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城市所属的地级市 目前的
行政管理为"两级政府/四级管理",即市/区两级完整的政府.
都有D委 人大及其常委会 政府 纪委监察委 法院 检察院.区下设街道办,为区政府派出机关;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按法律规定为居民自治组织,实际上更像是街道办的派出机构.
有些地方还有 社区工作站,是 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的政务管理服务平台.
撤销市辖区级建制的背景和必要性大量城市是依据行政权力设立的.占城市数量一多半的地级市,原为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由一纸行政命令变成了城市,或把县直接改成区.
地市级政府人为地把大量工业/商业资源集中于此,法律又赋予其以财政特殊待遇,使之有财源进行城市建设.因此,城市完全由政府利用行政性权力自上而下地进行控制/管理,因而市政府是治理的唯一中心.
这个唯一中心的管理能力会遇到
人口规模/控制距离等因素的天然限制,从而不得不设立派出机关,区政府为其中一种.区政府作为一个行政机关,如果被授予一定的控制/管理权,它天然地具有自我扩张的倾向.
随着时间推移,区级政府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实体性政府.随后,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以及社区/居委会/村委会.
多层次的政府控制/管理体系就这样自上而下生长出来.
正是由于存在着区政府及其下属机关,市政府才有可能对城市进行有效管理.但区级政府享有广泛权力,又极大地妨碍城市的健全发展.
区级政府有自己独立的权力和利益诉求,每一个区级政府都有追求小而全的冲动,它们必然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切割为几个相互分割的部分.而这是不合乎市政府的理念和利益的.
区级政府功能描述- 城市市政管理功能 城市市政管理占区政府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内容主要有:一是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修,包括街巷里弄道路的翻修,居民公宅的维修/拆迁,公共厕所的修建,下水道的铺设,城市垃圾的处理等;二是环境保护,如"三废"的处理,"三害"的防治等;三是交通/市场管理,包括交通秩序的维护,交通要道违章建筑/堆放物的拆除和清理,市场物价/品种/销售场所的规定与管理等;四是城市美化,主导工程是绿化,包括开辟绿地,植树栽花,城市雕塑,盆景花坛,园林小景的建造等.
- 城市服务功能 内容主要有;一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包括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的开办,烈军属照顾/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待业人员安置等;二是教育/科技,卫生及计划生育工作,包括小学教育/区级医院/卫生站/所/管理,科技交流与协作,科普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落实等;三是第三产业,包括饮食业/旅馆业/各种维修业务及商业网点的开设,个体户的管理,咨询业等.
- 城市保卫功能 这方面区政府的工作包括;一是普法宣传/教育;二是社会秩序维护,治安保卫值勤;三是以街道里对相关青少年的帮/教/改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四是民事纠纷的调解;五是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等.
- 精神文明建设 这虽说不上是一大功能,但确实是目前各区政府着力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一是形势/政策的宣传;二是"四有"/"五四三"教育;三是学英模/学先进,创"三优"活动;四是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五是群众文体,如兴建群众文化馆所/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
- 经济管理功能 自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工作成了城市工作的中心内容.通常由政府中一名主要负责人管理经济.各街道/区皆有自己所属的区工业.区政府对所属城区的管理和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属工业的发展.
区级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配备状况-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区是县级,D委 人大及其常委会 政府 纪委监察委 法院 检察院 几套班子齐全,加上各种群众性政治组织机构,一应俱全.
- 上下对应,机构庞杂 由于长期形成的机构组织上下一一对应的惯例,使得区政府组织各类机构繁多.
- 工作人员超编 由于各种临时性机构林立以及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现象严重,每个区都从街道/区属企业中抽调若干以工代干性质的临时工作人员,这类人数量很大,约占全部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一.使得区级机关十分庞大.
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大城市部分区级同样适用) 建制的理由第一,中小城市既具有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发达等城市特征,但交通/住房等社会问题不如大城市突出,规模也相对小得多.中小城市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有何特点,以往极少注意,谈到城市无论大小不一样,这从理论上讲不太科学.
