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联动 义乌31.6万农民搭上城市化快车
中国浙江网7月23日消息 在义乌农村,纯务农的本地农民越来越少。在全市31.6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22万转移到了二三产业。
在义乌城里,“正宗”居民的比例越来越低。义乌市区10年扩大了13倍,市区人口从5.5万增加到了43万,其中绝大部分是随市区扩大转为居民的农民。
义乌,这座中国商贸名城,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在城市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下,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去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0.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9元。
义乌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城乡联动,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到城里上班去
7月17日下午3时,苏溪镇幸运马服饰有限公司的缝纫车间内机器响成一片,工人们正加紧赶制衬衣。坐在靠近车间门口位置的何爱凤是这里的成品检验员。从袖口、领子到纽扣,何爱凤检查得一丝不苟。她的丈夫在镇上的另一家服装企业上班,两人的年收入加在一起有2万多元。
何爱凤所在的苏南村是个山区移民村。原来村里人除了耕田种地外,就靠砍柴烧炭换点现金。搬到苏溪镇移民安居小区后,村民就成了居民。村里95%以上的劳动力成了镇上服装厂的工人,他们每年有可观的经济收入。
何爱凤已经记不起最后一次握锄头是什么时候了。如今吃的米和菜都是买来的,家里添置了不少电器。每天,她和丈夫两人按时上下班,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新闻背景:义乌市通过建立新型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城镇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开发移民安居小区、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措施,促进了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从而实现了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目前,义乌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82%左右。
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
踏入位于义乌市农业经济开发区的东太养殖有限公司,仿佛进入天然野生动物保护区。占地800多亩的养殖场,到处绿树掩映,鲜花盛开。160多座温室大棚内,甲鱼、河豚和鲟鱼嬉戏争食。
养殖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对河豚、鲟鱼、甲鱼、网箱、孵化等9个养殖区和饲料加工厂、化验室全部实行责任制考核,实行先核算、后饲养,确保经济效益。
公司是义乌市江东街道端头村的黄允松于1996年投资2000万元创办的。黄允松靠托运业和房地产开发完成了资本积累。之后,农民出身的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农业。
公司依托与中国水产科研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并向全国招聘了20多位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全面提升了养殖业的科技含量。现在,东太养殖公司的总投资已在1亿元左右,并开始产生了可观的效益,还在杭州建立了一家深加工企业。
新闻背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义乌工商业主开始反哺农业,出现了一批民营农庄、民营农业科研企业和民营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新主体。到去年底,义乌已有民营农业企业124家,累计投入农业开发资金11.84亿元,产值5.3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一个市场撑起一个体系
7月17日凌晨4时多,义乌秀禾农业有限公司经理周维明指挥着10多个产业工人把一串串的美国提子装上车,运往义乌农贸城。而这时的农贸城里已是熙熙攘攘。在这里,你可以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也可以将你的产品销往浙中的广大地区。
秀禾农业有限公司是农贸城的30个生产基地之一。周维明说,年初农贸城根据市场信息把全年的生产计划下达到基地,与基地签订产销合同。公司只管按农贸城下达的生产计划去生产、管理。基地的农产品运到农贸城后,由农贸城负责检验、分级、包装、打品牌,并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销售出去。
新闻背景:义乌围绕城市化发展目标,建立了以农贸城为龙头的集团型农产品市场体系,联接基地20多万亩,带动农户8万多户。今年1月至5月,通过农贸城成交的农产品25.2万吨,成交额5.2亿元。其中,外地农产品4.5亿元,占87%,本地农产品6900万元,仅占13%左右。(记者霍建虹 通讯员孙琦琰 张建成)
编辑:叶子 稿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