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14阅读
  • 36回复

[省直管县]晚清名臣张之洞反对撤府实行省直管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12-25
— 本帖被 keating 执行加亮操作(2017-12-25) —

张之洞反对撤府实行省直管县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1]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作为最有威望和实力的地方大员,张之洞对州县改革,实际上几乎全盘否定。

方案的主要设计者戴鸿慈、端方看来,中国行政层级,“州县之上有府及直隶州,府州以上有守道及两司,司道以上有督抚,凡经五级”,与国际普遍的二、三级相比,层级过多。扁平化的行政层级,“直接中央,而一无隔阂”,而“我乃展转五级,而莫识从违”。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是省、府(包括直隶州)、县三级。但在官阶设置上,省、府之间,还有“道”,实际上是省、道、府、县四级,也即戴鸿慈、端方所说的“督抚、司道、府州、州县”四级,再加上中央,就是所谓的“展转五级”。

数千年来,县一直是最为基层的行政单位。至于乡村的一应事务,基本由乡绅负责、以乡规民约为约束。但是,自晚清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各种经济动员和政治动员的需要,政权迅速渗透到了乡村基层,逐渐形成了实际上的担负行政功能的乡,也即戴、端所说的“乡市”。

在中央政改领导小组“官制编制馆”发给各省讨论的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令现设知府解所属州县专治”,取消了知府这一级“地级市”建制,及直隶州、直隶厅对所属县的管辖,将所有的县级政区域一律归省直属。

如此一来,形成了省、县、乡的三级体系,县的地位和功能都大大提升。所有州县被分为三等,“甲等曰府,乙等曰州,丙等曰县”。“府”一级的州县,其长官虽然还是称为知府,品秩也高于州、县的行政长官知州、知县,但他们之间并无隶属关系,都是县级单位,府无非是规模大一些的“县级市”而已。

对于这样的扁平化改革,张之洞坚决反对。

他的第一个理由,是“各省幅员辽阔,轮舶罕通,每一府所辖少则四五县,多者至十县。各县距省遥远,极远者至二三千里,赖有知府,犹可分寄耳目,民冤可伸理,灾荒可复勘,盗匪可觉察饬缉。若尽归省城考察,岂能遍及?待该县禀报至省,祸乱已成;控告到院司,民命已毙矣。故裁去知府一说,万分窒碍,势有难行”。

当时,全国总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州、县、厅)1600多个,18行省平均每省88~89个。根据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如果这88~89个县,全部直属于省,的确会出现张之洞所说的管理难题。

张之洞说的第二个理由,是关于名词应用上的:“称府而无属县,名义亦难解。似不必蹈袭日本之故套,以东京、西京、大阪三处专名府也。既有属县,则事繁体尊,附郭之首县不宜裁矣。”这就是说,他认为将一些大县称为“府”并不合适,如果要称为“府”,那就应该至少是府地所在的一个县。

张之洞的第三个理由,与其反对司法独立相关。按照张的说法,如果立即推行司法独立,首先是民众的司法成本将大大增加,所有的“上访”将只能到省里、甚至中央;其次,是司法效率大大降低,中央司法机构根本不可能处置全国的诸多案件;第三,是督抚失去司法权之后,难以约束下属官吏。这些顾虑,有相当程度是对司法独立的误解,也有相当程度的确是符合现实的。

张之洞的结论是:“知府一官,鄙见必须留之,不宜裁撤,因其去民较近,辖属较小,可为院司分任考察。”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12-25
即使现在的条件(假设会改革)
直管县也得和小省制配合否则一个省县过多很麻烦
何况现在省会把省吸干的越来越多 分省很难了
tmt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12-25
 找了下原文 :蕉廊脞录·卷二
       光绪季年创行立宪,议改官制,枢臣颇主其说,张文襄驳之。电文四千余言,中间“无事自扰”数语,意盖有所指。乃未几而九年筹备章程出,文襄入枢府年余,寻以疾薨于位,而世变已不可究矣。读此文有余恫焉。

  议改外官制事,敝处昨电复京师,录稿奉览,其文曰:

  效电悉。愚绎谕旨,以定官制为立宪预备,则此次官制之应如何改定,自以有关于立宪之利害为主。其无关宪法者,似可不必多所更张,转致财力竭蹙,政事丛脞,人心惶扰。考各国立宪,本指不外乎达民情、采公论两义。此二事乃中国圣经贤传立政之本原,唐、虞、三代神圣帝王驭世之正轨,心同理同,中外岂有殊异?圣谕剀切深厚,自应切实筹议推行。谨分条奉复如左:

