玩伴,举家搬去了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我至今难以忘记,感觉是中了去极乐世界的船票。多年后我考研到了香港,再见到童年的玩伴时,不知道是时间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还是香港社会重塑了一个人,那个当年老爱打架的他,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乖乖仔,见面都只是礼貌性的和我交流,和我保持着一种莫名的距离。最后我们草草见了几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除此之外,我还是非常喜欢香港,喜欢他城市的整洁,喜欢有素质的市民和各个地方透露出人性化的小细节。

  但在香港呆了7年后,我还是决定离开。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祖辈积累,只有一些梦想和一股子拼劲的年轻人来说,香港于我,真的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逼仄和束缚感。

  当我告诉身边朋友我决定离开香港回大陆工作的时候,朋友们没有一丝惊讶,只是叹了口气说到:“哎,又一个。”其实在我们这批学生港漂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地域概念和念家情节的,虽然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宿是需要勇气的,最起码也要买得起房,但房价在我们的聊天中从来都只是调侃的话题,没有人把这个视为畏途,“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香港正是这样一个做梦的好好地方:包容的文化,廉洁的政府,精干的公务员队伍,良好的法制框架。但现在,我们讨论的更多话题是回去,而回去的理由各种各样,有回老家找对象的,有买不起房的,有回大陆寻找新机会的,也有纯粹是不喜欢香港的。平时大家聚在一起都会探讨下香港和大陆优势之类的话题,最后总能达成高度一致:要发展,要么去美国,要么回大陆,留香港看不到什么前途。但促使部分人留下的原因,怕也是香港最后的优势。这优势是什么,每个港漂的看法都不一样。

  很多人心理上都能接受香港往日辉煌不再,也许早已不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个远东金融中心,但这些年的衰落速度也足够触目惊心:香港1997年回归时人均GDP是澳门的两倍,但香港GDP17年积累增幅不到四成,如今澳门是香港的3倍。香港回归那年GDP总量是大陆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陆的3%。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的GDP之和都远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皆已超过香港。据说天津也马上超过了。十年前,香港人均GDP还超过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则达到了5.2万美元,领先香港1.4万美元。

  在经济停滞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失。我不想引用一些数据,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洲或去英国,我港大的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数。而这些年支持香港发展人才的补充,恰恰就是类似我们这些大陆学生:在大陆,过去到香港读书是一种荣耀,很多时候只有高考状元才可以。但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这样了,我的离开也许只是个案,但会不会无意间代表了很多港漂的态度,香港对我们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在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社会氛围的变坏,给人一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暮气沉沉的感觉。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香港代表的是朝气,代表的是奋斗,代表的是刻苦。那时大家差得不远,机会也多,只要卖力工作,总能有不错的回报。而现在,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消失,香港底层人越来越像条干巴巴的咸鱼,翻身无望。如今,香港贫富悬殊越拉越大,资源被高度垄断,房价越来越畸形,住宅面积越来越小,毕业生起薪几乎十年没有涨过,但物价却越来越贵:用我香港同学的话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

  这种氛围的变坏在职场也有着清晰的感受。我毕业后幸运找了中环的一家外资投行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香港同事的交往:刚开始一年与他们的交往基本不存在障碍,大家有说有笑。但随着香港经济停滞、外加一些族群冲突言论的炒作与发酵,香港同事几乎是一致对大陆背景同事划出了一道隐形界限。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你能清晰感受到它,感受到那种表面彬彬有礼实际拒人千里外衣遮掩下的防范甚至敌意。这种行为的潜台词非常生硬和冰冷:你不属于我们。

  这样氛围导致的结果是:就算我一个人完成了全部门几乎一半的项目,收获的却不是掌声与祝福,而经常是一种集体性的完全无视的不理不睬,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知道,我多少被当做了陆港摩擦的出气筒。每年四倍于香港人口的内地游客蜂拥而至。曾经,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灿”,但是现在,他们是出手阔绰的“土豪”,买LV和黄金,就如同买白菜。用一位香港朋友的话,曾经的穷亲戚跑到自家门口摆阔,这滋味谁受得了。在无望的社会中,曾经港人的奋斗榜样李嘉诚被形容为了挡路者,反而是马云,在传统上一直有着为富者必不仁思想的大陆,被奉为了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创业导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以我7年的香港经历,将心比心的说,普通香港人是可怜的。工作压力那么大,收入那么少,生活成本又那么高,每天回家还只能和老小三代挤在鸽子笼里,心态怎会平衡?我们过不下去,可以退回大陆。大城市过不下去,可以去小城市。总之中国那么大,总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但香港人,他们几乎无路可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一些香港学生会出现在占中或者游行的队伍里:如果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那总需要宣泄一下这种心情?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学生上街,都意味着社会本身生病了:学生天然需要做的,是泡图书馆,啃书本,是写诗,郊游,谈恋爱,做各种梦并去实现它。

