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一則10年前的舊聞,有關於圓明園湖底鋪一層塑膠層以節水的爭議。
當年施工時,我正好出沒在現場,湖水全部抽乾,然後湖底挖掉淤泥改鋪塑膠,會不會有生態問題?園方說不會,你就信吧
「圓明園湖底鋪防滲膜節水遭質疑」
來源:新京報 2005.03.29
有教授稱此舉將“活水”變成“死水”,園方表示工程已經論證不會造成生態影響
本報訊 昨天,在圓明園的後湖施工現場,轟鳴的挖掘機正揮著大鏟抹平已經“翻新”過的湖底,工人們則正將一層白色的塑膠膜夾進湖岸的石頭層裏。正在旁邊休息的工人高師傅稱,圓明園的防滲漏工程從2月16日開始,圓明園全部湖底的防滲漏塑膠膜已基本鋪好,整個工程接近尾聲,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針對此舉,來自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正春教授呼籲有關方面立即停止這種行為。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種白色的防滲層由一層稍厚的塑膠膜和一層軟膜組合而成。據工人介紹,塑膠膜是起到防滲漏的作用,而附在上面的白色軟膜,是為了在施工時防止塑膠膜被石塊等硬物破壞。施工時,先用挖掘機將湖底的淤泥挖出,鋪好塑膠膜後再用大約有1米厚的土層掩埋。這種防滲的塑膠膜寬6米,長50米,每卷的價格大約是3000余元。
“這麼大的園子每年要注水3次,還要養活這麼多人,不節水能行嗎?”據圓明園管理處的一位工作人員講,整改之後,圓明園每年只要注水一次,其餘時間只需對湖水稍加補充。這位工作人員說,4月20日鋪上防滲層後,準備在五一之前,對湖進行注水。
“圓明園的水系是圓明園的‘命根子’,破壞圓明園的水系則是要圓明園的‘命’!”從蘭州來京參加會議的張正春教授,在遊圓明園時見此場面時發出呼籲。他認為,塑膠層包裹的水是一種相對缺氧的環境,大量厭氧生物所排放的有毒氣體,對水底土壤中的生物群落、水生魚類、水禽和遊客都是有害的,圓明園的這種做法是把“活水”變成了“死水”。
據了解,牽頭此項工程的是圓明園。對張正春的看法,圓明園管理處黨政辦的工作人員唐莉說,圓明園2200余畝的湖面,每年要灌水3次,而在湖底鋪防漏層後,每年只需注水一次。唐莉和多位工作人員均稱,此工程會大大節約用水,是經專家反覆論證和計算過的,不會對周圍的生態造成影響。
對於傳言中的投資1.5億元,唐莉稱“沒有這麼多”,但她沒有透露具體數字。
■教授質疑防滲漏工程引來三大疑慮蘭州大學教授張正春認為,工程是對生態景觀、歷史文化價值和周邊環境的破壞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園林水系和外部水系、地下水系的溝通是最重要的‘生態流’,圓明園水系也是北京市地下水系統的重要涵養源。”如果在圓明園湖底進行防滲漏工程,將會帶來怎樣的結果?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正春教授對圓明園的施工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後,提出了一些質疑。
疑慮一
湖水沒了地氣,何來靈氣?
防滲漏工程把圓明園的“活水”變成“死水”,一園死水與園林草木相隔絕,園林樹木將面臨嚴重乾旱而大面積死亡;與地下水系相隔絕,“流水不腐,死水易臭”,這樣會產生大量腐敗氣體和有毒氣體,這是一場生態災難。
湖水汪洋,與地下水相通可以接“地氣”而產生的“靈氣”,是營造圓明園美學意境不可或缺的關鍵措施。
疑慮二
山水形態被毀,園林主幹何在?
特殊的山水形態構建出一個完整統一、和諧穩定的生態系統,這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內涵所在。
對於古典園林而言,山水形態是其主幹結構,地上建築只是其枝葉。
八國聯軍雖然破壞了圓明園的地上建築,但是枝葉雖毀,主幹猶存,基礎尚在,劫後余生的圓明園猶如“斷臂維納斯”:神韻猶存、魅力依舊。
圓明園寄託著人們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情懷,而防滲漏工程則是對歷史文化價值的破壞。
疑慮三
沒有湖水滲漏,周圍生態會怎樣?
