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查資料時,偶然從維基看到二戰後荷蘭要求德國割地賠償的領土擴張
方案,覺得有趣,翻譯介紹一下。
來源:http://nl.wikipedia.org/wiki/Nederlandse_annexatie_van_Duits_grondgebied_na_de_Tweede_Wereldoorlog (荷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Dutch_annexation_of_German_territory_after_World_War_II (英文)
http://de.wikipedia.org/wiki/Niederl%C3%A4ndische_Annexionspl%C3%A4ne_nach_dem_Zweiten_Weltkrieg (德文)
空襲後的鹿特丹。
前因:1939年底二戰爆發,荷蘭宣佈為中立國。但由於荷蘭扼守英倫海峽,依然在1940年5月10日被納粹德國沒有宣戰的情況下入侵。5月10-14日最大港口
城市鹿特丹遭到毁滅性空襲。然後傳言德國可能將以同樣方式空襲第四大城市烏特勒支。荷蘭政府鑑於軍力懸殊,為免大規模人命傷亡,於5月15日宣佈投降。荷蘭全境淪陷。王室逃到英國成立流亡政府。
淪陷期間荷蘭由一個柏林派出的「帝國委員會」實施軍法統治,境內猶太人遭到迫害屠殺。一般荷蘭人,只要是介乎18至45歲的男丁,都被強征勞動,在極容易被盟軍空襲的工廠內為德國人工作。
1944年6月盟軍諾曼第登陸後,快速往北推進。9月5日荷蘭誤傳光復在望的消息,
全境荷蘭人欣喜若狂,揮動橙色布條在街上慶祝。9月中盟軍發動「市場花園行動」,企圖以傘兵部隊奪取荷蘭南部的河涌要道,至9月26日阿納姆戰役受挫,僅光復荷蘭南部部份地區。戰事膠著。同時荷蘭流亡政府號召鐡路工人罷工。納粹政府為了懲罰荷蘭,下令斷絕西部都會帶的糧食供應。大批食物在港口或鐵路站白白爛掉。包括阿姆斯特丹和海牙在內的450萬人口遭受西歐近代史上最慘烈的一次人為大饑荒。1944年荷蘭的冬天份外寒冷,史稱「饑餓冬天」,約三萬人餓死。
1945年5月5日,即納粹政權崩潰前三天,荷蘭全境光復。淪陷期間荷蘭約有20萬名平民死亡,其中約一半是被送往集中營屠殺的猶太人。荷蘭的死亡率是西歐被納粹佔領國家中最高的。
戰後要求德國割地的倡議:1945年5月,荷蘭光復不久,即出現了要求德國割地賠償的聲音,其中比較具影響力的倡議者包括外交大臣Eelco van Kleffens。荷蘭社會提出各種割地方案,有些方案只要求輕微的邊界修正,有些方案則把割地範圍包括了漢堡等大城市。1945年6月19日,荷蘭各界組成「討論荷蘭領土擴張問題的海牙委員會」(
Haagsch Comité tot onderzoek van het vraagstuk der gebiedsuitbreiding van Nederland)商討相關事宜。7月12日,該委員會分為兩個新的委員會,一個是「領土擴張研究組」(
Studiegroep Gebiedsuitbreiding),負責研究擴張範圍的細節;另一個是「行動委員會」(
Comité van Actie),負責向公眾解釋擴張領土的作用,該委員會後來
改名為「荷蘭領土擴張委員會」(
Nederlandsch Comité voor Gebiedsuitbreiding),由前任財政大臣領導。1945年8月25日,荷蘭政府成立由外交大臣Eelco van Kleffens領導的「拼入問題研究國家委員會」(
Staatscommissie ter Bestudering van het Annexatievraagstuk),負責撰寫正式方案,需於1946年5月提交審議。在此期間,委員會成立了不同小組提出和討論了各種方案,並定期舉行講座和出版單張向公眾報告進展。
方案:在各種方案之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是「柏奇。舒特計劃」(Bakker Schut-plan)。柏奇舒特是國家公職服務計劃的主席,同時是荷蘭領土擴張委員會秘書長、也是領土擴張研究組和拼入問題研究國家委員會的成員。他提出吞拼德國下薩克遜州的部份土地,並擬定A、B、C三個不同的方案。在最具野心的A方案裏,擬定拼入範圍包括了亞琛、明斯特、科隆等德國重要城市。詳見下圖:
紫色:C方案
紅色:B方案
黃色:A方案
由於這些地區歷史上與荷蘭素無淵源,柏奇舒特知道很難以歷史或
民族原因索要新領求,因此他提出的索要理據,是加強荷蘭的防衛縱深和能力,並以割地作為對荷蘭的戰爭賠償。他同時提出要對新拼入區進行
人口更替,在一份題為《東土、我地》(
Oostland - Ons Land)的小冊子裏,他提出要在新拼入區人口超過2500人的城鎮開始進行人口更替,以下身份的平民必須驅逐離開:
一,原納粹黨或相關組織成員;及
二,1933年或以後才遷入的居民;
以上兩類人士,在特別情況下可申請歸化並保留在新拼入區居住:
一,他/她日常講下薩克遜語,而非高地德語;或
二,他/她在戰爭期間對荷蘭有貢獻;或
三,在德國沒有兩重範圍內的親戚;或
四,希望成為荷蘭人。
據當時估算,如果A方案實施,將有數百萬德國人將因為荷蘭的領土擴張計劃而被驅逐離開原居地。
地名荷蘭化:方案同時提出了對新拼入區的地名作荷蘭化處理如下:
原德語地名 建議荷蘭化地名
Aachen Aken
Emlichheim Emmelkamp
Emmerich Emmerik
Geilenkirchen Geelkerken
Geldern Gelderen
Goch Gogh
Jülich Gulik
Hoch-Elten Hoog Elten
Jemgum Jemmingen
Kleve Kleef
Köln Keulen
Moers Meurs
Mönchengladbach Monniken-Glabbeek
Münster Munster
Bentheim Neder-Benthem
Neuenhaus Nieuwenhuis
Nordhorn Noordhoorn
Osnabrück Osnabrugge
Veldhausen Veldhuizen
Wesel Wezel
Selfkant Zelfkant
Zwillbrock Zwilbroek
計劃流產:要求德國割地賠償的倡議,從一開始在荷蘭政界就廣受爭議。例如後來成為首相的社會事務大臣Willem Drees就激烈反對計劃。基本上社會主義者都反對相關計劃、新教徒和自由主義者對計劃也頗為保留。天主教徒傾向支持計劃,因為這計劃將會使荷蘭天主教人口比例大增。當然最支持方案的是荷蘭的保守主義和右翼。當時的荷蘭首相 Wim Schermerhorn對這計劃並不算熱衷,但荷蘭威廉明娜女王則是計劃的堅定支持者。在女王的催促下,首相在1946年正式以荷蘭官方名義提出索要 4980 平方公里的新土地,不及柏奇。舒特 C 計劃的一半,大約範圍是 C 計劃的西半側,以埃姆斯河為界。
1947 年,盟軍高級委員會正式否決荷蘭提出的領土要求,理由是德國東部與波蘭和蘇聯的邊界重劃已造成1400萬難民,無力負擔更多的難民。其次,隨著冷戰局勢成形,盟軍希望新成立的西德保持穩定。當年 1 月至 2 月在倫敦舉行的盟軍外長會議上,荷蘭提出一個更保守的、只包括若干外島和邊境村鎮、約 1840 平方公里的領土要求。最終在 1949 年 4 月 23 日,倫敦會議同意了輕微的邊界調整。當天正午 12 時,荷蘭軍方佔領了 69 平方公里德國土地,主要是 Northrhine-Westfalia 的 Elten (人口約4500),和 Heinsberg 的 Selfkant(人口約9000),除此之外還佔領了一些人口極少、各不多於 1 平方公里的邊界土地,算是順道理順了一些
行政上不太方便的邊界現象。
西德政府從 1957 年 3 月開始與荷蘭交涉交還 Elten 和 Selfkant 事宜。兩國 1960 年 4 月 8 日在海牙簽署協議,西德支付 2 億 8 千萬西德馬克,而荷蘭則將兩處地方多數交還德國,只保留一處約 3 平方公里的小山丘正式拼進荷蘭。該協議在 1963 年 8 月 1 日生效。
除了荷蘭外,比利時和盧森堡也曾經在戰後提出向德國索要領土,但兩國提出的要求都很小。
[ 此帖被香港來的沛在2015-01-13 03:4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