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o21
首先得从历史说起,贵溪的历史比较久,也比较简单。秦时属江西十八古县之余汗县(今余干),唐永泰年间(765年)划弋阳与余干地置贵溪县,置县至民国初年一直属信州(广信府),千余年至今,没有任何改名或者迁县治的记录。虽历史较周边弋阳、上饶等古县为浅,却也是不折不扣的千年古县。
鹰潭历史相对短的多,清时有鹰潭巡检司,同治年间设鹰潭镇。如此小镇,百余年间为何能反客为主?
厘清此问题必先从地理说起。贵溪县治雄石镇在信江北岸,鹰潭则位于雄石镇的下游,信江的南岸。信江过鹰潭后折向西北入鄱阳湖.信江虽不是什么大江,但河面也有约三百米宽。古时交通不发达,赣东北信江以北地区从陆路入江西内地,鹰潭渡是相当方便的一个渡口。故在清、民国前期时,鹰潭即为贵溪一个重要集镇。地位虽不及县治雄石镇,却也与上清、江浒山等地地位相若。
鹰潭的崛起始于浙赣线的兴建,蒋介石为围剿赣东北根据地,将浙赣线修筑于信江北岸,从雄石镇西修信江铁路桥过信江。鹰潭镇成为浙赣线过信江后在南岸第一个大集镇。从金华入江西内地与福建最方便的陆路路线即为坐火车至鹰潭,然后在鹰潭转汽车至江西内地与福建,反之从福建、江西内地入浙江也是此路线最方便。雄石镇虽较鹰潭繁华,两地相距不运。但如果在雄石镇下车,则还要渡信江才能至江西内地。事实上,当时雄石镇根本就没有汽车站。信江上只有人渡,浮桥也没有办法过客车。贵溪县第一个汽车站1934年3月1日设立于鹰潭。一时间鹰潭空前繁华,可说是得益于贵溪铁路大桥。
抗战时期,因南昌沦陷,浙赣线中断,浙赣线向西仅到余江邓埠。从上海、南京等沦陷区与浙江等地由陆路进入大后方的路线为坐火车到鹰潭,然后乘汽车进入抚州、吉安等地,转湖南进入大后方(钱仲书先生当年入湖南即为此路线,读过《围城》的朋友想来对鹰潭的印像不会太好)。
1949年5月4日贵溪解放,陈赓的司令部当时即驻鹰潭,同日成立的贵溪地委(贵溪专员公署)也设在鹰潭,鹰潭当时的地位可想而知。10月,江西省重新划为9个专区,贵溪地委撤消。1950年6月,贵溪重新划为9区,鹰潭为区级镇,县治雄石镇仅为乡级镇。1952年10月8日,赣东北浮梁、上饶两专区合并为鹰潭专区,专员公署驻贵溪县鹰潭镇,鹰潭当时虽仍为贵溪一属镇,却统领千年来从来没有设为同一区的赣东北。鹰潭专区旋于同年12月改为上饶专区,专员公署迁上饶市。
出于对台战争需要,身为入闽要冲的鹰潭地位急剧膨胀,1954年动工修建鹰厦铁路,1957年全线修通,作为当时入福建唯一的一条铁路的起点,鹰潭成为战略要地,如此重地继续由贵溪县统辖不妥。鹰潭镇于同一年划出由上饶专区直辖,虽然1958年4月划回贵溪,但是1960年7月终又划归上饶直辖,同时划出的还有鹰郊公社与志光公社的两个大队。鹰潭成为江西仅有的两个县级镇之一,从此脱离贵溪的管辖。
后面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1983年鹰潭升为省辖市,下辖原属饶州府的余江县(安仁)与原属广信府的贵溪县,贵溪鹰潭千余年的隶属关系被倒置。邓小平南巡时赞鹰潭“是一个好口子”。
时间跨入八十年代后贵溪因成为江西铜基地核心而地位上升,1979年冶金部与江西省委决定成江西铜基地,成立贵溪冶炼厂(铜产量亚洲第一)。同时为建设江西铜基地配套设施,又成立了贵溪发电厂(建成时为省内第一),四冶、十五冶进驻贵溪。为利用贵溪冶炼厂硫酸资源,又建设了贵溪化肥厂。贵溪在八十年代完成了农业县到工业县的转型。
1996年贵溪改为县级市,鹰潭却将千余年来一直属贵溪的龙虎山与上清二镇划出。设龙虎山风景管理区。
这一段时间里,两地此消彼长,鹰潭尽管行政上地位上升,但是战略、交通地位却在下降,中央对台战略调整为和平统一,福建对外铁路也陆续建成,至今仍有铁路在修建中,入闽一条道的现状被改变。
2003年后,国际铜价剧涨,贵溪财政随之水涨船高,财政收入一跃成为江西省第一。而同时,作为鹰潭市区的月湖区(民国29年以鹰潭镇成经济轴心为由分设月湖乡,不料却成为鹰潭市区的正式名字)在江西99个县级单位财政收入排名倒数第一,财政收入甚至还不及贵溪下辖的几个强镇(乡),市县两级财政收入严重不平衡。
鹰潭市小,市本级财政与月湖区财政收入偏少,本市另一个辖县余江县财政收入也不怎么样,贵溪一市的财政占鹰潭市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三左右。鹰潭市区建设资金大部来源于贵溪市,而贵溪市自身发展加快,有限的资金难以同时支撑两个市的发展需要。加上历史原因与龙虎山问题。贵鹰矛盾加深,但仅限于深层,并没有暴露在表面。
个人建议在省管县的框架下,赣东北按信饶二州重新划分为两个地区。2007年,历史的车轮加快了运转。相信贵鹰关系不久就会发生改变,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