  一、设四乡谳局、议事员、董事员。详读尊电各条,惟设乡官,设议事会、董事会两法有关立宪本意。窃惟中国风尚,乡绅自爱者,以不管公事为有品。或遇有关利害安危大端,偶一任之,或必须地方官敦请,始来与议。其平日自愿管地方事者,及好管地方琐细事者,多非端廉之士。若概名为官,必不免徇私作威,包揽利权,吓诈乡愚,抗扰政令诸弊。故四乡分理细故词讼之乡绅,不宜名之为官,只可同为乡长,若当日团长、团总之例,亦不宜袭日本分区之制,名为区官。查咸丰、同治年间,发、捻为乱,皖、豫、山东及直隶南数府,处处办团,流弊滋多。除黔团通贼谋逆,如苗沛霖之类不计外,即不为匪之团,亦多有抗粮、抗案、擅杀、寻仇诸弊。幸官军剿平发、捻,诸团或惩或散,始渐敉平,今岂可导之使乱。至议事、董事两会,未尝不可设立,但一须正其名义,二须定其权限。名义者,只可名局,不可名会。查各省府县多有绅局,或主捕盗清匪,如广东之安良局、沙田局之类;或主筹费济公,如四川之三费局、亻夫马局,陕西、河南之车马局之类;此外,堤工、善举各局,所在多有。名沿其旧,则不僭不骄,屏去会名,使不至为江湖会、联庄会、三合会、哥老会各种作乱之会匪所影射,此名义也。权限者,议事之员但许有议事之责,不予以决断之权。其议决之可否,悉由官定,以审度其可行与否。至董事之员,只可供地方官之委任调度,不宜直加以辅助地方官办事之名。若权限逾分,必致官为董制,事事掣肘,虽有地方监督之说,徒存虚文而已,其为害殆不可思议。故议事之员,能议而不能决;董事之员,宜听官令而不宜听绅令,此权限也。尊电因拟裁知府,故未言及府城之议事、董事各员。兹鄙意拟请仍留知府,则府城亦应照州县办法层递设立,议事局、董事员,其权限亦与州县之绅董同,以总达各县之民情,供知府之委任。惟分理各乡谳局之乡长,及议事、董事之员,须由本县人公同推举。其推举此各项绅董者,必须家有中人产业而又素行端谨者,方许列名为推举人,由官选定派充禀报。如官派不公,准其赴省控告;民举不公,准本县官停议另举。如此,则民情可上达,公论可上闻,而纪纲等级尚未废弃破除,绅谋官断,互相补救,似与朝廷勤求民瘼之意相合。俟行之十年以后,学校日增,士民智识日开,道德日进,设有嚣张恶习、狂悖言行,随时训导儆戒,俾其道德之效,不致为犯上作乱之行,其智识之效,能谙习一乡之情形,明晓全国之大势,并能通知中外交涉之大端,国家政事兵事之梗概。究其要归,必其智识不离于道德,尚武不越乎法律范围,方为合格。届时体察,果能臻如此之程度,再议立宪之大举,自然有利无弊。若十年以后,人民道德未能尽纯,智识未能尽充,则尚须从缓。仅照以上所言,各府县分设乡长,分设议事、董事各员,官绅互相维持策勉,亦足以破壅蔽,杜偏徇,察穷檐之疾苦,采岩穴之良谋,尚不至大有流弊也。

  一、议改州县之制。考本朝沿明制,州县分三等:曰繁、曰中、曰简,本有等差,与汉、唐县官之制大同小异。今欲重其品秩,而又分为三等,则大县称州,中县称厅,小县称县可也。盖外间同知称厅,理民通判、理苗分防州同州判,民间亦称厅,似体制较州为稍逊。至废去知府而令大县称府,则似有未安。各省幅员辽阔,轮舶罕通,每一府所辖少则四五县,多者至十县。各县距省遥远,极远者至二三千里,赖有知府,犹可分寄耳目,民冤可伸理,灾荒可复勘,盗匪可觉察饬缉。若尽归省城考察,岂能遍及?待该县禀报至省,祸乱已成;控告到院司,民命已毙矣。故裁去知府一说,万分窒碍,势有难行。称府而无属县,名义亦难解。似不必蹈袭日本之故套,以东京、西京、大阪三处专名府也。既有属县,则事繁体尊,附郭之首县不宜裁矣。至每州县各设佐治官,分掌财赋、巡警、教育、监狱、农工商及庶务,甚为有益。惟员少不足济用,禄少不足养廉。员多俸厚,经费太巨。今日州县之俸,大率因处分被罚;其养廉,亦多司库因公款扣抵,不能全领,安有余力巨款,为新设之州县佐治官筹俸廉哉?似宜听州县量力延访委员,较为可行。

