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7-04 11:2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图为:随州叶家山考古现场进行全程电视直播。
图为:叶家山墓地全景。
图为:现场保护文物工作照。
图为:考古现场发现大型马坑。
图为:M27部分出土文物。
图为:考古工作人员在28号墓挖掘现场查看。
图为:M92出土文物。
荆楚网讯 策划:赵洪松 费力 采写:包东喜 黄璐 摄影:倪娜 随宣
昨晚,有关方面在随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顺利开展二期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情况,表示再次发现大批西周贵族墓葬,新发现了一批有铭文的铜器,除继续发现有“曾侯谏作宝尊彝”的铭文器物外,还新发现了“公白作宝尊彝”及少数族氏文字的铜器,进一步显示出墓地的国属应属西周早期的曾国。
据介绍,叶家山墓地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共揭露出74座墓葬,6座马坑。其中,大型墓2座 (墓口长度在5米以上),分别为2011年发现而未清理的M28和新发现的M111。M111墓室长13、宽10米,M28长7.4、宽6.2米。中型墓11座(墓口长度在3~4.9米之间)、小型墓61座(墓口长度在0.5~2.9米之间)。截至7月3日,已清理60多座墓葬,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共出土文物约500件(套),其中铜器主要为食器和酒器,器类主要有鼎、簋、甗、斝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罐、豆、壶等。
至目前为止,整个叶家山墓地一、二期共发掘墓葬139座,马坑7座,共146个遗迹单位。此前通过2011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表明叶家山墓地是一处重要的西周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本次新发现的M111是西周早期最大的古墓,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专家介绍,本次发掘工作,着重对过去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对墓地布局和排列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整个墓地揭露后,其排列规律更为清楚,从格局上,整个墓地中,M28和M111两座并列的大墓应是本墓地中的主墓。
对一些重要迹象的判定有确切的依据,比如棺椁外二层台上的界面形成不是加工所致,而是下葬时在椁盖上所铺竹席后的腐蚀痕,为研究西周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获得一批西周早期的器类,包括铜器、陶器、漆木器和竹器,特别是不同纹饰漆木器的发现,对西周早期漆木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还发现了彩绘铜器。
专家称,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有关新发现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陆续公布。
发现
彩绘青铜器最耀眼
与M111号墓紧挨着的是编号M28的另外一座墓葬,昨日,该墓葬二层台大量精美随葬品一一揭晓,包括漆木器、戟、青铜器等兵器和生活器具等,这批遗物将还原3000年前的曾国贵族繁荣面貌。
“此次发掘中,彩绘青铜器是另外一个重大发现。”考古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11年,叶家山古墓一期,共出土青铜器多达325件,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guǐ)、鬲 (gé)、甗 (yǎn)、觚(gū)、觯(zhì)、斝(jiǎ)、爵、卣(yǒu)、觥(gōng )、弓形器等。但之前从没有发现过彩绘青铜器,这批青铜器将成为研究湖北汉水流域西周文化的重要标准性器物群。
昨日下午,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彩绘青铜器、漆木器被发掘出来后,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考古人员用黑色塑料膜包裹了起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这些礼器文物有一个“缓口气”的机会。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文物在地下深埋千年,如今突然被发掘出来,对外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就和人一样,突然地环境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此外,记者在考古现场注意到,考古人员对M28号墓的发掘特别仔细,采用的工具都是以软毛刷和竹签为主,每次先用竹签挑下来指甲盖大小的泥土,用毛刷细细梳理,生怕错漏任何细小发现,所以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千年之后色泽依旧纯正。
“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对当时历史最真实的记录。”考古人员介绍,此次发现的青铜器中大多有铭文,这些铭文不仅丰富了古文字学的字库,同时,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及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成年公马坑首现南方地区
昨日,尽管天气炎热,但考古工作人员仍然挥汗如雨,在现场发掘。编号为M108的一个马坑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本次考古发掘10批3000年前马的骸骨,为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马坑。
“这个马坑是这次发掘的7个马坑中的,马匹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考古研究员罗运兵介绍,据判断,马坑内均为成年公马,最大14岁,最小5岁。这个马坑的随葬布置跟中原是一模一样的,可以推测这些马匹的品种应来自于中原地区。
罗运兵分析,马更适合生活在干燥的北方地区,湖北地区气候比较湿润,西周时马是奢侈品,曾国出现这么大的马坑,可见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都非常雄厚,也显示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交流之广泛。
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