  人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接受外部的任何信息,在我看来,这多少代表了目前的香港。在隐约的恐惧与挥之不去的迷茫支配下,部分港人开始逃避,讨厌涌入的大陆人,讨厌涌入的菲律宾人,讨厌所有的改变,缅怀着被统治却可以过安心日子的曾经。这种心态在中下层香港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只是因为我说着一口普通话,最近两年我曾在美心、吉野家、百佳超市等无端遭受服务人员羞辱性的白眼和非常明显的敌意,也曾多次在坐出租车的时候听司机一边一脸的不屑,一边用粤语在嘀嘀咕咕——我能听得出他们是在骂人。我想发火,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说明香港这个社会真的生病了?

  但我7年前到香港时真不是这样的。那时,彬彬有礼和助人为乐,在香港几乎是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清楚记得刚到港大报到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香港这个社会的善意与包容:几乎我走到哪里,无论是在校园,还是街头小巷,只要我张开口,就肯定会有人很热情地帮我,哪怕我的普通话他们基本听不懂,他们的粤语我也完全听不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找一个社区足球场,我询问的一个茶肆店主硬是把我一直领到了球场旁边才转头回店里去。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香港,他们帮一个内地过来,举目无亲,且语言不通的内地学生迅速融入了。所以,就算今天我很多次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敌意对待,我仍心存感激——只是,这种感激,就真的只是感激,是一种知恩必报的本性,但却再也无法演变为一种认可甚至亲近。

  有些东西,如果被打碎了,就很难重新粘合起来——这里就包括了心理上的信任与不设防。这很像香港目前的族群撕裂,实践起来其实很容易,但,有没有想过,这种撕裂需要未来多久的时间,以及多大的努力,才可能重新弥合?

  目前的尴尬是,社会中下层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肯抬头看看远方,不肯改变。少数识大体的精英也只能沦为一枚良币,最终被劣币所驱逐,曾经的“八万五”政策被香港中产阶级否决,曾经有希望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数码港愣是被弄成了地产项目。包括上周的政改,都显示了一小部分香港人不愿意改变带来的捆绑后果。

  就连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行业竞争力,其实都有点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到无法容忍的感觉——除了中环的办公楼,以及白领们的西装革履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以外,其他软硬件方面其实都已被世界、被大陆甩开了远不止几条大街。不与时俱进,拒绝掉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最近才开始讨论,人家都美国IPO大半年了。其他还有如本地券商机构极为落后的交易系统(大陆任何一个最三流的券商,其证券交易以及结算系统也好过香港最牛逼的投行),就这样的系统,还收着远远高于大陆券商的手续费率;配股需要自己电话经纪人操作、证券交易每手可能500股,也可能1千股,2千股,3千股、4千股、6千股,你得先查询核实每家公司交易单位到底是多少,然后还要计算你买的股数能不能被3、或者被4、被6整除,然后再去下单;一个实时行情仍要收费的港交所;繁碎的银行间转账……,等等,如果你刚从大陆过去,你会被这些不思进取,落后到近乎石器时代的东西目瞪口呆,你会觉得这套系统的所有设置整个就是为了拒绝你去交易,而不是欢迎你去参与,你也能理解为何迄今港股日交易额只有1000亿。

  所有这些都在慢慢却严重侵蚀者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市场 的活力。一河之隔的深圳,如同一个黑洞,把科技创新人才全部吸走。这样继续下去,但如果人民币开始国际化,深圳上海金融业开始腾飞,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下周开始,我将在深圳这个年轻和有活力的城市开始新的追梦之旅。

  无论如何,我祝福你,香港,这个曾经寄托了我青春梦想的城市。

  祝福我们未来都好!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6-22
虽然有些东西看不懂,还是要点一个赞
第一次在这个论坛中谈论一些观点和事情,而不带攻击的一片好文.