  一、议改省城院司各官之制。第一层办法,诸多不便。院司合为一署,同画一稿,定时入署一节。晷刻有限,必致草率敷衍,一也。京城每一部皆一类之事,然且每司各自有印,各自有稿。若一省督抚及各司道,则兼有各部之事,若并为一署,无此广大廨舍能容许多官吏,能存许多案牍,二也。近因患责任不专,故督抚只留其一,今设两丞,岂不又添两巡抚乎?定多牵掣推诿,三也。院司局各有等级,各有责成,各有印信,能自行文牍。其间交驳异同,亦可收匡助之益。即有谬误,责有攸归。倘并为一稿,必仍是一人作主,若督抚骄矜,则两司徒画黑稿;若两司跋扈,则督抚只如赘瘤。六部堂官虽多,仍是一人主稿先行。东三省事务较简,岂能以例内地。外省衙参之期,司道公见,不过略谈大指,并不能立时筹定办法。大率有重要事,必须与司局著重之一二员或二三员,便坐燕见,或至日晡,或至夜分,纵谈深虑,反复筹思,乃能筹定一议。即京都堂司商榷要政,亦都是司官赴宅内详陈密谈,乾隆以前名臣皆是如此。若到署片刻,不查案,不思索,恐未能遽筹得至当不易之办法,四也。至于府县文牍直达于省,由省径行州县一节。查照例,公牍无论上行下行,乃是层层递转。若紧要事体,州县一面径禀督抚,一面分禀司道局府,谓之通禀、通详,督抚亦径批札州县。军兴以来,此类甚多,至今犹然,不患不能直达也。至每省设高等审判厅,行政、司法各有专职一节,尤所未喻。一省之中,臬司即是高等审判厅矣,另设一厅何为?若谓臬司是行政之员,须另有司法之官,则臬司问案拟罪,仍须督抚核批;达部者,须督抚核转,总须俟部复始定。然则臬司及督抚,即是司法之行政;刑部,即是司法矣。何必剿袭东语,多此纷歧哉?传闻献议者,并有拟由高等审判厅以直达法部,督抚但司检察、不司裁判之说,不胜骇异,想贵大臣未必允行。假使万一采用其言,则以后州县不亲狱讼,疆臣不问刑名。昔孔圣知本,专论听讼;鲁庄胜齐,惟恃断狱。若州县不审判,则爱民治民之实政,皆无所施,以此求治,未见其可。且外州县距省或数百里,以至二三千里,若裁去知府,则冤狱偏断何处申理,小民寻常讼案亦必将卖产为资赴省上控,即使省控,而督抚臬司亦不能审判,仍须取决于法部、理院。夫老弱穷嫠,安能奔驰数千里而京控乎?京师部院能日讯全国数千万起之讼案乎?假如文武官吏有犯,而督抚不能审判,何以号令属官乎?第二层办法,似尤多窒碍之处。民政以警察为大端,乃臬司分内事,何以不属臬司而属藩司?理财乃藩司分内事,何以不属藩司而又别立财政司?且通省财政,关系极重,而秩视运司,转较学、臬为小?即如现在藩、学、臬、运、粮、盐、关、河,权限本自分明,不相淆混,乃亦议改变,则尤可不必矣。若知府一官,鄙见必须留之,不宜裁撤,因其去民较近,辖属较小,可为院司分任考察。

  既留知府,则巡道似可裁撤。惟各省设巡道之本意,大率以兵备为主。前三十年军务、近二十年教案等事,则道员之责较重,取其官阶较崇,调遣武营较易。故地理学家之要诀,须先将一省各道之疆域分清,则一省之形势脉络了然于胸,此可知前人建设巡道之有深意、有关系矣。至知府职司,如所属州县钱粮奏销,灾荒蠲缓,私谳审转,州县仓库交代、盘查、出结、代赔之款,皆知府考成。州县出缺,由知府委员代理,均不由巡道转详。议者或虑司之下府之上添一道员,徒多层折重复,此未知外官例章职守,道府各有取义也。至如湖北之襄阳道,则有关三省边防教案;湖北新设之施鹤道,亦专为教案边防,均甚有关系,似不应在裁撤之列。此外,即如湖南镇、江南徐州、河南南汝光、四川建昌、甘肃宁夏,安徽庐凤颍,此数处皆非粮、盐、关、河,然岂可无道台镇守?然则各省道员,似以不裁为尤妥。在省之官,除藩、学、臬三司仍旧不改,三司之外,尊电拟留粮、盐、关、河四项道员。惟既不分巡,则道字之名义不协,此四项拟改名为参政,秩从三品;此外紧要各局所,视该省必需者留之,不必各省一律,该局总办似名为参议,秩正四品,以裁缺道员及候补道充之。盖前明官制,外省本有参政、参议、副使、佥事之属,正是两司副贰,今设此以为知府升转三司之阶,庶免过于躐等。若不裁巡道,则一切名目可仍其旧矣。

