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威夏寺:泰柬冲突中不能承受之痛(1)文|纪彭
柏威夏寺遗址(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5期(3月上),转载请注明出处
泰国和柬埔寨都是信仰佛教的国家,可命运偏偏捉弄人,两国边境争议的地区内赫然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刹——柏威夏寺。更糟糕的是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寺处于当地的战略制高点上,站在古寺之上可以俯瞰柬埔寨北部平原。兵戎相见的悲剧在佛陀脚下展开??
2011年初,泰国和柬埔寨为了争夺柏威夏寺的归属爆发了数次武装冲突,造成双方多人伤亡。双方甚至动用了大炮、装甲车等重型武器。柏威夏寺变成堡垒。泰国士兵声称:“柬埔寨军队把炮兵阵地就设在柏威夏寺后,在那里开火,我们当然要还击!”可怜的千年古寺遭到了炮火的蹂躏,从新闻图片上看,古寺的中央赫然横躺一块巨大的弹片,令人心惊肉跳。泰柬争端从何而来?柏威夏寺到底应该归谁呢?
泰国和柬埔寨是中南半岛上两个古老的国家。
9世纪初,高棉人建立了吴哥王国(柬埔寨),吴哥王国不仅包括今天的柬埔寨,其版图包括了中南半岛大部分地方,那时泰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是吴哥王国统治下的一个属国。柏威夏寺就是在吴哥王国的鼎盛时期修建起来的,近千年来,泰柬两国政权更迭,此消彼长,再加上殖民时代的历史阴影,使得柏威夏寺的归属权变得模糊起来。
一座战略地位重要的佛寺
公元889年,吴哥王国第四位君主耶索华曼一世在登基后即策划在扁担山脉建造一所圣寺,最后选择了柏威夏现在所在的悬崖上。当时很可能认为这是一块福地。柏威夏寺的建造屡经波折,修建该寺前后用时200多年,约1152年,柏威夏寺才正式完工,并成为吴哥王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期间吴哥王朝经历了13位君主,一直在不间断地建造该寺。 柏威夏寺原本不是佛教寺庙,而是一座印度教神庙,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自西向东传入如今的东南亚地区,一直到13世纪,印度教与佛教并驾齐驱,留下了许多古迹。13世纪后,随着印度教在这一地区的衰败,柏威夏寺逐渐融合佛教元素,成为佛教寺庙。今天,柬埔寨新发行的货币上,就印着柏威夏古寺图像。当然,这也是为证明柏威夏寺是柬埔寨人的说法,泰国人把这座寺庙叫做“帕威寒石宫”。
与其他寺庙不同,柏威夏寺修建于海拔525米的“鹰喙”式的摩艾丹崖顶,“喙尖”朝向柬埔寨一方,“喙根”朝向泰国一方,崖顶有一块长约800米、宽约400米的平地,刚好满满当当地构成柏威夏寺的地基。柏威夏寺的建筑风格与吴哥窟相似,有大量精美的石雕和佛像造型。由于该寺由此占据崖顶平台,三面可远眺,一面直抵山脚,扼守两国边境,站在古庙之上可以俯瞰柬埔寨北部平原,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极佳地势”和“自然景观”,确实是柏威夏寺的精髓所在,也是导致泰柬两国争得头破血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泰柬两国的千年恩怨
13世纪的吴哥王国依然保持着延续了300年的繁荣,是中南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吴哥窟古建筑群就是那时兴建的。但是随着泰人的兴起,吴哥王朝势力开始衰落。1238 年,吴哥王国西北部首府素可泰的泰族首领联合起来,向吴哥驻军发起进攻,打败了吴哥军队,占领了素可泰,建立了素可泰王国。这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标志着泰国的兴起。之后的数百年间,两国之间就一直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泰国相对而言占据上风。
素可泰迅速崛起后,不断向外扩张,挑战逐渐衰落的吴哥王朝。1283 年前后,泰人征服湄公河上游,并加强了对吴哥的攻势,不但夺取了吴哥王国西部的属地,而且开始侵入吴哥本土。吴哥国王耶跋摩八世率兵与泰人作战,遭到惨败。
进入14 世纪后,另一个泰人建立的王国阿瑜陀耶兴起取代了素可泰,并继续威胁着吴哥王国。1351 年,阿瑜陀耶统治者拉玛底菩提国王派出远征军向吴哥进军,并包围了吴哥城。拉玛底菩提亲自督战,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围攻,攻陷了吴哥。整个吴哥基本上被置于泰族人的统治之下。
最惨的时候,柬埔寨领土缩小到洞里萨湖南部和湄公河以西的一块狭小地区。经过多年的斗争,柬埔寨人虽然光复了吴哥,但经过多次劫掠,柬埔寨人赖以为生的水池及农业灌溉工程已被破坏,吴哥不再适于居住。领导光复吴哥的蓬黑阿·亚特国王决定放弃旧都。几经周折,最后柬埔寨人把首都迁到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百囊奔”(即今日金边)一带。
15 世纪中叶,迁都金边的柬埔寨蓬黑阿·亚特国王去世。柬埔寨王室内部的争斗不断。泰人乘机利用柬埔寨王室的纷争,扶植了亲泰国的贵族登上王位,而泰人从柬埔寨得到了柯叻、占他武里等省。16 世纪中叶,缅甸的东吁王朝日益强盛威胁泰人,柬埔寨人见缅军攻占阿瑜陀耶,遂也向阿瑜陀耶发动攻击,夺回了一些领土,掳走不少泰人。16世纪后期,泰人的阿瑜陀耶王国力量逐渐恢复。1593 年,再次攻入柬埔寨,占领了暹粒、马德望,并于次年攻陷了柬埔寨都城,柬埔寨再次成为阿瑜陀耶属国。17 世纪起,中南半岛上另一个国家——越南强大起来,柬埔寨夹在泰国和越南之间过着朝秦暮楚的日子,直到法国殖民者到来。
一张法国殖民者留下的地图
1864 年,法国殖民者先占领金边,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柬埔寨全境。到1887 年,法国控制了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宣布建立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占领柬埔寨后不久,法国向柬埔寨王室和人民许诺,要将在泰国人手中的柬埔寨领土吴哥、暹粒、马德望等省收归柬埔寨。泰柬两国的领土纠纷更加复杂。
1893年,法国击败暹罗(泰国)。1904年2月,泰王拉玛五世被迫同意和法国进行勘界谈判,以放弃对柬埔寨的宗主权,来换取泰国的独立。
双方同意沿扁担山脉的分水岭划定边界,由暹罗当局与法国人各派一个勘测组,协商测绘两国边界线。由于柏威夏寺位于崖顶,如按山脊划边界,柏威夏寺全寺应在暹罗界内。并且,在1882年英国和1886年法国绘制的地图上,柏威夏寺划在暹罗境内。但由于神庙处于战略制高点,负责勘界的法国军官在地图上作弊,故意涂改分界线,让柏威夏神庙被划在柬埔寨一方,而这个小动作在当时却瞒过了急于签约、地图知识匮乏的泰国人。1907年,泰国内政部长对地图签字认可,1925年和1937年两次修约谈判,泰方均未表示异议,尽管他们在1935年发现地图有问题,却慑于法国的强大而只表示了不满,继续沿用旧地图,但冲突的种子已经埋下。这张图,后来成了国际法庭判决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