有的中小城市仅相当于大城市的一个区,甚至无论地域面积还是人口都不如大城市的一个区,是否也要像大城市那样划分成若干个小城区.
第二,已有一些城市进行了改革,把原来三个区或四个区合并成两个区甚至一个区,不仅不影响城市的管理,而且有利于城市整体协调与功能发挥.
有些小城市,人口仅二/三十万,又不辖郊县,也要设立一个所谓的"城区",增加一个层次,实无必要.
第三,很多区领导和工作人员抱怨手中无权,于是工作别扭,认为市领导不肯放权,对区的工作不重视.
第四,社会事务性活动交还社会,实现社会自我管理 过去很少把行政事务与社会事务加以区别,结果一切由国家行政系统包办代替,不仅违反了社会事务管理活动的规律,而且是造成国家行政机构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科学行政管理原则要求国家行政活动应减少到最低限度,把属于社会事务性活动交还社会,实现社会自我管理.
很多服务功能类的活动,虽然名义上属于区政府,却都是由街道/居委会具体实施的.
例如服务类第一种功能一社会公共福利,绝大多数是街道居委会承担的.象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各城市一直交由街道管理/市立机关/单位托儿所不在其列,然而这正是需要改革的.
各机关/单位应将此类事务全部交由社会办理,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而民事纠纷调解,形势/政策/法制宣传,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等则完全是街道居委会所为.
所以服务功能下放.经过科学分解,区政府功能一部分上交给市,一部分下放给街道居委会,本身因此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第五,(最根本/最关键的理由)区级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具备属于自身的独立功能.
城市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整体,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规划或模式设计,还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行政事务的管理,都具有严密的系统性,需要总体考虑.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而日益重视和必须具备的重大功能.人为划分成不同的区,造成不必要的条块分割,严重影响城市总体功能的实现,目前区政府所做的工作只是城市功能的不正常或畸形的表现.
如区政府履行城市市政管理功能维修公用基础设施时,仅负责本区范围内各街巷里弄小道的翻修,拓建,所有交通干道/支线都归城建/市政工程部门管;
又如文教系统中,所有中学/中专/职校/干校等全由市政府管理,只有小学由区政府负责,完全是人为因素破坏了教育管理的系统性.
新中国的行政区划新中国现行的是"省 市(地级) 县 乡"四级
行政区划体制.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数据可能略有出入:
县级行政区,共有8种:县 市辖区 市(县级) 自治县 旗 自治旗 林区 特区.
共有2843个:其中1301个县 977个市辖区 394个县级市 117个自治县 49个旗 3个自治旗 1个林区 1个特区.
(基层)乡级行政区,共有6种:乡 镇 民族乡 苏木 街道 区公所.
共有38602个:其中21388个镇 7117个乡 8984个街道 957个民族乡 153个苏木 1个民族苏木 2个区公所.
个人想法-拆地并县省级行政区调整涉及到 国家战略大方向,可单独进行调整,暂且不做讨论.
乡级行政区仍作为基层行政区."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
地级市政府和 县级政府 多方面重合度越来越高,拆分地合并县有基础.
中国内地有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另算),333个地级行政区,约2800个县级行政区,接近40000个乡级行政区.
平均1个省级管11个地级(四大直辖市没有地级行政区),平均1个地级管8个县级行政区,平均一个县级管14个乡级行政区.
总结来说就是"省地县乡四级行政区划",31*11*8*14的结构.
二级下辖三级的数量过少,只有8个,直接取消地级,省管辖的县级又过多,超过90个.
因此,拆分大地级市 整合2800个县级行政区为1000个左右(大约3合成1)为 小地级(大县级)行政区.
这样1个省级管32个小地级(大县级),1个小地级管38个乡级(在撤并一些乡镇街道,最后控制在30个左右),31*32*30的结构.
按照以往对 地级市的评级和编制等各种制度 适当修改对 小地级(大县级)行政区 重新规划 分等分阶分级.
古时候 把基层政权设置在县级的时候,县级人口也就是几万甚至几千,比现在的乡镇人口只少不多.