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自己写的还是转贴的
公务员(官员)配置:
乡科级(包括副职)每82平方公里一名,每5800人设一名;
县处级(常委、副职)每2788平方公里一名,每20万人一名;
省部级(常委、副职)每9.5万平方公里一名,每668万人一名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6-22
香港就是被那帮洋奴给毁掉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6-22
中央给香港的大礼包,都让商人拿走了,普通香港市民看到的只有萧条啊。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6-22
新聞智庫:阿里巴巴上市與同股同權
2013年9月26日 19:39

阿里巴巴來港上市安排,報道指與港交所的談判破裂,預料會轉戰美國再圖上市。阿里巴巴來港觸礁,據說是因為創辦人馬雲提倡的合夥人制度,跟本港監管機構堅持的同股同權原則有衝突。

所謂同股同權,即是只要買了股票,當了股東,每一股都有平等權益,例如收同樣的股息,有同樣的投票權。如果同股但不同權,大家付一樣的錢,購買這麼多股份,有人較大權,有人較小權,承受的風險和責任不同,似乎並不公平;但美國就有這種同股不同權的制度。

公司可以申請將股份分為AB兩種,而投票權並不同。例如Facebook,1股A股是投1票,但B股是投10票。Google也是A股有1票,而B股有10票。巴郡的巴菲特及新聞集團的梅鐸等,都是倚靠這制度,只需持有公司一部分股份,已經有極大決策權。

這種做法通常是公司創辦人用來保障自己權益,即使有外界注資,都不會沖淡自己對公司的控制。相對來說,投資者是否願意買這些股票,視乎他們對公司創辦人的信心了。

分AB股的做法,明顯是同股不同權,但分析指,由於美國有集體訴訟權,一般股東遭受損失可以向創辦人起訴,監管比較嚴格,市場可以容許同股不同權。

據報道,馬雲原本提出在香港上市,都要分AB股,確保原有管理層的決策權,但香港當局不願意。於是馬雲方面再提出合夥人制度,即是一班稱為合夥人的特定人士,雖然持有的股份不足一半,但有權提名過半公司董事人選給股東選擇。也就是說合夥人可以透過預先篩選,控制公司董事。

馬雲說合夥人會以公司長遠利益為重,但這樣做始終會減少一般股東的權力,加上合夥人本身會受甚麼監管又不清楚,遭到本港監管機構反對。

其實香港仍然有AB股的,觀眾可能記得一般說太古集團的股票,要指明是太古A,就是因為太古有分AB股。這個安排是多年前為了保障創辦人施懷雅家族權益而設的。以往會德豐、連卡佛、格蘭酒店等幾間公司亦有AB股,但隨著市場愈來愈重視同股同權原則,現在已經只剩太古仍然有AB股。

------------------------

阿里巴巴「舍港取美」上市帶來什麼?
陳志芬
BBC中文網記者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路演時提到,集團錯失了以香港作為上市地,計劃9月19日在美國正式上市,同時回應了香港在吸引企業要作出某些改變。

阿里巴巴的上市引起投資者討論潮,而且也引發了港交所主動提出對「同股不同權」改革的方案。為了保持香港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香港需要考慮是否需要改革上市的規例,將來吸引更多有如阿里巴巴的企業選擇在港上市的商機。

雖然香港證券界及投資者一方面輕嘆阿里巴巴的決定「舍港取美」;不過,面對港交所提出的對「同股不同權」改革,似乎態度十分保留,暫時難以取捨。

阿里巴巴早在兩年前開始籌劃在中國以外上市,香港是其中一個考慮地市,經歷了多場的談判博弈,阿里巴巴最後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形容自己集團採用的「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正是「合伙人制度」,這是讓持股比例不到10%的馬雲和管理團隊可以保持對阿里巴巴控制權的方式,這形式也就是「同股不同權」,牴觸了香港股市的「同股同權」形式。

阿里巴巴進行IPO進程中,財經分析形容存在的三個隱憂,包括合伙人制度,VIE股權結構和阿里巴巴在銷售數據和產品質量上的問題。

「同股不同權」的合伙人制度一直存在爭論,阿里巴巴28個合伙人有權任命董事會的大多數成員,如果董事候選人遭到股東反對,合伙人可以重新提交候選人名單。

馬雲說香港交易所沒理由為阿里巴巴開個先例,但確實引來香港未來上市制度的檢討,有可能出現整體的改革。

馬雲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路演時提到集團錯失了以香港作為上市地。

進行諮詢

香港交易所有限公司公布了長達108頁的文件,就加權投票權進行諮詢,包括多重股權結構,例如Facebook或Google等美國科技公司,多重股權結構非常普遍。

阿里巴巴跟香港進行談判時提出讓該公司保留現有合伙人制度在香港上市,不過港交所堅守上市規則一股一票原則,拒絕了阿里巴巴的提議,現在又主動進行相關的諮詢,港交所高管否認諮詢是因為阿里巴巴談判失敗有關。