  抑更有进者,既设议事、董事之绅,又增佐治之官,则州县应议应办之事日多,各种治理皆赖财用,学校、警察、农商工业、河堤水利,凡一切厚民生、捍民患之事,非财不济。各国制度,皆分国家税、地方税两端,断宜划分酌留,不致竭泽而渔,庶教养诸政可以实行,此方是立宪要义,爱民真际。应请贵大臣于此项一并议及,是所感幸。

  总之,今日预备立宪,只须合立宪之用意,不必求合于海外立宪国之官制。大抵中国疆域广大,数倍于东西各国,而轮船、火车、电线通者什一,不通者什九。且立国之本原,历代政体相沿之成局,国民性情之利病,目前国家之实力,中外各自不同,岂能事事强合?况君主立宪之国,惟日本与德为然,故论者谓中国立宪宜仿此两国法。德与日之官制曷尝相同哉?请检考之可悉也。

  窃惟今日国事多艰,宵旰焦劳,贵大臣公忠体国,故求治之心不自觉其过亟。特是度德量力,善俗以渐,经典明训;用法宜得法外意,史册良规。方今天灾迭乘,民穷财匮,乱匪四起;士气浮嚣,外省之学堂,无不思干预公事,攘取利权,海外之学生,尤为狂妄,动辄上书政府,干预朝政,凌辱监督,横索钱财,电致本省督抚,诋斥地方官,及加查核,十无一真,其悖谬情形,罄牍难书,而待举之新政甚多,州县外受督责,内忧赔累,疲于奔命,无米为炊;督抚支左绌右,救过不遑,但能抚绥镇遏,平静无事,已自不易。若改变太骤,全翻成局,需费太多,课虚责有,不惟官吏耳目眩惑,无从措手,权力改变,呼应不灵;窃恐民心惶惑,以为今日即是官民平权,刁民地棍借端鼓众,抗粮不完,厘税不纳,缉盗匪则抗匿不服,筹赔款则抗欠不交,传讯不到,断案不遵,一切纪纲法度立即散乱逾越。国纪一失而难收,民气一纵而难靖,恐眉睫之祸将有不忍言者矣。

  昔唐贤有云:“天下本无事,乃庸人自扰之耳。”洞窃以为不然,无事自扰,尚无大害;若方今四海有事之日,再加之以扰,则不可支矣!且庸人安能扰天下?惟才敏气盛急于立功名之人,察理不真,审势不明,贸然大举,乃能扰天下耳!宋王安石岂庸人哉?洞近年以来,于各种新学新政提倡甚力,倡办颇多,岂不愿中华政治焕然一新,立刻转弱为强,慑服万国?第揆之民心,衡之物力,实不宜多有纷更。

  官制各条,以洞愚见论之,似不尽与立宪关涉。窃谓宜就现有各衙门认真考核,从容整理,旧制暂勿多改。目下先从设四乡谳局、选议绅、董事入手,以为将来立宪之始基。如能实力奉行,此尚是达民情、采公论之实际,亦可稍慰环海望治之心。至目前民生困穷,动辄思乱,欲求养民生、感民心之术,则以少取于民为先,多兴实业次之。练兵虽要,尚不如安民得民之尤亟。宪法精意,总不外好恶同民耳。

  总之,立宪本义在于补救专制之偏,日本立宪之要语,曰“万事决于公论”。果能事事虚衷咨访,好恶同民,虽官制仍旧,无害其为立宪政体;如不能集思广听,事事皆为国民公益计,则虽尽改照日、德官制名目,仍无解于上下之睽隔、民情之困苦怨咨也。贵大臣所议,似宜慎重图维,博采周谘,然后奏请施行,方于立宪体裁有合。

  洞衰病迂庸,愧无奇谋速化耸动四方之策。承问奉复,曷胜惶悚,幸惟裁察。如有管见,容当续陈之。洞肃洽。等语。祈赐教。洞。啸。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12-25
现在那些地级市,确实可以恢复叫“府”,县级市称“郡”,县还是叫县

