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什么时候,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港粤富了广东,台湾穷了福建!”。只觉的,这句话,正好说到心里去了,说到了点子上了。台湾的确是一块大心病,尤其作为一个福建人,深有体会;作为一个福建省的海边人,体会成为激烈!
台湾的地理位置,就不用我多说了,它位于福建的正东边。一直是福建省的一部份,直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从福建析出置省至今。
台湾早期的“原住民”成份比较复杂,有矮黑人、琅峤人、也有百越人。但绝大部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大陆移居台湾的,一部份是从大陆移居南洋后,再移居台湾,而另一部份则直接从古百越移居台湾。只是有古早的台湾,人口比较稀少而已;而且他们移居时间较早,又根据他们移居的方向,分成了泰雅、阿美、排湾等高山族人。
从三国开始,大陆人民开始慢慢移居台湾,只是那时,福建本身也刚刚开始开发,故实际移民并不多。那些移民,也渐渐溶入了高山族,或成为早期的汉人。福建的大开发是在唐时,而在宋时基本定型。至宋时,福建八闽形成,台湾属泉州府,但无实际建置。在这里,本人应该补充说明,目前福建省的泉州市、莆田市、漳州市、厦门市及龙岩市,以及三明市的一部份,在唐初,均属于泉州。所以,福建省内人口开始出现比较大规模的迁移,是从宋朝开始。
而闽人开始较大规模迁移台湾岛,则应该是算作明朝。然而,在16世纪时,台湾三十六岛仅为一县,即泉州府澎湖县。行政管辖力度明显不足,这也就给外夷有了可趁之机。荷兰人先至澎湖,因有福建省官员驻守,他们假与福建省“政府”签订贸易协议,然后明目张胆,大规模侵占台湾本岛。而当他们在台湾岛站稳脚跟,反而驱逐了澎湖的官员,以期永久霸占台澎三十六岛。而在荷兰人占领台澎期间,他们利用强大的海上力量,几乎控制了整个台湾海峡。限制了福建省沿海百姓的出海贸易,以及渔民正常捕捞作业。大家知道,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与中原邻省的交通极为不便,正常的对外交通、贸易运输,主要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这种状况,不仅古代如此,就是今天(在铁路未通之前),也是一样的。要知道,福建省的面积不大,但海岸线长度(不含台湾)却是位居全国第二。更何况,福建省的人口,超过三分之二是集中在沿海地区的。
到了17世纪初,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泉州南安市石井人),本来就是一个海盗,因为荷兰人的缘故,活动范围大受影响,最终暴发了几次冲突。这才有了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诸位看官,非是某人瞧不起郑成功哦!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几个主要原因:一则是父辈留下来与荷兰人旧恨;二则其父投降清朝后,南明政权岌岌可危,郑成功在福建沿海的特殊地位即将不保,他急需要有另一个基地。而台澎金厦,则是郑成功的最好选择,究其原因,就是临近福建沿海。在此,某人不得不补充说明,在南明福州政权时,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地区,有着极大的特权。他苛捐杂税、百般盘剥、胜征壮丁。地方志明确记载着,从福州府的福清县至漳州府的诏安县,百姓往往是不敢居海边而遁山林。这其实也是南明政权为什么那么快就垮掉的一个原因所在。
而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又大肆从福建沿海“征抽”壮丁,强夺粮草;“租借”渔船,滥砍森木,打造战船。且不说郑成功当年在福建的所作所为,至少,他为中国人做了一件实事,就是收复失土。不能不指出的是,为了收复台湾,福建全省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从福清至诏安,这本是福建省最为富庶之地,台湾收复之后,这一带几是“十室九空”。故民间有一语,郑患不弱于倭贼!(不输于明时的倭寇犯海)。而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依旧占据着金门厦门,他把金厦作为台湾的桥头堡,是郑成功驻军的重地。其实,说白了一点,就是利于郑的部队在福建省沿海的掠夺!
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在台湾,虽尊朱氏后裔,然台岛一切大事,皆执于郑氏。郑为其子孙在台的利益,开始在福建大肆强征民众迁台,并以福建民众的籍地,划拨土地。大致是这样的,福兴居北(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居中、漳(州府)潮(州府)居南,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台动作。郑当年在台湾的划拨,至今仍是台岛内闽民祖籍主要划分标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克取台湾,实现全国统一。在这之前,郑患苦了百姓;而1680年年底,康熙决定收复台湾至1683年这一段时间,清政府对福建沿海实行迁界禁海的政策。强令沿海百姓放弃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放弃他们辛辛苦苦耕耘的土地,内迁30里,直到收台成功后,才允许回迁。至今,在我们家乡,仍有“界内”与“界外”的地名!为了收复台湾,福建人民付出了他们的家园、付出了他们的生命、耗尽了他们的财富!
收台成功后,福建只是有了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可以自由出入海而已。为了台湾的恢复生产,全省人民再次勒紧了裤腰带,从本就不富裕的家中,挤出相当的部份,支持台湾人民与台湾的重建工作。清收复台湾后,因为台湾的税捐政策较为宽松,而福建则比较严厉,为此就出现了第二次的移民潮。其中一部份是清朝官方移民;另一部份则是“偷渡”说台。至清末期间,台湾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旦风灾、水灾,救助台湾的重任,自然是落在福建身上。
也就是说,在台湾建省之前,台湾对福建省而言,只是一个负担、一个累赘,而在这一期,台湾未曾回馈福建一丝一毫!
1885年,台湾终于置省。而置省费用、三分之二,仍落于福建!未过十年,甲午战败,台湾被割与倭夷。
在台湾为倭所据之时,倭则禁海,福建沿海百姓,出海又如当年荷兰人据台一般。而在抗战期间,台湾则作为日本侵犯福建、东南沿海的桥头堡,日寇时时以台湾为基地,轰炸、侵犯福建东南。
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福建沿海又出现了一波不大不小的移民潮。这段时间,应该说是闽台间最为安定的期,日据五十年的隔阂,两岸人民的交往几乎断绝。而台湾光复之后,闽台人民的交往得以空前的恢复。然而,好景不长,国共内战,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福建又一次成了前沿阵地,而这一前线阵地身份,一当就是六十年,至今未曾改变!
且不说,这六十年中的前三十年,蒋介石几次反攻大陆。与其说是反攻大陆,不如说是骚扰福建!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就知道自己的家乡,驻扎着整整一个集团军的部队,除了部队以外,以及一个部队医院,再也见不到政府投资的项目。频繁地见证着部队频繁的换防、调动,也经常听老共在宣传:“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然而,福建全省的经济发展,却因此落下了,而且是落下了一大截!就连当年仅有的一条铁路鹰厦线,也是陈嘉庚发动南洋华侨捐资修建的,除此之外,几未见过中央在闽投资什么产业、改善福建交通的基础设施。
福建与邻省的陆路交通,几乎是空白的;而福建省优质的港口资源,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开发(唯一的利用,曾在三都澳驻扎东海舰队折大半舰队,主要为快艇基地)。要知道,有港口专家言,福建省的深水港口资源、深水泊位及岸线,绝对是全国第一的!
而同一时期的广东省,基础设施却得到一定的改善,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对外交通得以改善(京广、京九),科技科研得到发展,充分利用了广东比邻澳港的优势,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而这一时期的福建,几乎是停滞不前。。。。。
故有人说:港澳富了广东,台湾穷了福建。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