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向BBC中文網表示,香港交易所啟動了「同股不同權」的概念諮詢,為未來修訂股權架構進行鋪墊工作。

他估計在明年初,港交所應該有足夠時間整理及編製初步諮詢結果,屆時若市場反應正面,存在支持接納同股不同權的理據時,港交所有可能隨即展開第二階段的正式諮詢程序。

溫天納指,如果未來上市條例若真的修訂,在新例下,赴港第一家企業必須具備代表性,屆時阿里巴巴在美國已經上市已超過一年,絕對有選擇可重回香港。

不過,溫天納認為其實目前香港實際上運作根本是沒有必要改變制度,不過如果要配合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日後發展,香港考慮是否需要配合吸引更多中國企業來港上市。

也有其他分析指出,港交所希望通過改革不同股權架構的公司上市做法增加競爭性,但不一定對香港有幫助,有些內地公司赴美上市採取AB股形式,這個持股架構並非是選擇美國唯一的原因,對某些行業來說美國市場可以提供給高估值才是主要的原因。

一些投行的高管也表達過,他們過去長久處理內地公司在香港申請上市時,極少要求採取不同股權架構來香港上市,這止公司都可以理解同股同權的做法。

投資者保護

金融界立法會議員張華峰向BBC中文網解釋,港交所提出的「同股不同權」的建議,業界已進行了不少討論,按照目前投資者保護條款來說,大家是不太認同。

張華峰認為,如果要改革「同股不同權」的做法,首先要堅持「公正」,對投資者有足夠的保障,而香港對於投資者保護的方式並不足夠。

目前的「同股同權」做法可以控制大股東的管制行為,如果將來有機會改為「同股不同權」,大股東可能以很少的股份就可以控制整個公司,如果沒有實質性保障投資者利益的條款同時公布,不可以調整現行做法。

改革是好是壞暫時沒人知道,有意見亦質疑港交所是否為了利益而可能放棄香港一直沿用不錯的上
市制度。

港交所主席周松崗日前表示,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是市場規則,不會恆久不變,只是有需要有理由就去改變。
(責編:蕭爾)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6-22
反正回深圳也不錯。香港深圳是「風險對衝」的同城,香港深圳准有一邊適合你的。關鍵是人才能留在珠三角就好。其實那文章主人剛好「港漂」七年了,應已剛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証,也可以換上了特區護照,日後即使人在深圳發展,也是隨時可以回港的。這「隨時」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這「回港」就是用「e-道」十分鐘快捷過關而已。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6-22
废除香港特别行政区  并入深圳直辖市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6-22
回 吴越之君 的帖子
吴越之君:废除香港特别行政区  并入深圳直辖市  (2015-06-22 16:59) 

你把你的美元戶口廢掉併入人民幣戶口,這可不是精明的做法。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6-22
港深同城,什么时候取消海关就好了
全国分为省、州;省分为州、县;州分为县、区。

城市化的州县别称为市,民族自治的省州县称为自治省自治州自治县。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6-22
港渣闹腾只能让国人加速生厌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06-22
回 野马头 的帖子
野马头:港渣闹腾只能让国人加速生厌 (2015-06-22 17:27) 

大家表達應怎樣走向民主普選政制的聲音是理應存在的鬧騰。
yee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5-06-22
让合适的地方待上合适的人本来就是好事儿,欢迎回深圳,也欢迎离开香港
你大爷的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5-06-22
作者的心态还是跟很多中国人一样,以大国子民自居,以为大陆比香港强大,大陆人也就高香港人一等;其实他不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不把香港人当外人,当做北京、上海一样的城市看待;作者把自己当做湖南人、安徽人、河北人。。

你想想看,如果你一个河北人在北京打拼,每天故意不说普通话而说一口河北话,你的同事会怎么想?