到了康乾时代随着人口的增加 县域人口普遍超过10万之后,县衙“本部”就已经不是实际上的基层政府组织了.除县衙直领的区域 各种分县(巡检司/县丞)等等 县下机构也分别承担了相当多的基层治理职责.
这时的县及各种分县的总数 约为四千多.
所以 现在的乡镇街道 可以理解为 "过去的县",只是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和 人事权.因此 省 新地级(县级) 乡镇街道,仍然是 三层结构.仍然是 可行的稳定的分层结构.
31*32*30的结构 不会太多 也不会太少.
调整原则:- 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仍然共享,部分单位可省管,避免单独占用.结合近期国企办医院/国企办学校机遇.
- 原地级市的主城区和离区/县级市市区/县城和 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心乡镇街道 按情况转化为不同级别的 (聚落型)城市型功能区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83062. 城市化建设应适当和 地域政区松绑.
- 编制上不增不减,保留职务和职级,人员充实到基层.口罩期间,暴露了基层人员 严重不足的问题.
- 稳定的情况下融化掉一层, 对国家实行任何政策都 通畅不少 减负不少,缓解 政策空转的问题.
- 区划对经济只能锦上添花,经济发展还是取决于 产业结构和 人才人力人口.
- 省面对30+新地级(县级),需要适当调整创新 工作方式,动不动召集下级开会/检查/考核 都受不了.(广东21个地级市 四川省18个地级市 安徽16个地级市 河南省17个地级市等 都不少且 还不算省直管县).
- 原面积小的地级市受制于土地狭小,可适当扩大面积.
- 省管 新地级(县级)数量上翻倍或者 3倍.和 省会一家独大 无直接关系.和各省自身的城市发展政策有 紧密关系.现在很多省区都是 强省会政策,GDP比重占全省比例越来越高.
- 通过并县,依照地级立法权,扩大了县一级政府的相关权力,使得县一级政府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
- 取消地县之间的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互相协作的平行互动关系.
个人想法-城市职能适当分离城市职能可以适当和 行政区职能分离,不一定是 上下级或者隶属关系.城市不一定局限在一个 行政区,可以跨 行政区.一个行政区不会 只有一个城市.现有的地级行政区内的城市除了 市辖区(主城区和离区等)之外,还有 代管县的县城和 县级市的市区.因此,可以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的 "地域划分"为主 城市或"自然聚落"为辅,建立 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城市或"自然聚落"退出 行政区划体系的主要位置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83227.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城市职能,人口密集度大的 可转为 国家级或副国家级城市型功能区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83062,与省级政区 并列,可作为 单独的统计单位,可作 单独的会议席位参加 部分国家级别的会议. 不再强调 增加或升格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中心城市等,为了点的发展 而不断投入 人才人力人数/大量政策红利等.通过 头部/腰部/腿部的城市型功能区,实现以"点"带"面". 调整原则:-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跨行政区公共服务,跨行政区设立城市 打破行政壁垒各自为战.如 可以跨 潮州/揭阳/汕头 设置潮汕城区, 可以跨 西安/咸阳 设置长安城区,可以跨 山西各地区设置 汾河谷地城区等.
- 可灵活设置城市大小."市辖区"中的非城市区域,在城市配套措施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应当适当缩减.形成一定人数规模有稳定产业结构的 中心乡镇,可以设置 与乡镇并列的县级城区(即 所谓的镇级市),予以各方面 城市建设资源的支持.
- 可及时调整城市的级别.城市因经济活跃人口聚集而变大,也会因经济衰弱人口流失而变小,应当尊重这一客观事实 实现优胜劣汰.如自然资源开采殆尽后因矿设市地方大幅衰落的地区 降低城市级别 如果是行政区的话 不容易调整.如果是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聚集越来越密集的城市 可及时提升城市级别.
- 全国一盘棋,国家统一设置城市发展体系,有头部的 国家级或副国家级城市型功能区,腰部的 省级或副省级城市型功能区,腿部的 县级城市型功能区.
[ 此帖被charles960在2024-07-08 10:4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