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有地理区划和行政区划2种
道、地方、国(州)、郡、乡、町
道是最早的行政区划的一种,后来藩制后,演变成地理区划,以京都为中心,将京都附近称为畿内(一共有五国),其余地方按长线划分为七道,统称五国七道。东南一长线为东海道,东中一长线为中山道,东北一长线为北陆道,西北一长线为山阴道,西中一长线为山阳道,南部和四国岛形成的长线为南海道,九州岛为西海道,明治维新前后虾夷(即阿伊努)岛改称北海道。道的官员称观察使,简称观察,后实际废止。
地方是藩制兴起后形成的,与道不完全相同。在室町后期、安土桃山时期、江户时期一般取代道作为大区的划分。地方的划分并不完全统一,主要有:近畿地方(比畿内要大)、东海地方(比东海道要小)、关东地方、奥羽地方(后称东北地方)、北陆地方(与北陆道相同)、甲信地方(有时纳入东海地方)、甲信越地方(甲信地方和越后)、中国地方、四国地方、九州地方(与西海道相同),北海道设立后,又增加北海道地方,现在日本则是将东海地方、甲信地方、北陆地方合称中部地方。
国,即令制国,又称州,早期是道下的行政区划,后演变为地理区划。大约在八世纪后稳定为66国2岛(2岛相当于2国),国的官员称守护,简称守;藩制兴起后,守护仅仅是大名或武士的官衔,并非实制管辖,而日本有些武士得到某某守护的官职后,会将中间名改用某某守,而他的后代虽然没有这个官职,但有时也会将这个某某守的中间名世世代代传下去。明治维新前后,奥羽2国分割为7国,另北海道增加14国。
郡是国下的行政区划,历史上一直不太稳定。
乡是国下的行政区划,明治维新后废除,明治大合并时,往往以之前的乡为基础,将数村合并为一村,使得村实际上取代了乡(原村改用大字)
村是最基层的行政区划,日本古代武士的石高,是以村为基础的,即使一个村分属多个大名或武士,也只是村长按收成比例统一纳粮,而不是将村分割成多个区域分别纳粮。
町是商人社会形成的区划,最早的町就是一个小街区(几条小巷围出来的区域),所以一个大名的一个主要城镇,可以有上百个町。明治维新后,一般将一个小城镇统一为一个町,明治大合并后,不少町还包括郊区。
藩制兴起后,实际就是藩镇,所以藩成了实际的行政区划。桃山政权统一后,对地方的管理完全就是藩制了。江户时期,藩的辖区和名称往往兴废不已,但大约总数一直在三百多个,所以称江户三百藩。跨国的藩,往往会以国为第一层级的管理区划;跨郡的藩,多数会以郡为第一层级的管理区划。
桃山政权、江户幕府对于直辖区则用代官(代官是原来原来的守护代演变出来的,守护代是一个大名兼任多个守护后,由于实际只负责一个国的事务,其余的国就派谴守护代,即代理守护的意思)。江户时期直辖区称天领(好地方几乎都是天领),分布在全国不连续的区域内,大的区域派代官,小的区域派郡代负责,或者干脆由各藩的大名兼管。
所以明治时期,直接将藩改为县,天领重要的地方设府,大的分割为数县,中等的直接划为县,小的并入邻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