香港还好,呆满7年给你永居。京漂的话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到北京户口,到时候在廊坊买一套房子,是不是也要恶狠狠的写一篇《北京自我封闭不思进取》??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5-06-22
如果将素质数字化,个人觉得中国大陆民众的素质在4分左右,比非洲与亚洲个别国家高一点,香港民众的素质在7分左右,在民主发达地区之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这样的素质还无法做到更多的包容与博爱,特别是对只有4分素质的中国人的涌入造成的素质冲突更是无法包容。要包容当代中国人起码也得9分以上素质的国家民众才能做到。但这并不代表4分素质的中国人嘲笑7分素质的香港人属于合理范畴。
亲爱的不要对牛弹琴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5-06-22
回 叶青城 的帖子
叶青城:如果将素质数字化,个人觉得中国大陆民众的素质在4分左右,比非洲与亚洲个别国家高一点,香港民众的素质在7分左右,在民主发达地区之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这样的素质还无法做到更多的包容与博爱,特别是对只有4分素质的中国人的涌入造成的素质冲突更是无法包容。要包容当代中国人起 .. (2015-06-22 23:08) 

純粹好奇,請問葉兄認為哪裏的民眾能達到「9分以上素质的国家民众」呢?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5-06-22
回 yee 的帖子
yee:让合适的地方待上合适的人本来就是好事儿,欢迎回深圳,也欢迎离开香港 (2015-06-22 18:36) 

是啊,去深圳沒差。我個人的經驗,香港、深圳、廣州,各有優劣,又互補不足。

其實,如果三地真的要我選一個,我會選廣州的。因為我喜歡廣州這厚重的歷史底蘊。
aaa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5-06-23
回 jianchihu 的帖子
jianchihu:
你想想看,如果你一个河北人在北京打拼,每天故意不说普通话而说一口河北话,你的同事会怎么想?


当我读到那段,明明会粤语,坚持说普通话,被当地服务员白眼。

我就想起,这是何其相似,只要把场景换成上海,每每这种话题都会引起网上骂战。

再一次验证了我想法,香港小市民有华人小市民共同的劣根,只是因为香港受关注度高,传媒的力量把它放大了。

而内地大城市的土客之争,排外与否的争论,只能局限在网上。

如果上海排外与否的争论真的搬到新闻媒体里,恐怕审查部门也那边也不会过关吧。
I don't care who you are
Where you're from
What you did
As long as you love me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5-06-23
说“量化素质”的那位,不知道有什么依据。乱放嘴炮(尤其是地图炮)可不是好的态度。
中国人那么多,用一个数字囊括所有的中国人有意思吗?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5-06-23
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说明香港这个社会真的生病了?
-----------------

我看是作者生病了才是。。。既然你在香港生活,又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还要固执的说普通话。。  你不是生病了是什么??        还有,普通话是作者你的母语????    北京人都不敢说 普通话是自己的母语。。。。    请记住你所在地的方言,那才是你的母语。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5-06-23
回 jianchihu 的帖子
jianchihu:作者的心态还是跟很多中国人一样,以大国子民自居,以为大陆比香港强大,大陆人也就高香港人一等;其实他不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不把香港人当外人,当做北京、上海一样的城市看待;作者把自己当做湖南人、安徽人、河北人。。
你想想看,如果你一个河北人在北京打拼,每天故 .. (2015-06-22 18:42) 

所以,我才觉得,生病的是作者,而不是香港。。。。

在香港生活,7年了,又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还非要固执的说普通话。。。。你说这不是病是什么?? 还是大病。。。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5-06-23
都是矫情的公知。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5-06-23
香港只是增速逐渐停滞,要下滑还早得很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5-06-23
回 悠长假日 的帖子
悠长假日: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 .. (2015-06-23 10:35) 

如果是来自移民城市,不会说方言,只会普通话是很正常的,请不要想当然。另外,作者说不说粤语是一方面,也要注意到那些服务员等就因此而投出白眼!这个是应该的吗?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5-06-23
回 jianchihu 的帖子
jianchihu:作者的心态还是跟很多中国人一样,以大国子民自居,以为大陆比香港强大,大陆人也就高香港人一等;其实他不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不把香港人当外人,当做北京、上海一样的城市看待;作者把自己当做湖南人、安徽人、河北人。。
你想想看,如果你一个河北人在北京打拼,每天故 .. (2015-06-22 18:42) 

怎么想和怎么做是不相等的,心里对这种行为表示不满和对他翻白眼是不一样的。而且北漂这些年,虽然自己是说普通话的,但从来没在饭店商场见到因为外地人说方言,而翻白眼的店家或者服务员(就算他们操着一口京腔)。
bon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5-06-23
说明了了一部分问题,但我们不必过度的解读。
发现很多人带着情绪的解读....无论骂港或者护港,可以说出自己感受,但我觉得不必用过度的情绪说话。不要让情绪控制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