省直管县级市可以叫 州,比如济源州,沔阳州,天门州,潜江州,并可以多设立一些。特别是那些人口多,面积大,下辖“郡县”较多的“府”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12-25
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是多么的正确,那些方案设计人根本不考虑中国的规模比其他国家大的多,一味减少层级根本行不通,而且减少的是承上启下的府级。
现实派:
调省增地分县撤乡镇
省 -- 州 -- 县(市)

理想派:
并省设大区,并地分县撤乡镇
大区 -- 州 -- 县(市)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12-25
郡州府和地市才是区划体系的中流砥柱,妄图撤销郡州府和地级市是不会成功的。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12-25
感谢2F提供的原文材料
鼓励创新,反对通名、专名复古。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12-25
回 未央小色狼 的帖子
未央小色狼:郡州府和地市才是区划体系的中流砥柱,妄图撤销郡州府和地级市是不会成功的。 (2017-12-25 15:08) 

与本人观点完全一致。
本人去年曾发贴:论中式区划制度之独特性兼论地级区划之合理性
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问酒家何处有,春风不度玉门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7-12-25
直辖市改都 大地级市改府 小地级市称州 县级市仍为市,单附郭市辖区改市。

赋予府=州+市 的含义,故府可辖市辖区,无须在附郭设立市县。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7-12-26
回 晦象先生 的帖子
晦象先生:直辖市改都 大地级市改府 小地级市称州 县级市仍为市,单附郭市辖区改市。
赋予府=州+市 的含义,故府可辖市辖区,无须在附郭设立市县。 (2017-12-25 16:09) 

愚以为:

自治区全改自治省
直辖市只保留北京、上海和香港(自治权满50年)改都。
现在的地级市改称为“州”(单字),双字为“府”。比如亳州市即为“亳州”,阜阳市为“阜阳府”。
市辖区改称“郡”,县与市不变,省管县为“厅”,街道办改称“区”,居委会为“里\坊”。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7-12-26
府不多余,多余的是代表省府利益的大省
[ 此帖被山川形便在2017-12-27 11:10重新编辑 ]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7-12-26
回 悠长假日 的帖子
悠长假日:现在那些地级市,确实可以恢复叫“府”,县级市称“郡”,县还是叫县
省直管县级市可以叫 州,比如济源州,沔阳州,天门州,潜江州,并可以多设立一些。特别是那些人口多,面积大,下辖“郡县”较多的“府”
 (2017-12-25 13:49) 

省直管县级市称州不妥,一者州的本义是广域,二者易与自治州混淆。
我的博客满天碧

http://blog.sina.cn/dpool/blog/u/3208570611#type=-1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7-12-26
无论通名改成什么,都需要直辖市带头,其它逐步跟进。
一刀切改名很难成功。隋炀帝和唐玄宗都试过了。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7-12-26
以专区为基础并达到一定人口的省级政区才是发展趋势,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县)、镇,不过是城市级别罢了,都应该回归城市本质,不宜过大,他们的区别体现在级别上就行了,点面结合、层次错落的城市圈更贴近大众
[ 此帖被山川形便在2017-12-27 11:09重新编辑 ]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7-12-26
蒙古鞑子推行的行省制,不过是地广人稀的边疆行政模式在全国扩大化,试图削弱汉族话语权,在人口越来越多的今天,越来越不符合发展规律了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7-12-26
此一时彼一时,目前市刮县的体制是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自治才是根本出路!
北黄海之星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7-12-26
地区驻地发展而来的地级市制度明显比府制合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7-12-26
民国初撤府,是袁世凯等人上台搞的。可惜张之洞已过世,否则未必能搞成。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7-12-27
任何一项事,总会有人反对。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7-12-27
回 xinxin2 的帖子
xinxin2:此一时彼一时,目前市刮县的体制是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自治才是根本出路! (2017-12-26 13:34) 

市刮县?省刮市被你视而不见?中央(直辖市)刮地方被你视而不见,你县城刮乡镇你就装傻充愣?乡镇刮村你不知道?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7-12-27
缩省并县,府一级确实没必要。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7-12-27
回 戊己 的帖子
戊己:缩省并县,府一级确实没必要。 (2017-12-27 17:57) 

那不还是地区吗?只是级别升了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7-12-27
回 戊己 的帖子
戊己:缩省并县,府一级确实没必要。 (2017-12-27 17:57) 

真能折腾,相当于把省地县全废了,白纸上重新划分。
代价之高不可想象。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7-12-27
省府县三级体制目前看没什么大问题,目前的省市县体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层级过多,而在于市政府多过甚至只代表了主城区的利益,市政府≈主城区政府
如果没有省辖县,设立桐庐地级市。
(小号为药祖圣地)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7-12-28
市政府≈主城区政府的话,可以实行地市不辖县。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