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是中央——省(自治区)——地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社区、村虽然是群众自治机构,但实质也是一级办事机构。 全国30多个省,人口、自然状况、地理环境大相径庭,如果以省为单位,各项统计数据没有可比性,政策结构自然也无法相对统一、对比。 而且省域范围太大,人口太多,中国的省放到全世界,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外,几乎都比全世界多数国家还大! 省的权势也很大,历史上地方大员往往能够独霸一方,甚至撼动中央,对上来说,不好管理; 一个省往往有十几个地市、几十乃至上百个县,如果正县级干部都要省管,那是庞大的群体!一个班主任天天与班上几十个同学接触,也需要半年甚至一两年才能了解一个同学的秉性,数量庞大、走马观花的干部们对下属、对所辖地方、所管领域各个都很熟悉吗? 一个省少则几十甚至几百万平方公里,地方如果到省会办事,多数地方仅来回至少需要一天,远的地方甚至是几天! 同一个省内不同地市、县市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数量等也有巨大差距! 全国的各种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医疗、交通、政策等各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省会城市。 而我国目前城市化道路,仅仅靠部分省会城市是远远不够的,且资源的分配不均也阻碍了均衡发展,给地方人民带来了更高的发展成本。 省级行政,无论对还是对下,都有不利、不足因素,其强势存在是弊大于利的,不过省还是多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因为历史、政治、地理更原因,省级单位既不可能取消,也不可能分设、合并,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中央逐步弱化省级行政。省级单位更重要的智能是监管,检查,督导,除了自治区外,一般省应该适当取消对地市经济、行政的直接干预,地市一把手的任免应该由中央基层备案,县市一把手的任免由省里提名且主要由地市来选择。
中国最典型的行政单位是县,全国两千多个县市区,县可以说是很多中国人出生、成长最具体的地方。 无论各类机构在县里都一应俱全,县城成为每个县市最具体、最接近的“城市”。 除少数上百万人的大县,可以谋求单个的发展外,多数中国的县市小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其县城规模更小,在城市化进程中,其对人口的吸纳能力相对弱,县城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购物等环境,一定时期内也不适合大规模人口增加。 中国不可能在每个县建个机场,不可能在每个县建几所高等院校,全国两千多个县,不谈中央,即使省里管几十个县也管不过来! 一个县市的规模相对较小,很多单位在县里的分支单位也较小,也不适合成为相对独立的机构。 而机构俱全的县市,吃公家饭的人占据了县城很大比例!现在交通、通讯很发达,应该大幅度精简、合并县里的机构,将县里的功能上升到地市,或下沉到乡镇、社区。
乡镇和街道虽为同级,但是性质不同,乡镇相对县城来说比较独立,应该加强乡镇职能,能到乡镇办的事情就不要到县城去。 村级机构应该继续合并、简化,并继续大力实施村民自治,乡镇积极监督,减少村干部对村民、村财务的制约与管理。
地级市下辖的区、街办、居委会,应该尽量弱化区级机构,将街办尽量合并或裁撤,弱化街办作用甚至取消,将居委会尽量合并为大社区,居民办事要么到社区,要么直接到区或市。
最后重头就是地级市! 中国有三百多地级市,人口多数都是几百万,面积多数是几万平方公里,一般管辖几个县市区,城市中心市区人口多数都是大几十万至一百万多万,城市功能齐全,地级市到所辖各县市的空间距离较小,交通便利,一个省一般有十多个地级市,建立以地市为中心的交通枢纽,铁路、高速、机场可以覆盖大部分地级市。 地级市的人口规模也适合分设高等教育资源,布置高等级医疗机构服务,所辖周边县市人口无论到地市工作、求学、就医,相对方便,人口流动规模、压力不大。 中国有三百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直辖市、副地级市、省会市,往往城市过于庞大,集中了过多资源,饱受其它地方人民的诟病,这几十个副省级或相当于副省级的特权城市,已经面临很多的大城市病,就是这些城市带来了中国人候鸟式的生存,交通压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都是这几十个城市造成的! 只有把发展的机会给到地级市,将资源分散,每个地方都有机会:交通、高等教育、医疗、就业,如此会大幅度降低背井离乡的人口,交通压力尤其是春运压力骤降,多数人实现在乡镇、县城、本地地级市就业、生活。这才是健康的社会。而现在的那些大城市,大量外来人口没有归属感,不能安定下来,离家乡太远,是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也是不公平的的社会表现。 中国的发展未来,就是强化地级市,以地级市为中心形成两三百个城市网络,各个地级市、省会或国家中心城市之间良性交流,人民的生活基本是以地级市为中心的本地生活,相似的文化、口音、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近空间、近距离的往来生存,远距离的偶尔旅行、出差,这才是健康的社会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