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rio:站在大跃进到三年困难那个时间点看,五小工业和社队企业这俩概念还没有提出,三线建设也没有开始,专区驻地县城与普通县城间的差异、普通县城与县辖区驻地乡镇之间的差异还没有真正拉开。这个时间点就是整个重构中国的城镇体系的最好时机。
和本位面最大的不同就是,基层城镇数量 ..
(2024-07-08 09:34)
八九十年代也有相应的制度的,那个时候不是流行乡镇经济么,那个时候的做法就是凡是有一些城市化迹象的地方就拆出新的乡镇。在本次乡镇机构改革以前,乡镇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配合乡镇经济的发展,县级普遍放权给乡镇。那时候乡镇的确蓬勃的发展了。但实际上产业层次偏低,也形不成规模经济。后来乡镇越分越多,晚分出来的乡镇并没有发展起来,加上乡镇太多县管理起来也难,逐渐就开始合并了
我国导致乡镇经济开始衰败的最主要的事件是棉花种植的全面取消。以前乡镇经济的基础其实是基于棉花的,每个乡镇都会有纺纱厂,好一点则可以向织布和成衣方向发展。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越来越不足,加上出口纺织品不来钱,出口纺织品换粮食都不划算,逐渐就不再种棉花了。这个是00年代的事情。
这一时期也不是所有镇都衰败的,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大镇,通过人力资源优势,逐渐转向了机械加工业。而90年代才建的乡大多数没有发展起来,是第一批被撤销的。
再然后国家就开始试点乡镇改革了,试点的地方有几个,其中整省试点的就是江苏省,江苏省当时的规划是将乡镇大幅度撤并到1000个,但是最后也没有完成。扬州、泰州、淮安这几个一直对乡镇合并不感冒,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省里只是在政策上吹风,对撤销乡镇是有奖励的,当时我记得是撤销一个奖励100万,但是实际情况就是越是发达的地方就越愿意合并,想尽办法合并。越是不发达的地方就越是抵制合并。到最后国家放弃推广江苏的经验了,转而采用新的办法大幅度的减少乡镇雇员数量,也使得乡镇失去了自治能力。为应对这个情况,江苏大多数地方为了维持已经发展起来的乡镇,就采用一区一镇制度,在镇上加挂经济区牌子。
当时乡镇合并最后不能成有几个原因的,其中主要的一个是大幅度合并乡镇后乡镇相当于县辖区的规模了,一个县管辖个位数的乡镇,县作为一级政权的合理性就存在问题了。很显然这样下去,下一步就要面临并县的问题了。北京眼皮子底下的河北一大堆小县,如果愿意合并早就合并了,显然江苏的玩法是不可能得到北京认同的。所以最后走上了精简乡镇的不归路
[ 此帖被youyuan在2024-07-08 12:4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