圓明園湖水的滲漏有利於海澱區和北京市的地下水供應,還有利於克服北京市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漏斗”效應。圓明園的湖水滲漏是圓明園、北大、清華一帶海澱區生態環境的救命水,這種滲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想在湖底鋪設塑膠膜來達到防滲漏的目的,但是大規模的白色污染又嚴重破壞了圓明園的“自然形象”。
■園方說法“工程不會對水生物有影響”圓明園一工作人員稱,湖底做過處理後並非一點湖水都不滲漏
針對專家學者提出的一系列疑慮,圓明園管理處黨政辦的工作人員唐莉表示,此次湖底的防滲漏工程是經過很多專家的反覆論證和計算過的,認為合理、不會對周圍生態和環境造成破壞和影響才進行施工的。
“湖底鋪的不光是塑膠膜,還有些別的東西,工程不會對水生物有影響。”唐莉說,湖底做過防滲漏處理後,並不是一點湖水都不滲漏,也有的地方沒有鋪設塑膠膜。
據她講,專家們經過計算後得出過一個量,那就是滲漏多少更為合理。“保持這個量,不會對周圍生態造成破壞,不會對地下水補給形成危害。”
具體的評估過程和評估結果如何,唐莉讓記者找負責圓明園整改工程方面的何主任了解。何主任以馬上要和領導開會,沒有時間細說為由,沒有接受採訪。
國家環保總局工作人員賀女士回應記者的諮詢說,塑膠膜鋪設在湖底很明顯是阻斷了自然界的交流,對周圍生態環境肯定是一種破壞,但是這個破壞到底有多大,還需要專家論證。
她說,圓明園是一個敏感和特殊的地方,施工前應該請專家們作出一個對周圍環境影響的評估,甚至於進行聽證。
■專家觀點北京大學生態景觀規劃專業教授俞孔堅:人工整修是第二次破壞
說起圓明園的防滲漏工程,俞孔堅教授稱,這個事從一開始就錯了。
俞孔堅認為,它最大的問題是破壞了圓明園作為遺址公園的價值。圓明園的獨特人文與自然景觀,使其作為遺址公園的存在,具有獨一無二性。
沒有水不是問題,是濕地也可以。
其次是,這樣做不生態。一百多年來,經過八國聯軍等不同時期的破壞,以及1980年後的恢復、保護,圓明園遺址跟植物、水系、地形等自然生態早已融為一個整體,形成了一個自然的鄉土群落。現在這種完全人工營造的整修方式,無疑是第二次破壞。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應對工程進行評估
“市政府應給予圓明園保持城市水系平衡的生態補償,當下應對該工程進行後評估,該返工的就要返工。”針對目前圓明園正在進行的防滲漏工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說。
他認為,圓明園的定位,應該是國家遺址公園、生態公園,具有特殊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從地形上講,圓明園地處北京西郊,上風上水,承擔著城市水系的調節功能。它的湖底漏水對整個北京市的地下水迴圈,是好事不是壞事。
但是對圓明園的管理方來說,防滲漏工程首先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他們期望旅遊、景觀生態的定位,能帶給圓明園商業和經濟效益。
“任何一個園林和文物的整修工程,都應該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生態影響評估和人文生態評估。”王如松稱,這方面圓明園整修工程好像做得不夠,政府管理的生態意識不高。北京大學旅遊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吳必虎:湖底不滲水會使地下水失衡
北京大學旅遊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吳必虎,在談論圓明園防滲漏工程時稱,決策須慎重。
他認為,從工程施工的影響看,投資太大,經濟效益不高,造成生態破壞,防滲漏工程後湖底不滲水,將會打亂北京市地下水系統的平衡。另外,還會造成文物破壞,1980年至今的圓明園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合理的生態和獨特景觀,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不應破壞它。
從體制上來說,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太少,僅僅由公園管理處出錢給湖灌水,他們也很有資金壓力。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園林和文物部門共管圓明園是不夠的。公共資產管理的專家委員會中應包括生態、環境、人文、建築等各方面專家,決策才會比較慎重。
本報記者 劉建宏 實習生 張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