“4个编钟,1个镈钟,此次发现的编钟群,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左右。”昨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黄凤春激动地说,西周编钟规模不会有曾侯乙规模庞大,但从等级来看,是非常高。需要经过科学整理,铭文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答案。
昨日,M111号墓葬挖掘出编钟,该墓葬开口长13米,宽10米,并带有一个5.2米长墓道。就墓地规模而言,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西周墓。“这个墓是一个改写教科书的考古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凤春说。
1978年,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次发现的编钟,或将改变中国音乐史,甚至是世界音乐史。”考古人员说,这套编钟将会带着什么样的历史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背景
叶家山墓地偶然发现于农田改造
叶家山墓地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28"、北纬31°45′22",海拔高程88米。
2010年12月底,当地农民在进行农田改造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省文物部门得知后,即派员赶赴现场。2011年1月1 日至1月17日,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现场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因此推断此地为一处新发现的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墓地。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2月18日至6月14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随州市博物馆对叶家山墓地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一期考古工作时,勘探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基本上确定了墓地分布范围。在重点勘探的基础上,对墓地可供发掘的区域采用探方法进行了整体揭露,共揭露出65座墓葬和1座马坑。除因民房所叠压的2座大墓(M25、M28)未掘外,其余墓葬和马坑皆已发掘完毕。已揭露的墓葬排列有序,极少有打破关系,从而确证了叶家山墓地应是经过规划的一处西周早期的曾国高等级贵族墓地。
第一期考古发掘工作获得重大收获,出土铜、陶、漆木、玉、原始青瓷等各类质地的西周文物达739件(套),其中青铜器多达300多件,部分青铜器上见有“曾”、“侯”、“曾侯”、“曾侯谏”等一类的铭文,叶家山墓地资料公布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被评为“2011年中国考古学论坛六大新发现”和“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由于墓地上有较多现代民居,一期考古发掘工作只是对墓地进行了部分揭露。考虑叶家山墓地规格高,对西周历史研究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国家文物局同意对该墓地进行整体发掘。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在随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地方财政出资对墓地上现代民居进行了整体搬迁,为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创造了条件。
专访
“应为已发现的最早的诸侯国国君墓葬”
——访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
“这是随州早期历史发掘的重大突破,五件套编钟的出土,令人惊叹!”昨日下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在叶家山曾国墓地现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毫不吝惜地赞叹,“这套编钟将大大提前了编钟的历史,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被李伯谦教授称赞为最值得惊喜的发现是M111号墓和M28号墓。他说,出乎意料,前年、去年,叶家山墓地进行了一期发掘,分布着的60多座西周早期墓地被挖掘,其中M65号墓出土有铭文青铜器5件,如今M28号墓又出土4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他评价道:这两个墓葬都是最高等级墓葬,M111号墓室大得惊人,其长13米、宽10米、墓深8米,M28号墓稍小,长7.4米、宽6.2米,但也大得惊人。
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李伯谦教授挥汗指着M111号墓说,这个墓的墓壁二层台西部发现1个镈钟和4个编钟,这在中原地区独一无二,也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编钟,把编钟的历史大大提前。此前陕西宝鸡西周赵王墓葬发现过4件套的编钟,二者产生的时期大致相同。
李伯谦教授表示,该墓葬应为西周早期偏晚。可圈可点的是墓葬组合非常完整,礼器发现了四个一套的四个方鼎,还有圆鼎。由此可以推断墓主人的身份。之前,叶家山墓地发掘出了曾侯墓和曾侯夫人使用的礼器。今天发掘的两座大墓较以前的更大,礼器规制更高,应为已发现的最早的诸侯国国君墓葬。
发掘注重科学性专业性
考古工地数字化平台系统首次应用
昨晚,省考古所副所长孟华平介绍,叶家山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更加注重科学性、专业性。
孟华平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叶家山墓地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于2013年3月26日正式开始。此次工作经过了精心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备田野考古、动物鉴定、人骨鉴定、标本分析、信息扫描等各方面专业人员组成考古队伍,搭建了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省文物局邀请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地理学家徐少华等著名学者组成专家顾问团队;国家文物局刚批准的“考古工地数字化平台系统”首次应用在叶家山墓地考古现场,这些都进一步确保了考古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