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泸州
一座机场:勾勒川黔一体
5月7日。黄昏。泸州蓝田机场。
海口飞泸州的航班披着夕阳余晖,正平稳降落。泸州市民航管理局副局长刘岩柏站在航站楼前,注视着已亮起背景灯的“泸州蓝田机场”斗大的牌匾。
也许很快,这几个字就将变了。“泸州赤水机场”,将成为这座机场的新名字。
信息已经从传言变得可信:3月29日,泸州市与遵义市签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一条就是将泸州蓝田机场改扩建后更名为泸州赤水机场。一周前,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在该市电视电话会议上,向全市明确传达了这一信息。
“泸州机场其实就是赤水机场。”刘岩柏说。已开通12条航线的泸州机场近3年来旅客吞吐量都在以40%左右的增幅跃进,去年达44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旅客都是冲着赤水而来。今年预计达到73万人次,超机场设计吞吐能力近一倍。而预计的理由,正是对于赤水今年旅游井喷的坚信。
可以说,没有赤水,就没有泸州机场的稳定客源。所以,当赤水方面表示可每年支付泸州机场几百万元“更名费”时,泸州机场相当洒脱:确保每年10万以上的客流量即可。
要钱不如要资源,泸州机场的想法,正是泸州在考量如何与赤水甚至遵义市进行区域合作时的初衷:资源整合后的双赢蛋糕,比单纯的货币符号更大更香更持久。
正因为如此,6月即将通车的40余公里泸赤高速公路,其实在“十一五”规划盘子里并没有,是泸州为了战略考虑“硬生生”抢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